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明下面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疏议》曰:“化外人”,谓藩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 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唐律疏议·名例》

题目
请说明下面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疏议》曰:“化外人”,谓藩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 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
——《唐律疏议·名例》


相似考题
更多“请说明下面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说明“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正确答案:
    答:(1)西周时期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凡是疑案难案,都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的办法,即所谓“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
    (2)这也是“明德慎罚”主张在定罪量刑问题上的体现。不过,从其历史渊源来说,该项原则发端很早,据《尚书·大禹谟》记载,相传舜帝的刑官皋陶执法时奉行这样一条原则:“与其杀无辜,宁失不经。”即处理两可的疑难案件,宁可偏宽不依常法,也不能错杀无辜。
    (3)商汤和周初发布的文告中均有揭批桀、纣滥杀无辜的记载。可见在夏、商王朝上升时期不曾要求实行严禁错杀无辜的原则,西周重提,其主旨则是对“明德慎罚”的进一步强调。

  • 第2题:

    652年完成的《唐律疏议·名例》有“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该条属于国际私法中的、

    A、外国人法律地位规范
    B、冲突规范
    C、统一实体规范
    D、民事诉讼程序规范

    答案:B
    解析:
    冲突规范是由国内法或国际条约规定的,指明某一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应适用何种法律的规范。《唐律疏议·名例》该条规定了不同相犯者应当适用的法律,故属于冲突规范,B为当选项。

  • 第3题:

    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角度,解释下面这段文字的真实含义。
    “本其事而原其志。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答案:
    解析:
    【详解】
    该题考查的是对“春秋决狱”的掌握。所谓“春秋决狱”,是指以《春秋》的“微言大义”作为司法审判的根据,特别是作为决断疑难案件的重要依据。它为汉代统治者所提倡,是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法律儒家化的必然产物。“春秋决狱”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论心定罪”,即以犯罪者的主观动机是否符合儒家的“忠”、“孝”精神来定罪,若符合,即使其行为造成社会危害,也可以减免刑罚。相反,犯罪人主观动机严重违反儒家倡导的“忠”、“孝”之精神,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也要认定为犯罪,并予以严惩。即所谓“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出入人罪打开了方便之门。“春秋决狱”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汉代司法领域的渗透。汉代儒家为了改变法家思想主宰当时司法领域的现状,通过皇权的力量要求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条或虽有正条却不合乎儒家伦理道德的案件时,根据《春秋》经义断案,这就在实际上赋予了《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效力,使其成为凌驾于各种法律之上的一种法律形式。

  • 第4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疏】议日:“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唐律疏议》卷六《名例》 (1)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何谓“化外人”?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如何评价唐律的上述规定?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疏议”与律文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1)①“化外人”即外国人。依照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的规定,同一国家侨民在中国犯罪,按其本国法律处断,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家侨民相犯或唐朝人与外国人相犯,则按照唐律处理,实行属地主义原则。(5分)②唐律的这一规定体现了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既维护了唐朝的司法主权,也照顾了其他国家的法律习惯。

    (2)“疏议”是对律文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的本条“疏议”既具体解释了“化外人”的概念,明确了律文适用的对象;又对律条所规定的“化外人”有犯的两种情形作了详细的说明,其目的在于阐明律意,以便于准确地适用律文。

  • 第5题:

    请说明下面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天用剿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


    答案:
    解析:
    (1)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指“是上天要剿绝他(有扈氏)的命,我只不过是顺着天命去惩罚他,替天行道罢了。”
    (2)这句话说明了夏商统治者在君权神授的前提下,从立法角度提出了“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他们声称自已是奉“上天”之意来治理天下,而颁布法律、实施刑罚也是奉行“天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以“天讨”、“天罚”作为行使政权、适用法律的最终依据,自然可以加强其政权和法律的威慑力量。
    (3)夏、商两代这种将祖先神和上帝神合二为一,将王命与天命、王罚与天罚相结合的神权法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家天下的政治理论和社会格局。

  • 第6题:

    “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冲突规范。这条冲突规范出自()。

    • A、《永徽律》
    • B、《法国民法典》
    • C、《巴伐利亚法典》
    • D、《意大利民法典》

    正确答案:A

  • 第7题:

    中国唐朝《永徽律》中“诸外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中的“本俗法”是指()

    • A、当事人的本国法
    • B、当事人的住所地法
    • C、当事人的行为地法
    • D、法院地法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处断;异类相犯,依唐律处断。


    正确答案:本国法律

  • 第9题:

    单选题
    中国唐朝《永徽律》中“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中的“本俗法”是指( )
    A

    当事人的本国法

    B

    当事人的住所地法

    C

    当事人的行为地法

    D

    法院地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处断;异类相犯,依唐律处断。

    正确答案: 本国法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条冲突规范出自()。

    正确答案: 《永徽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是较早出现的关于冲突规范的规定,该规定出自( )
    A

    巴伐利亚法典

    B

    法律适用条例

    C

    永徽律

    D

    唐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规定“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各从本俗法”的朝代是( )。


    正确答案:C
    元朝婚姻制度的特点就是允许各民族遵行其固有的婚姻习俗成婚。

  • 第14题:

    请说明下面文字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的固有特点的角度进行评析。
    "诸八议者,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 下,减一等。诸犯私罪者,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


    答案:
    解析:
    [详解]
    八议是指封建贵族官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须“议其所犯”,对他们所犯罪行实行减 免刑罚的制度,表现出封建特权法律思想的鲜明特征。“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 辟之议”的主张,曹魏时期“八议”正式人律,形成“八议之制”。根据《唐律疏 议?名例》中“八议”条的注疏,享有这一特权的人包括:(1)议亲,即皇亲国戚, 包括皇帝祖免以上亲,太皇太后、皇太后總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2)议故, 即皇帝的亲密故旧。(3)议贤,即“德行”可供人效法的贤人君子。(4)议能,即具有杰出军事、政治才能的人。(5)议功,即对国家有卓越功勋的人。(6)议贵,即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以及有一品爵位的人。(7)议勤,即为国家服务极其勤劳的人。(8)议宾,即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凡属以上这八种人,犯死罪时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理,必须将其犯罪事实及应享受特权的理由上报皇帝,由皇帝交朝臣“集 议”后,由皇帝作出裁决,一般均可免除死罪;若犯流以下的罪,则可直接减一等处罚。但是犯“十恶”者不得适用八议的规定。
    官当,指凡议、请、减以下的官员,犯徒以下罪,若是私罪,五品以上,一官可抵徒 刑二年,五品以下九品以上,一官可抵徒刑一年;若是公罪,则各可多当徒刑一年。 唐律还规定,凡一人有多种官爵的,可以先以高者当,再以低者及历任官当。“若罪小官大,罪轻不尽其官,则可留官收赎;若罪大官小,官不尽其罪,余罪亦可收赎。” 因官当而免官者,一年以后仍可降一级任用。
    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唐律中规定的这一整套办法,已将各级官僚贵族的特权上升为 系统、规范而详密的法律制度,办法多种多样,使得不同等级的贵族官僚犯罪时,均 可通过适用相应的法律条文来逃脱或减轻法律对自己的制裁。这就是中国传统封建法制的“身份法”特点。其源于儒家所倡导的“礼有差等、贵贱不愆”的思想,是封建伦理道德与国家统治力量的结合。

  • 第15题:

    说明下面这段文字的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周礼?秋官?司寇》


    答案:
    解析:
    【详解】
    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西周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法制指导思想,即刑罚世轻世重原则的掌握情况。自夏、商以来,历代统治者不断运用刑罚手段来镇压一切反抗行为,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逐渐积累了不少的法制经验。至西周初期,统治者们在政治上、法律上更加成熟,他们在总结前代立法用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世轻世重”的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周王朝的法律实践。刑罚世轻世重是西周法律适用的一项重要原则,即法律的适用和刑罚的轻重应根据客观形势,考虑犯罪者的主观条件进而进行全面的衡量,强调适用法律的灵活性,是“明德慎罚”思想的具体体现。“刑罚世轻世重”是指应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具体内容是“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也就是说,刚夺取政权、建立国家之初,立法用刑当偏于轻缓,以稳定人心;至国家安定之时,则应用刑平和,不偏轻亦不过重,保持宽严适中;当国家动乱不安时,则应“重典治乱世”,用严刑峻法来维持社会秩序。这一原则将“明德慎罚”与“刑兹无赦”的法律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整体,是西周法律思想、立法原则及刑事政策的具体化。

  • 第16题:

    请说明下面这三句话的基本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


    答案:
    解析:
    (1)这三句话的核心含义都是说明民心民意是不可违的天道,统治者要体察民情,达民所欲。
    (2)这三句话说明了西周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心向背决定着王朝的盛衰、兴亡,而统治者能否行“德政”又关系到民心的向背,所以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主张。其“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法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上天和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3)西周统治者的这种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观高度重视“民”的重要性,为以后历朝历代的贤明统治者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王对民的残酷剥削。

  • 第17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条的冲突规范出自()。


    正确答案:《永徽律》

  • 第18题:

    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处断;异类相犯,依()处断


    正确答案:本国法律;唐律

  • 第19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条冲突规范出自()。


    正确答案:《永徽律》

  • 第20题:

    《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 A、尊华鄙夷的思想
    • B、天朝上国的心态
    •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 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单选题
    中国唐朝《永徽律》中“诸外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中的“本俗法”是指()
    A

    当事人的本国法

    B

    当事人的住所地法

    C

    当事人的行为地法

    D

    法院地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条的冲突规范出自()。

    正确答案: 《永徽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法律现象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A

    春秋决狱…——春秋

    B

    亲亲得相首匿——唐朝

    C

    “翻异别勘”——宋朝

    D

    “化外人”相犯,依本俗法——元朝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处断;异类相犯,依()处断

    正确答案: 本国法律,唐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