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虚静”,“神思”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第一,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
    第二,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

  • 第2题:

    认识《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一、《文心雕龙》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它包括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文学的构思与创作、文学的风格与体裁、文学的艺术与思想标准、文学的创作技巧、文学的鉴赏与批评、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等,并阐释或首创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如神思、隐秀、风骨、通变、奇正等,这对中国古代文论乃至美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文心雕龙》的理论特色,就是“体大思精”、“笼罩群言”。在《文心雕龙》出现之前,古代文论绝大部分都是单篇论文,或内容欠充实丰富,或形式流于粗糙零碎,都不能与《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三、《文心雕龙》成功地吸收了儒道释文化的思想精华,以自己的理论建树体现出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向。

  • 第3题:

    把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质讲得最突出的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

    • A、马克思主义文论
    • B、形式本体论
    • C、完形心理学
    • D、表现主义文论

    正确答案:B

  • 第4题: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风雅”和“比兴”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它们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1)“风雅”和“比兴”的内涵 “风雅”,要求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比兴”,要求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托物以讽”。
    (2)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给中国文人指出了如何走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作道路。它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而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 第5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等属于()。

    • A、文学哲学
    • B、文学社会学
    • C、文学心理学
    • D、文学符号学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教化说的典型代表是()

    • A、道家
    • B、法家
    • C、儒家
    • D、墨家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虚静”,“神思”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试述中国古代文论中意境的三重涵义?


    正确答案:(1)中国古代意境的第一重意义充分表现为言与意,形与神,实与虚,显与隐,景与情,含蓄与明朗等一系列的矛盾对立运动,这是中国艺术的一条根本精神。它的写实的部分在文本中呈现为“景”、“境”、“象”这些在文本中是一种特定形象,具有直接性、确定性、可感性,同时它又蕴蓄了一种势能,引导读者自己去抵达实境之外蕴含的艺术虚境。
    (2)意境的第二重含义指向接受者的审美感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东方感悟方式和对读者的极端重视。中国古代艺术在其自身形成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含蓄、寓意、双关、寄托、讽喻、比兴、曲喻、暗示乃至象征等手法构成的一整套意义生成和表达体系。与之相应也形成了知音、体味、顿悟、兴会、兴象等一整套艺术感知方式。这种感觉方式对艺术中空白与未定性的感知能力有极高的要求。
    (3)意境的第三重意义建立在文本与读者建构活动的基础之上,它反映了艺术的审美本质,即浑融境界。也就是指文学文本通过读者的阅读实践获得的整体的韵外之致、文外之旨是审美意象所系,审美情感所在的最高审美境界。

  • 第9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的是“()”说。

    正确答案: 观物取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把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质讲得最突出的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
    A

    马克思主义文论

    B

    形式本体论

    C

    完形心理学

    D

    表现主义文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刘勰在()中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文论观。
    A

    《诗品》

    B

    《文赋》

    C

    《文心雕龙》

    D

    《诗话》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虚静”,“神思”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神思”“神与物流”“虚静”等美学命题
    “神思”反映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摹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
    “思理为妙,神与物流”是想象论的重要纲领
    ①想象必须扎根现实
    ②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
    “虚静”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陶钧文思,贵在虚境,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 第14题:

    试谈谈你对中国古典文论当中“虚静”理论的认识?


    正确答案: (1)“虚静”本是道家倡导的一种修养方式,又称“静思”、“虑心”、“空静”。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对“虚静”就有很多阐释:“致虚极,守静笃”。强调只有保持一种虚静的心境,才能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随后庄子发挥了这一思想,对虚静理论作了补充:“虚静者,心斋也”,他用“心斋”来解释虚静,要求人从各种欲望中解脱出来,摆脱个人的利害得失,做到内心的澄彻空明。惟其如此方能达到“道德之至”的至高境界。
    (2)道家之外,管子和荀子也非常看重虚静的修身养性的作用。从魏晋开始“虚静”逐渐演变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对中国古代的审美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陆机在《文赋》中运用“虚静”理论来对文学艺术创作思维进行剖析,认为虚静的状态乃是进行文学构思、创作的首要条件。刘勰的《文心雕龙》同样凸现了虚静的价值:“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唐代在六朝文论的基础之上继续强调“虚静”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除此外,杜甫、白居易等人也标举虚静。可见“虚静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广泛程度。
    (3)作为文论中的“虚静”概念主要强调的是文学创作中的心境需要“虚静”的状态,而较少涉及文学接受活动的论述。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接受者在面对作为审美客体的文学文本时,同样需要以一种“虚静”的心境状态从事文学的接受活动,惟其如此,才能够不受外在的功利性的干扰,以一种无功利的空明心理状态进行审美观照达到最高的审美愉悦感。文学接受中,接受者只有保持虚静、平和自然这样的心境,才能全神贯注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世界,才能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作品,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

  • 第15题: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专门讨论文学风格的是()

    • A、神思篇
    • B、情采篇
    • C、比兴篇
    • D、体性篇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民族特色的形成,是离不开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诸因素的影响的。
    (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成了重要的审美范畴,师古、复古为革新等文学思潮时而可见。由于古代文论家往往又是诗人、散文家,论著情文并茂。如陆机《文赋》,杜甫《戏为六绝句》等。

  • 第17题:

    刘勰在()中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文论观。

    • A、《诗品》
    • B、《文赋》
    • C、《文心雕龙》
    • D、《诗话》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正确答案:《周易·系辞》

  • 第19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的是“()”说。


    正确答案:观物取象

  • 第20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等属于()。
    A

    文学哲学

    B

    文学社会学

    C

    文学心理学

    D

    文学符号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专门讨论文学风格的是()
    A

    神思篇

    B

    情采篇

    C

    比兴篇

    D

    体性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艺术意象的孕育有赖于艺术家的如下状态:()
    A

    感动

    B

    虚静

    C

    神思

    D

    心手相应

    E

    迷狂


    正确答案: A,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谈谈你对中国古典文论当中“虚静”理论的认识?

    正确答案: (1)“虚静”本是道家倡导的一种修养方式,又称“静思”、“虑心”、“空静”。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对“虚静”就有很多阐释:“致虚极,守静笃”。强调只有保持一种虚静的心境,才能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随后庄子发挥了这一思想,对虚静理论作了补充:“虚静者,心斋也”,他用“心斋”来解释虚静,要求人从各种欲望中解脱出来,摆脱个人的利害得失,做到内心的澄彻空明。惟其如此方能达到“道德之至”的至高境界。
    (2)道家之外,管子和荀子也非常看重虚静的修身养性的作用。从魏晋开始“虚静”逐渐演变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对中国古代的审美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陆机在《文赋》中运用“虚静”理论来对文学艺术创作思维进行剖析,认为虚静的状态乃是进行文学构思、创作的首要条件。刘勰的《文心雕龙》同样凸现了虚静的价值:“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唐代在六朝文论的基础之上继续强调“虚静”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除此外,杜甫、白居易等人也标举虚静。可见“虚静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广泛程度。
    (3)作为文论中的“虚静”概念主要强调的是文学创作中的心境需要“虚静”的状态,而较少涉及文学接受活动的论述。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接受者在面对作为审美客体的文学文本时,同样需要以一种“虚静”的心境状态从事文学的接受活动,惟其如此,才能够不受外在的功利性的干扰,以一种无功利的空明心理状态进行审美观照达到最高的审美愉悦感。文学接受中,接受者只有保持虚静、平和自然这样的心境,才能全神贯注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世界,才能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作品,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神思”“神与物流”“虚静”等美学命题

    正确答案: “神思”反映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摹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
    “思理为妙,神与物流”是想象论的重要纲领
    ①想象必须扎根现实
    ②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
    “虚静”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陶钧文思,贵在虚境,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