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清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条件:操场1块,实心球若干。 教学内容:进一步学习原地双手前、后抛实心球技术。第2次课。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清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条件:操场1块,实心球若干。
教学内容:进一步学习原地双手前、后抛实心球技术。第2次课。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更多“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清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出25分钟的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教学对象:初二(1)班,50人。
    教学条件:篮球场。
    教学内容:(1)单手肩上投篮;(2)身体素质练习。
    教学器材:录音机1台,篮球25个,其他器材。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1)学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发展灵敏性、协调性。
    (2)感受不同角度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研讨动作的合理性,激发学习积极性。
    (3)发现影响投篮准确性的因素,形成正确的投篮动作概念。
    (4)学生达到75%的模拟篮筐投篮命中率,养成互帮互学,积极动脑以及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分组练习为主,其他辅助练习并存。
    【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安排见习生。行进问徒手操,游戏“双人背球”。
    四列纵队分两组进行,两人一组背靠背把篮球背着进行接力赛。
    (2)基本部分
    ①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②原地持球—准备姿势—出手投篮,甩腕、手指拨球。
    ③学习并讨论投篮的出手角度。
    ④学习完整的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可以适当地降低篮圈高度,增大篮圈口径。
    ⑤调整投篮距离,体会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⑥身体素质练习:健康超市、哑铃、毽子、栏架、体操垫、长短绳、山羊、杠铃。
    (3)结束部分
    放松活动,本课小结,布置作业,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1)课堂气氛是否合理?
    (2)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体现?

  •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条件,设计一节45分钟的接力跑教学,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
    初三(1)班,学生30人。
    教学内容:接力跑。


    答案:
    解析:

  •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清设计出一堂40分钟的教案,列举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班级人数:初三学生,30人;
    场地:操场;
    器材:录音机;
    学习内容:少年长拳。


    答案:
    解析:
    “少年长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少年长拳的学习,掌握少年长拳的基本手势、步伐等动作要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对中华武术产生兴趣,更加了解并热爱这一运动项目;通过练习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对武术的欣赏水平,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
    三、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题1.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准备活动。
    (1)慢跑、活动各关节。
    (2)行进问正踢腿、行进间侧踢腿、马步、弓步、虚步。
    (3)手部热身活动:进行手型猜拳,两人一组,以手型掌、勾、拳代替包、剪、锤。
    2.基本部分
    (1)介绍少年长拳的历史和地位
    ①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武术和少年长拳的内涵和精髓是什么。
    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华武术和少年长拳的理解。
    (2)学习活动
    ①教师示范少年长拳的3个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震脚弓步双推掌。
    ②讲解少年长拳常用的手势和步伐。
    ③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动作模仿。
    设计意图:少年长拳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只有掌握正确的动作,才能真正体现出少年长拳的魅力,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并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学生自由分组练习,体验动作
    ①学生自由分组,每组3~4人。
    ②一个组员模仿练习动作时,其他组员进行观察,并提出改进建议,组员之间相互学习。
    ③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纠正错误的动作。
    设计意图:①以快乐学习为主,激发学生对少年长拳的学习兴趣;②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指导和评价,活跃课堂气氛;③掌握少年长拳的基本手势和步伐,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4)集体练习,汇报表演
    ①学生列队练习,先分解再整体,最后连贯均匀。
    ②教师巡回指导并关注动作不到位的学生。
    ③留一段时问,让学生上前表演。
    ④学生互相观察、交流、评价。
    3.结束部分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消除学生的疲劳感。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阐述学习少年长拳的感想,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点评。
    (3)适当布置课后练习作业,回收器材。

  •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
    (2)若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盲童安静流连于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感受春天美好的一个故事。本文通过盲童对生命的热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就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能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增加语言积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感受生命的内涵,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3)教学导入
    ①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好,听我讲个故事,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视力正常的人接连摔了几跤,而双目失明的人走起路来四平八稳。
    视力正常的人深感疑惑,于是问盲人:“为什么你看不见路却能够走得如此稳健,我能看到路却不断摔跤呢”盲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你有明亮的眼睛,而我什么也看不到。”视力正常的人一听更加疑惑不解了。盲人不慌不忙地接着说:“就是因为你拥有明亮的双眼,能看清楚远方,却也忽略了自己的脚下,对于眼前坎坷的道路还没有看清楚就大步地走了过去,所以一不小心就被绊倒了。而我与你相反,因为看不到路,所以我全神贯注,将脚下的路探清楚后再踏出每一步,因此才走得很平稳,不会摔跤。”视力正常的人听了连连点头。
    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讲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的故事,题目叫——触摸春天。(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③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请说一说你们的疑问。(谁触摸春天怎样触摸春天的为什么要触摸春天春天怎么触摸….)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引导质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介绍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运算时的注意事项。
    (2)如指导高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含义: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注意事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教材主题图。
    2.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2)学生利用教具操作(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作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师引导: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学生观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1.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2.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2.填一填:()÷6=7……口。思考:口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 第6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2)若指导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这首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歌曲的特点 《歌声与微笑》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歌曲。歌词言简意赅,充满诗情画意,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情感。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两个乐句均包含两个乐节。其中,两个乐句的第一乐节的旋律是严格重复,而第二节则是变化重复,即句尾有所变化,这部分旋律采用自然小调写成,亲切而甜美。在两个乐句的第一小节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装饰的八度大跳,它与歌词的音调十分贴切,因而增强了口语化的色彩,唱起来很容易上口。第二乐段为二声部合唱,音区向上移动,写法与第一乐段相同,只是改用了和声小调式,并较多地使用了同音重复。一方面是为了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是为了把情绪推向高潮。特别是两个声部问,基本上都使用了三度、四度、五度和声,音程彼此配合,形成了一种丰满、和谐的和声效果。因此,这个乐段具有热情洋溢、充满希望的艺术表现特点。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并表现歌曲中儿童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分别演唱歌曲中的两个声部。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音乐情绪。
    (3)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A.教师范唱《歌声与微笑》。
    B.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②《歌声与微笑》歌曲学习
    A.教师范唱《歌声与微笑》。
    B.聆听歌曲《歌声与微笑》的录音范唱。
    提出问题:
    (a)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b)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听录音范唱。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老师总结:
    歌中唱了“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明天明天这歌声,飞遍海角天涯,明天明天这微笑,将是遍野春花”等。这首歌曲分为两个乐段。从这首歌中,我们感受到是动听的歌声和温馨的微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这首歌描绘了“友谊花开遍地香”的美好情景。
    C.分段学习歌谱。
    (a)在分段学习歌谱中,先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以此来降低学习歌谱的难度。
    (b)视唱歌曲中第一声部旋律,注意唱准十度大跳音程以及四拍长音的时值。
    (c)视唱第二声部旋律,注意唱准3-#5和八度大跳。
    (d)完整视唱歌谱。
    指导学生唱好歌曲中的下滑音,二声部的合唱要和谐、统一。
    D.学习歌词。(出示《歌声与微笑》歌词节奏谱)
    (a)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b)学生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加以指导。
    (c)全班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学要求:教师先范读歌词,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诵读歌词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
    E.学唱歌曲。
    (a)聆听歌曲《歌声与微笑》的音频,小声哼唱歌曲。
    (b)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c)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唱好歌曲,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F.歌曲处理。
    由于歌曲的音域较宽,所以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会感到低音下不来。演唱中应配合做一些声音训练,使学生能轻松地唱出较低的音,圆润地、自然地唱出较高的音。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歌曲中的下滑音要唱得自然而轻巧,歌曲的结尾要唱得渐慢渐弱,好像微笑永远都留在人们心中。
    G.设计演唱形式。
    (a)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
    (b)分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H.随歌曲《歌声与微笑》伴奏进行完整演唱。
    ③集体创编舞蹈《歌声与微笑》
    A.教师提出分小组创编集体舞的要求,即动作要简单易学、舒展大方、富有节奏感,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双人的动作(可参考教材上的图片)。每个组可以只编1~2个动作。要求人人参与,不要只靠个别骨干来创编,其他人旁观。
    B.分小组创编集体舞动作。
    C.各小组汇报表演。
    D.教师将各组最优秀的动作集中起来,加以组合或略加改编,组成集体舞的基本动作。
    E.随《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学生学习集体舞的基本动作。
    F.部分舞蹈基础好的学生,随音乐完整地跳集体舞的基本动作。
    G.全体学生一起跳集体舞。
    教学要求:小组创编组织有序、要求清楚;教师在小组创编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创作。
    ④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歌曲《歌声与微笑》,同学们不仅为歌曲设计了演唱情绪和力度,而且还为歌曲创编了集体舞。集体舞既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又可以增进班级的团结。今后,希望不太善于歌舞的同学也能大胆地参与,增强阳光少年的活力。

  • 第7题:

    课堂教学设计内容的四个主要部分包括: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提问、课堂评价。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程教学,请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高二(2)班,共40人。教学条件:毽子20个,篮球场一块。教学内容:学习踢毽子的几种方法。


    正确答案: 教材分析:毽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现已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两亿人会踢毽子。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毽子已走向世界。项目特点:
    (1)不受场地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活动锻炼。
    (2)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欣赏性。
    (3)动作有难有易,不受年龄限制。
    (4)投入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毽子的盘踢等几种踢法。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互相配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毽子的学习,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教学重点:基本踢法教学难点:动作的连续性。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热身和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第一阶段--动作的学习过程:1.盘踢;2.外踢;3.跳打提;4.跳起屈膝踢;5.跳起套踢注:4、5动作较难,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逐渐掌握。第二阶段--动作连接过程:1、2连接;1、3连接;1、2、3连接;1、4连接。第三阶段--动作组合创新过程:学生分组随意地创编组合,只要不用手臂接触即可。集合以后各组展示组合。第四阶段--动作运用过程:学生分六组围圈踢毽子,应用各种动作,要求尽量使毽子不落地。结束部分:素质练习和简单放松。

  • 第9题:

    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的是()

    • A、分析教学对象
    • B、制定教学目标
    • C、选用教学方法
    • D、掌握教学内容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单选题
    教学设计的三个部分是指()
    A

    学年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

    B

    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

    C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堂评价设计

    D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堂提问设计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程教学,请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高二(2)班,共40人。教学条件:毽子20个,篮球场一块。教学内容:学习踢毽子的几种方法。

    正确答案: 教材分析:毽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现已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两亿人会踢毽子。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毽子已走向世界。项目特点:
    (1)不受场地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活动锻炼。
    (2)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欣赏性。
    (3)动作有难有易,不受年龄限制。
    (4)投入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毽子的盘踢等几种踢法。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互相配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毽子的学习,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教学重点:基本踢法教学难点:动作的连续性。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热身和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第一阶段--动作的学习过程:1.盘踢;2.外踢;3.跳打提;4.跳起屈膝踢;5.跳起套踢注:4、5动作较难,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逐渐掌握。第二阶段--动作连接过程:1、2连接;1、3连接;1、2、3连接;1、4连接。第三阶段--动作组合创新过程:学生分组随意地创编组合,只要不用手臂接触即可。集合以后各组展示组合。第四阶段--动作运用过程:学生分六组围圈踢毽子,应用各种动作,要求尽量使毽子不落地。结束部分:素质练习和简单放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一)出示例题情景图片: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l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l06千米。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二)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出示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出示学习目标:我能口算、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设计理由: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二、质疑与小结(一)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二)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1.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2.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三)反馈第(2)题:重点围统竖式的简便写法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设计理由: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三、巩固练习(一)尝试完成课后练习(二)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设计理由:通过练习和方法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四、小结(一)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二)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几百科全书,付了l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5套呢?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设计理由: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延伸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为下一课时打好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请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条件:田径场,秒表1块。
    教学内容:800米,第1次课。


    答案:
    解析:


  • 第14题:

    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0分钟的课,列举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初三学生,30人;
    器材:录音机1台;
    学习内容:健美操。


    答案:
    解析:
    “健美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健美操基本知识,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要领。
    过程与方法:学习健美操的基本动作要领,包括上肢基本动作、下肢基本动作以及躯干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指导法、比赛法。
    三、教学实施
    (一)准备部分
    1.进行课堂常规。
    2.教师带领学生做徒手操热身运动:①扩胸运动;②腿部运动;③关节运动;④体转运动;⑤颈部运动;⑥跳跃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导人阶段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健美操与广播体操的联系与区别,并鼓励喜欢跳舞的同学自编几个动作组成一套操。
    2.学习活动
    (1)教师示范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和动作。
    (2)讲解动作名称和动作要领。
    ①木偶动作:直立,双脚分开,双臂侧平举,肘稍屈。左手指朝上,右手指朝下,同时身体向左倾。继而右手向上转,左手向下转,同时身体向右倾。
    ②屈膝下蹲:双脚分开,双膝略弯,收紧腹肌和臀肌。慢慢屈膝下蹲至最低点,保持此姿势2秒钟,然后起立至开始姿势。
    ③屈身控制(30秒):双脚分开,腿伸直,双手自然贴于臀部;背挺直,从髋关节处向前屈,保持此姿势从1数到15;进一步屈体,两手抓住小腿肚;保持腿直,不要紧抱膝盖,并试图触碰地面,保持此姿势从1数到10。
    ④体侧抬腿(30秒):双手撑地,右膝跪地,左腿向体侧伸直;抬起,落下伸直的左腿,做4次。换右腿再做。每条腿反复练习3次以上。
    ⑤向后踢腿:双手直臂撑地,双膝跪地,低头,左膝向鼻尖运动。然后抬头,同时左腿向后上方踢起,达到既舒适而又能及的高度。转而腿向鼻尖运动,接着再向后上方踢起,反复练习3次。换右腿做同样动作。
    ⑥侧卧压腿:右手及前臂支撑身体,右侧卧,左脚放在右腿前的地上,抬右腿15次。换一边再做。
    ⑦空中蹬车:仰卧,下背部着地,双肘支撑身体,右腿屈膝,朝胸前运动,然后伸进腿,保持离地15厘米高,同时左腿屈膝,朝胸前运动。不要拱背,如此不断交替屈伸,如同蹬自行车。
    ⑧腰背上拱:仰卧,屈膝,双脚稳踏地面,双手置头后,腰背部朝上拱,保持此姿势2秒钟,然后放平,紧贴地面4秒钟,重复练习5次。
    (3)让学生边看示范边听讲解边模仿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的健美操步伐和动作要领,对健美操产生实践体验,熟悉健美操这项体育运动。
    (4)学生自由组合,分组练习
    ①学生4人分为一大组,每大组再分为两个小组,每小组2人;
    ②组员之间互为裁判,相互学习、评价;
    ③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错误纠正;
    ④安排小组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①以快乐教学为主,学生分组互学的方式更能活跃课堂氛围;②通过小组表演比赛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③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为下一阶段的操练学习做好准备。
    (三)结束部分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柔软操以放松身心。
    2.教师总结本堂课学习的知识技能,对表现积极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3.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储备和本堂课的所学内容,创编一小段健美操,并在下一节课上表演。

  • 第1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水墨画将墨色分为几种用笔又有哪些变化
    (2)依据本课材料,拟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
    (3)依据拟定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水墨画将墨色分为焦墨、淡墨、浓墨、重墨、轻墨。 用笔由于含水量的不同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2)教学方法:讲述法、示范法、练习法。
    本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师通过示范法更加直观地把方法示范给学生,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运用练习法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讲述法则是贯穿在整堂课程之中,用语言传授本节课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角色转换,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西游记》片段,设问:师徒四人,你最想饰演哪个角色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以“齐天大圣”最多。
    教师顺势提问:还能为孙悟空想出更多的招式吗
    教师用毛笔作画展示并引出课题——水墨动物。
    活动二:赏析作品,发散思维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握笔姿势,随机播放音乐,并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用毛笔表现出来。
    学生尝试跟随节奏作画。
    ②教师继续提问:观察完成的作品,说一说宣纸上的笔触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墨色不一、笔触粗细不一。
    活动三:名作赏析
    教师展示齐白石的作品《群虾》,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大师是怎样用笔墨表现中国画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性的由粗渐细。
    活动四:示范讲解,拓展提高
    教师示范水墨猴子的画法:
    ①用铅笔在宣纸上画出草图。
    ②先画出头顶、颊、耳,再画出左上臂。然后以侧锋画出右臂与手背部,再用淡墨大笔触呈弓形运笔抹出背部。
    ③画出尾巴,墨线勾出猴的脸部表情及耳部,以焦墨点出手指甲与足趾甲。
    ④以淡花青色勒脸,以淡赭石染出猴身、猴脸、猴耳。
    活动五:布置任务,巩固新知
    ①教师布置任务:画一种你喜欢的动物,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出主要特征。
    作画要求:
    a.巧妙运用中锋、侧锋,墨色要有浓淡变化。
    b.适当添画背景,构图完整。
    ②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发现共性问题,并进行讲解。
    ③学生积极分享自己作品的创作思想。同学之间交流评议,从形态、线条、墨色等方面补充、评价。
    ④教师从用笔、用墨、作品氛围等方面总结评议。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创意奖”。
    活动六:感悟体验,课后延伸
    ①教师播放一段水墨画宣传视频,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水墨画的独有魅力。
    ②布置作业:请选择其他你喜欢的动物,用学到的水墨技法来创作,我们将选择优秀的作品在学校的橱窗里展览。

  • 第16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题目要求:
    (1)简述《课标(2011)》关于“长度、面积、体积”教学的基本要求。
    (2)如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在第一学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要求为:
    ①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②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③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④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⑤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在第二学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要求为
    ①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②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知道面积单位:千米、公顷。
    ④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⑥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⑦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⑧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体积的含义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探索体积单位的学习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3)导入环节的设计
    利用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定格动画。动画播放完毕后,引导学生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呢?
    预设:因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将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爱观察思考的热情。

  • 第17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应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2)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能力。教师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应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不断提升阅读品味。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认猛、缓、丈、逐、肢、肌、辽、血、液、宗、蹬、倒、浊、滋、润15个生字,会写暗、降、丈、肢、肌、肤、辽、阔、血、液、滋、润、创、造14个生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反义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与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伟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神话故事提升想象能力,激发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热爱之情。
    (3)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讲授课文
    (一)初读,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标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对照拼音读准。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研读,体悟思想
    1.研读第2自然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研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人类老祖宗创造宇宙美丽的样子。
    3.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4.用自己的话给其他同学讲一讲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
    三、巩固练习
    1.浮想联翩。请同学跟着配乐读课文,想象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创造出美丽宇宙的样子。
    2.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并把它们记下来。
    3.引导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一篇怎样的神话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喜欢的人听吗?你还喜欢哪些神话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 第18题:

    教学过程的设计,其核心是()

    • A、教学方法的设计
    • B、教学媒体的设计
    • C、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 D、课堂练习的设计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教学设计的三个部分是指()

    • A、学年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
    • B、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
    • C、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堂评价设计
    • D、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堂提问设计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 A、教学过程的规划
    • B、教学内容设计
    • C、教学方法的实施
    • D、教学方法的选择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请选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并据此设计教学过程。


    正确答案:《柳树醒了》教学目标:
    (1)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过程:
    (1)识字写字。
    ①生字的呈现。
    A.出示课题时,教学“醒”字。
    B.结合课文,呈现“春雷、洗澡、柳枝、软了、梳头、柳梢、绿了、玩耍”等词。
    ②生字识记
    A.利用偏旁部首,新旧字联系记忆生字。
    B.生字巩固。
    ③写字指导。
    (2)朗读感悟。
    ①通过不同学生朗读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②指导朗读方法。
    ③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歌。
    A.“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
    B.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
    C.“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3)实践活动。
    ①课堂活动。
    仿照课文编诗句:
    春天跟__________说话了。
    说着说着,__________。
    ②课外活动。
    “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到户外寻找春天,说一说并画一画你眼中的春天。

  • 第22题:

    问答题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正确的陈述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注意哪些方面。 (2)请简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正确答案: (1)
    ①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课程目标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②教学目标陈述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测量。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变化,且可以观察和测量。
    ③一个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括4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单元或课时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教师打算做什么,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选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并据此设计教学过程。

    正确答案: 《柳树醒了》教学目标:
    (1)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过程:
    (1)识字写字。
    ①生字的呈现。
    A.出示课题时,教学“醒”字。
    B.结合课文,呈现“春雷、洗澡、柳枝、软了、梳头、柳梢、绿了、玩耍”等词。
    ②生字识记
    A.利用偏旁部首,新旧字联系记忆生字。
    B.生字巩固。
    ③写字指导。
    (2)朗读感悟。
    ①通过不同学生朗读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②指导朗读方法。
    ③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歌。
    A.“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
    B.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
    C.“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3)实践活动。
    ①课堂活动。
    仿照课文编诗句:
    春天跟__________说话了。
    说着说着,__________。
    ②课外活动。
    “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到户外寻找春天,说一说并画一画你眼中的春天。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