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5分钟的课程,并详细说明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初三(1)班学生,40人; 场地:篮球场; 器材:篮球; 学习内容: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题目
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5分钟的课程,并详细说明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初三(1)班学生,40人;
场地:篮球场;
器材:篮球;
学习内容: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相似考题
更多“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5分钟的课程,并详细说明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答题参考格式,设计20分钟运动技能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
      某中学高一(2)班,学生40人,学习内容为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新授课,教学条件为排球场2块,排球20个。
      答题参考格式:



    答案:
    解析:


  •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清设计出一堂40分钟的教案,列举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班级人数:初三学生,30人;
    场地:操场;
    器材:录音机;
    学习内容:少年长拳。


    答案:
    解析:
    “少年长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少年长拳的学习,掌握少年长拳的基本手势、步伐等动作要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对中华武术产生兴趣,更加了解并热爱这一运动项目;通过练习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对武术的欣赏水平,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
    三、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题1.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准备活动。
    (1)慢跑、活动各关节。
    (2)行进问正踢腿、行进间侧踢腿、马步、弓步、虚步。
    (3)手部热身活动:进行手型猜拳,两人一组,以手型掌、勾、拳代替包、剪、锤。
    2.基本部分
    (1)介绍少年长拳的历史和地位
    ①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武术和少年长拳的内涵和精髓是什么。
    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华武术和少年长拳的理解。
    (2)学习活动
    ①教师示范少年长拳的3个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震脚弓步双推掌。
    ②讲解少年长拳常用的手势和步伐。
    ③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动作模仿。
    设计意图:少年长拳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只有掌握正确的动作,才能真正体现出少年长拳的魅力,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并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学生自由分组练习,体验动作
    ①学生自由分组,每组3~4人。
    ②一个组员模仿练习动作时,其他组员进行观察,并提出改进建议,组员之间相互学习。
    ③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纠正错误的动作。
    设计意图:①以快乐学习为主,激发学生对少年长拳的学习兴趣;②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指导和评价,活跃课堂气氛;③掌握少年长拳的基本手势和步伐,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4)集体练习,汇报表演
    ①学生列队练习,先分解再整体,最后连贯均匀。
    ②教师巡回指导并关注动作不到位的学生。
    ③留一段时问,让学生上前表演。
    ④学生互相观察、交流、评价。
    3.结束部分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消除学生的疲劳感。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阐述学习少年长拳的感想,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点评。
    (3)适当布置课后练习作业,回收器材。

  • 第3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要求:
    (1)根据材料的介绍确定该课程内容的教学重难点。(15分)
    (2)列举一个实例,说明基因突变对性状的表达的影响(用流程图作详细说明)。(15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
    ②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及过程;
    ③转录和翻译的异同;
    ④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⑤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难点:
    ①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②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③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2)实例:豌豆的圆粒和皱粒

  •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
    (2)若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盲童安静流连于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感受春天美好的一个故事。本文通过盲童对生命的热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就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能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增加语言积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感受生命的内涵,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3)教学导入
    ①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好,听我讲个故事,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视力正常的人接连摔了几跤,而双目失明的人走起路来四平八稳。
    视力正常的人深感疑惑,于是问盲人:“为什么你看不见路却能够走得如此稳健,我能看到路却不断摔跤呢”盲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你有明亮的眼睛,而我什么也看不到。”视力正常的人一听更加疑惑不解了。盲人不慌不忙地接着说:“就是因为你拥有明亮的双眼,能看清楚远方,却也忽略了自己的脚下,对于眼前坎坷的道路还没有看清楚就大步地走了过去,所以一不小心就被绊倒了。而我与你相反,因为看不到路,所以我全神贯注,将脚下的路探清楚后再踏出每一步,因此才走得很平稳,不会摔跤。”视力正常的人听了连连点头。
    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讲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的故事,题目叫——触摸春天。(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③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请说一说你们的疑问。(谁触摸春天怎样触摸春天的为什么要触摸春天春天怎么触摸….)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引导质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题目要求:
    (1)简述《课标(2011)》关于“长度、面积、体积”教学的基本要求。
    (2)如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在第一学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要求为:
    ①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②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③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④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⑤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在第二学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要求为
    ①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②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知道面积单位:千米、公顷。
    ④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⑥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⑦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⑧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体积的含义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探索体积单位的学习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3)导入环节的设计
    利用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定格动画。动画播放完毕后,引导学生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呢?
    预设:因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将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爱观察思考的热情。

  • 第6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程教学,请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高二(2)班,共40人。教学条件:毽子20个,篮球场一块。教学内容:学习踢毽子的几种方法。


    正确答案: 教材分析:毽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现已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两亿人会踢毽子。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毽子已走向世界。项目特点:
    (1)不受场地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活动锻炼。
    (2)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欣赏性。
    (3)动作有难有易,不受年龄限制。
    (4)投入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毽子的盘踢等几种踢法。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互相配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毽子的学习,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教学重点:基本踢法教学难点:动作的连续性。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热身和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第一阶段--动作的学习过程:1.盘踢;2.外踢;3.跳打提;4.跳起屈膝踢;5.跳起套踢注:4、5动作较难,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逐渐掌握。第二阶段--动作连接过程:1、2连接;1、3连接;1、2、3连接;1、4连接。第三阶段--动作组合创新过程:学生分组随意地创编组合,只要不用手臂接触即可。集合以后各组展示组合。第四阶段--动作运用过程:学生分六组围圈踢毽子,应用各种动作,要求尽量使毽子不落地。结束部分:素质练习和简单放松。

  • 第7题: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设计、评价一堂课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请简要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及教学目标的特征。


    正确答案:(1)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①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②了解教科书中的内容;③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发展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具有以下特征:①指向性:规定教学活动的目标方向。②准确性:在分析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③可测量性: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测量并作出客观判断。

  • 第8题:

    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时间的分配。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程教学,请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高二(2)班,共40人。教学条件:毽子20个,篮球场一块。教学内容:学习踢毽子的几种方法。

    正确答案: 教材分析:毽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现已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两亿人会踢毽子。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毽子已走向世界。项目特点:
    (1)不受场地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活动锻炼。
    (2)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欣赏性。
    (3)动作有难有易,不受年龄限制。
    (4)投入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毽子的盘踢等几种踢法。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互相配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毽子的学习,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教学重点:基本踢法教学难点:动作的连续性。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热身和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第一阶段--动作的学习过程:1.盘踢;2.外踢;3.跳打提;4.跳起屈膝踢;5.跳起套踢注:4、5动作较难,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逐渐掌握。第二阶段--动作连接过程:1、2连接;1、3连接;1、2、3连接;1、4连接。第三阶段--动作组合创新过程:学生分组随意地创编组合,只要不用手臂接触即可。集合以后各组展示组合。第四阶段--动作运用过程:学生分六组围圈踢毽子,应用各种动作,要求尽量使毽子不落地。结束部分:素质练习和简单放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5分钟的课,列举出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高二学生,40人。 场地:操场。 器材:体操垫。 学习内容:鱼跃前滚翻。

    正确答案: “鱼跃前滚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鱼跃前滚翻这一动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灵敏性、柔韧性、
    协调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了解鱼跃前滚翻的生物功
    能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
    滚翻动作,25%的学生完成动作顺畅优美;教学重点是有腾空的前滚翻,难点是适时屈臂缓
    冲后的团身滚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游戏中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2)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
    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游戏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
    三、教学实施
    1.热身阶段
    体育委员带领学生慢跑热身。
    2.游戏:跟着感觉走
    按男女比例,自由分为4大组,每个大组再分为2个小组,每小组5人。
    L.按照教师事先规定的路线,每大组推举3名学生将眼睛蒙上前进,先走到终点的获胜。
    (2)按照教师事先规定的路线,每大组推举3名学生将眼睛蒙上前进,其中推荐一名学生进
    行指导以帮助本组前进,先走到终点的获胜。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竞争、团结合作和奋力进取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来的
    快乐。
    3.学习活动
    (1)教师讲解并示范鱼跃前滚翻的动作。
    (2)分解动作进行教授,指出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
    鱼跃前滚翻是从半蹲开始,两腿用力蹬地,两臂前摆身体向前跃起,身体做腾空动作。
    (3)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掌握动作要领。
    设计意图:鱼跃前滚翻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才能提高动作质量,
    避免意外伤害。
    4.学生分组练习
    (1)前滚翻练习,2次。要求在练习过程中两腿有伸直的过程。
    (2)手撑标志线做远撑前滚翻练习,4次。要求双手有远撑的过程。
    (3)练习完整的鱼跃前滚翻动作,4次。
    (4)教师巡回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5)学生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并结合教师的点评,进行组内讨论并总结。
    (6)通过练习反馈,学生进行自我调整。练习效果分3组:基本完成组、达标组、创新提
    高组。
    (7)请3名不同组的学生示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每名示范学生
    的动作。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价和小结。
    5.结束部分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身体放松活动,消除疲劳感。
    (2)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学生互评。
    (3)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4)收还器材,师生再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标准,但不预定目标,重点在于鼓励儿童探索具有价值的教育领域。这一课程设计理论模式属于()。
    A

    结构模式

    B

    认知模式

    C

    过程模式

    D

    泰勒模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教材:小足球——脚内侧传接球:  教学对象:水平三(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人数:男生20人,女生20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要说明“小足球——脚内侧传接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2)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基本部分的教学过程设计。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0分钟的课,列举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初三学生,30人;
    器材:录音机1台;
    学习内容:健美操。


    答案:
    解析:
    “健美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健美操基本知识,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要领。
    过程与方法:学习健美操的基本动作要领,包括上肢基本动作、下肢基本动作以及躯干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指导法、比赛法。
    三、教学实施
    (一)准备部分
    1.进行课堂常规。
    2.教师带领学生做徒手操热身运动:①扩胸运动;②腿部运动;③关节运动;④体转运动;⑤颈部运动;⑥跳跃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导人阶段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健美操与广播体操的联系与区别,并鼓励喜欢跳舞的同学自编几个动作组成一套操。
    2.学习活动
    (1)教师示范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和动作。
    (2)讲解动作名称和动作要领。
    ①木偶动作:直立,双脚分开,双臂侧平举,肘稍屈。左手指朝上,右手指朝下,同时身体向左倾。继而右手向上转,左手向下转,同时身体向右倾。
    ②屈膝下蹲:双脚分开,双膝略弯,收紧腹肌和臀肌。慢慢屈膝下蹲至最低点,保持此姿势2秒钟,然后起立至开始姿势。
    ③屈身控制(30秒):双脚分开,腿伸直,双手自然贴于臀部;背挺直,从髋关节处向前屈,保持此姿势从1数到15;进一步屈体,两手抓住小腿肚;保持腿直,不要紧抱膝盖,并试图触碰地面,保持此姿势从1数到10。
    ④体侧抬腿(30秒):双手撑地,右膝跪地,左腿向体侧伸直;抬起,落下伸直的左腿,做4次。换右腿再做。每条腿反复练习3次以上。
    ⑤向后踢腿:双手直臂撑地,双膝跪地,低头,左膝向鼻尖运动。然后抬头,同时左腿向后上方踢起,达到既舒适而又能及的高度。转而腿向鼻尖运动,接着再向后上方踢起,反复练习3次。换右腿做同样动作。
    ⑥侧卧压腿:右手及前臂支撑身体,右侧卧,左脚放在右腿前的地上,抬右腿15次。换一边再做。
    ⑦空中蹬车:仰卧,下背部着地,双肘支撑身体,右腿屈膝,朝胸前运动,然后伸进腿,保持离地15厘米高,同时左腿屈膝,朝胸前运动。不要拱背,如此不断交替屈伸,如同蹬自行车。
    ⑧腰背上拱:仰卧,屈膝,双脚稳踏地面,双手置头后,腰背部朝上拱,保持此姿势2秒钟,然后放平,紧贴地面4秒钟,重复练习5次。
    (3)让学生边看示范边听讲解边模仿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的健美操步伐和动作要领,对健美操产生实践体验,熟悉健美操这项体育运动。
    (4)学生自由组合,分组练习
    ①学生4人分为一大组,每大组再分为两个小组,每小组2人;
    ②组员之间互为裁判,相互学习、评价;
    ③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错误纠正;
    ④安排小组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①以快乐教学为主,学生分组互学的方式更能活跃课堂氛围;②通过小组表演比赛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③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为下一阶段的操练学习做好准备。
    (三)结束部分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柔软操以放松身心。
    2.教师总结本堂课学习的知识技能,对表现积极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3.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储备和本堂课的所学内容,创编一小段健美操,并在下一节课上表演。

  • 第14题:

    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5分钟的课程,列举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初一学生,40人;
    场地:操场;
    器材:体操垫;
    学习内容:鱼跃前滚翻。


    答案:
    解析:

  • 第1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1)试分析方程与算术式的区别。
    (2)如果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概念部分的教学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答案:
    解析:
    (1)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与方程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学生能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培养运用代换思想和分析能力进行解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运用分析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新授部分教学环节:
    ①看图写方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都有哪些?能根据这幅图片列出方程吗?通过同学回答与老师补充给出答案:知道杯子重l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列出方程来是:100+X=250。
    ②分组讨论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讨论以后请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可能有以下的观点:
    A.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B.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C.100+X=250=100+150,所以X=150。
    D.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l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教师给予鼓励并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教师: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求未知数X的过程叫解方程。
    ③自读探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
    同学们自学课本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请同学回答,教师给予评价鼓励并补充完整: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是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理由:在列方程和学生分组讨论的逐步深入地学习过程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探究的方法进行概念的学习与辨析,培养学生的分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判断的能力。)

  • 第16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部分的教学流程,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以上题为例:
    【参考设计】
    问题(一):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作者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②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问题(三):
    —、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默读第1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2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3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2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2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学生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AA”画出有关词语。
    (4)学生画出句子,汇报。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和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美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1)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2)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设计理由]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个方面展开: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教学中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第17题: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性质,简要分析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2)如指导中学段小学生进行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为本次口语交际教学设计3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口语交际教学本身就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要求。“保护文物”这一主题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更能引导学生形成痛惜文物惨遭破坏进而珍爱保护文物的贵任感,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践行优秀的精神文化,促进其自身精神品质的健康成长。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简要谈谈文物保护的现状,交流关于保护文物的个人感受;能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结合个人的相关见闻,提出保护文物的措施或建议。
    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生活经验,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分条说出保护文物的具体做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了解中国文物古迹的兴趣,形成并提高保护文物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3)课堂提问设计
    ①教师展示长城绵延数里的壮景图片以及遭到破坏后的图片和相关报道,提问:同学们在对比图片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大家谈一谈。
    【设计理由】
    通过直观展示不同方面的、充满反差感的资料,让学生在为长城感到骄傲、对长城充满向往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长城不容乐观的现状,产生为之痛惜与担忧的情感,从而自觉形成保护长城的强烈意识,为后续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热身。
    ②教师出示关于保护长城措施多方的相关资料,提问:对于保护长城,结合生活经验,你有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呢请思考并与组内其他成员展开讨论。
    【设计理由】
    教师初步出示与保护长城措施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既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通过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增强个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③提问:除了长城,你还了解到有哪些文物古迹正在遭受破坏或者已经被破坏请谈一谈你了解到的情况并与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几条关于文物古迹保护的宣传标语。
    【设计理由】
    展示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并有效拓展课堂教学资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倾听他人、表达自我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宣传标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尊重语文实践性的特点,使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能力在合作中得到综合发展。

  • 第18题:

    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5分钟的课,列举出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高二学生,40人。 场地:操场。 器材:体操垫。 学习内容:鱼跃前滚翻。


    正确答案: “鱼跃前滚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鱼跃前滚翻这一动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灵敏性、柔韧性、
    协调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了解鱼跃前滚翻的生物功
    能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
    滚翻动作,25%的学生完成动作顺畅优美;教学重点是有腾空的前滚翻,难点是适时屈臂缓
    冲后的团身滚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游戏中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2)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
    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游戏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
    三、教学实施
    1.热身阶段
    体育委员带领学生慢跑热身。
    2.游戏:跟着感觉走
    按男女比例,自由分为4大组,每个大组再分为2个小组,每小组5人。
    L.按照教师事先规定的路线,每大组推举3名学生将眼睛蒙上前进,先走到终点的获胜。
    (2)按照教师事先规定的路线,每大组推举3名学生将眼睛蒙上前进,其中推荐一名学生进
    行指导以帮助本组前进,先走到终点的获胜。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竞争、团结合作和奋力进取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来的
    快乐。
    3.学习活动
    (1)教师讲解并示范鱼跃前滚翻的动作。
    (2)分解动作进行教授,指出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
    鱼跃前滚翻是从半蹲开始,两腿用力蹬地,两臂前摆身体向前跃起,身体做腾空动作。
    (3)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掌握动作要领。
    设计意图:鱼跃前滚翻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才能提高动作质量,
    避免意外伤害。
    4.学生分组练习
    (1)前滚翻练习,2次。要求在练习过程中两腿有伸直的过程。
    (2)手撑标志线做远撑前滚翻练习,4次。要求双手有远撑的过程。
    (3)练习完整的鱼跃前滚翻动作,4次。
    (4)教师巡回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5)学生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并结合教师的点评,进行组内讨论并总结。
    (6)通过练习反馈,学生进行自我调整。练习效果分3组:基本完成组、达标组、创新提
    高组。
    (7)请3名不同组的学生示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每名示范学生
    的动作。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价和小结。
    5.结束部分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身体放松活动,消除疲劳感。
    (2)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学生互评。
    (3)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4)收还器材,师生再见。

  • 第19题:

    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

    • A、教学原则
    • B、教学目标
    • C、教学方法
    • D、教学组织形式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概念部分的教学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正确答案: 新授部分教学环节:①看图写方程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都有哪些?能根据这幅图片列出方程吗?通过同学回答与老师补充给出答案:知道杯子重l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列出方程来是:100+X=250。②分组讨论求方程中的未知数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讨论以后请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可能有以下的观点:A.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B.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C.100+X=250=100+150,所以X=150。D.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l00,那么也可得出X=150。教师给予鼓励并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教师: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求未知数X的过程叫解方程。③自读探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同学们自学课本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请同学回答,教师给予评价鼓励并补充完整: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是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设计理由:在列方程和学生分组讨论的逐步深入地学习过程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探究的方法进行概念的学习与辨析,培养学生的分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判断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阅读以上《咬文嚼字》节选片段,并结合高中课文《咬文嚼字》全文,为其设计教学目标并说明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和推敲关键字词的妙处,体会关键字词在语句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语句的推敲和使用体会情感态度的不同。
    (3)指导学生在语句使用中能够更加精细化,反复斟酌,达到更好的写作和表达的目的。
    (4)指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有创新精神,不落窠臼。
    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设计、评价一堂课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请简要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及教学目标的特征。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①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②了解教科书中的内容;③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发展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具有以下特征:①指向性:规定教学活动的目标方向。②准确性:在分析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③可测量性: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测量并作出客观判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一)出示例题情景图片: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l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l06千米。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二)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出示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出示学习目标:我能口算、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设计理由: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二、质疑与小结(一)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二)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1.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2.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三)反馈第(2)题:重点围统竖式的简便写法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设计理由: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三、巩固练习(一)尝试完成课后练习(二)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设计理由:通过练习和方法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四、小结(一)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二)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几百科全书,付了l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5套呢?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设计理由: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延伸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为下一课时打好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