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对旧世界的决绝态度和彻底否定。《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具有很强的革命批判性。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反动本质。
    第二,对下层劳动群众的深挚热爱和真诚关怀。鲁迅对劳动群众不仅是“哀其不幸”,更重要更根本的是“怒其不争”。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描写下层群众根源于封建主义统治和小生产者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精神病苦。
    第三、新世界的曙光的照耀。《呐喊》和《彷徨》的萌生、滋长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激荡。鲁迅热情地称赞十月革命是新世纪的曙光。

  • 第2题:

    《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


    正确答案:反封建

  • 第3题:

    《复仇》选自鲁迅的()

    • A、《野草》
    • B、《呐喊》
    • C、《坟》
    • D、《彷徨》

    正确答案:A

  • 第4题:

    在《呐喊》、《彷徨》中鲁迅是如何运用讽刺这种艺术技巧的?


    正确答案: 鲁迅主要从三个方面运用了讽刺技巧:
    第一,情境讽刺。所谓情境讽刺,主要是通过具体情境中人物的举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形成的讽刺。在鲁迅小说中,这种讽刺有时构成喜剧效果,有时则构成悲剧效果,而且充满了深层的理性内容。前者最杰出的例子是《孔乙己》,“孔乙己是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的情境描述,就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后者的典型的例子是《药》。作者将明、暗两条线索交叉起来写:夏俞为寻找救国救民的药而牺牲了,华老栓为儿子寻找医治痨病的药,药找到了却没治好儿子的病,儿子也死了。所以,当小说的最后两个母亲在坟场上碰在一起时,此情此景所构成的讽刺,不仅突出了两个母亲的悲剧,也分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理性评判,将一个严肃的课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第二,描述性的讽刺。在描述性讽刺中,鲁迅小说的理性内容更为深厚。例如,《狂人日记》,它的讽刺就不是一般的讽刺,而是在描述中采用了系统的象征讽刺。还有《头发的故事》,虽然在讽刺的性质上与《狂人日记》相比甚远,但至少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即以反语来表现一个持续的观点。这是一种讽刺技巧,先抓住一点,再按照古怪的逻辑把它扩展为一个荒诞的论点,这和鲁迅有时在杂文中应用的方法很相近。这篇小说也大量使用反语,比直接的叙述远为有力。这里写的有些是鲁迅自己的经历,有些观点是他当时正向学生们极力灌输的,但整个论点经过适当的夸张,从一个脾气乖张的人嘴里说出来,就成为了反语。小说那个听说话的人纯粹是为了描绘说话人的样子。
    第三,性格讽刺。说到性格讽刺,当首推《肥皂》与《高老夫子》两篇小说。它们都通过人物外表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的男盗女娼,撕下人物虚伪的面皮,显示出人物的本相,从而构成尖锐的讽刺。

  • 第5题:

    ()是《呐喊》的总主题。


    正确答案:反封建

  • 第6题:

    《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什么?


    正确答案: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乃至孔乙己、四铭等。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新小说中塑造的能站得起来的人物形象并不多,因为写好人物需要较深的艺术功力。而鲁迅笔下的这些人物,都能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从他们的思想中看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最主要成就。
    鲁迅总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如阿Q活动的历史背景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可以看到举人的惊恐、假洋鬼子入“柿油党”等事,在阿Q心中激起的波澜。鲁迅更注意写人物与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关系。如华老栓的愚昧,是从他对统治者的走卒康大叔的恭敬与对夏瑜的茫无所知中表现出来的。
    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深处掘进。在这一方面。他几乎有勾魂摄魄之力,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在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他曾认为画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画好眼睛,因为眼睛是灵魂之窗。他自己在写小说时,就是画灵魂的高手。《孔乙己》只通过主人公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和对于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吾,便揭示了他深受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理。《在酒楼上》也只通过吕纬甫受母命为小弟迁葬,虽说是应付,却也认真.与送花给顺姑却对她遭封建婚姻之害而死无动于衷这两件事,便把他的意志消沉写得人木三分。鲁迅也写人物外在的表象,如言谈、肖像等,这些都是进入人物深层心理的通道。《故乡》中一声“老爷”,便表现了闰土当时的思想状况。
    鲁迅小说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鲁迅在《药》中通过油腻的灯盏、带补丁的被子、小栓早起吃泡饭等。准确地写出了华家的经济状况,从而给主人公以明确的社会身份。《祝福》中用半副对联和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等表现鲁四老爷的身份。《风波》中七斤用的“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如果换在阿Q的手里就会严重失真。由于细节真实的讲究,使鲁迅的小说中有真实的可靠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的记录,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对形成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也至关重要。因为这细节的真实,加上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塑造的成功,便构成了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

  • 第7题:

    《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是什么?


    正确答案: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l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呐喊》收人了1918~1922年所写的l4篇小说(初版时收入15篇,l930年1月第l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后来,鲁迅把这时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他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彷徨》收入了l924-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但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则更加成熟。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 第8题:

    单选题
    鲁迅的小说集是()。
    A

    《呐喊》《野草》《彷徨》

    B

    《呐喊》《朝花夕拾》《野草》

    C

    《呐喊》《花边文学》《故事新编》

    D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
    A

    阶级斗争

    B

    反封建

    C

    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

    D

    反帝国主义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五四”新文学作家大多经历过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他的呐喊,那么他在这之后出版的诗文集()则可以看作是他的彷徨。

    正确答案: 星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

    正确答案: 反封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
    A

    反帝国主义

    B

    反对国民党统治

    C

    反封建

    D

    阶级斗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首先,是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其次,鲁迅善于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白描:用极简洁的笔墨描绘人物,力避陪衬拖带,并擅长捕捉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画眼睛:寥寥几笔,勾画出人物的灵魂。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眼神描写,反映出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
    再次,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形式主要是服从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而非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谋篇。《故乡》
    最后,语言丰满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独特的风格。

  • 第14题:

    鲁迅的小说集是()。

    • A、《呐喊》《野草》《彷徨》
    • B、《呐喊》《朝花夕拾》《野草》
    • C、《呐喊》《花边文学》《故事新编》
    • D、《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正确答案: 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将在1918--1922年连续写的15篇小说编为呐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痛苦”。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
    (3)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A、“看与被看”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二元对立。在这类小说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有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另一类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在这类小说中,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B、“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 第16题:

    简述《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正确答案:(1)《孔乙己》《白光》通过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
    (2)《明天》《祝福》通过对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揭示,深入而具体的写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药》《阿Q正传》等作品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
    (4)《示众》等作品写出了“看客”的吃人;
    (5)《高老夫子》《肥皂》等作品写出来了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同样在吃人,这一主题,几乎贯穿在《呐喊》《彷徨》的每篇小说中。

  • 第17题:

    孙伏园吊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是哪一项?() 踏(),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痛(),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

    • A、毁灭,彷徨,莽原,呐喊
    • B、莽原,呐喊,毁灭,彷徨
    • C、莽原,彷徨,毁灭,呐喊
    • D、毁灭,呐喊,莽原,彷徨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

    • A、阶级斗争
    • B、反封建
    • C、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
    • D、反帝国主义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正确答案: 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将在1918--1922年连续写的15篇小说编为呐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痛苦”。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
    (3)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A、“看与被看”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二元对立。在这类小说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有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另一类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在这类小说中,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B、“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下列作品属于鲁迅小说集的一组是()。
    A

    《呐喊》《彷徨》

    B

    《呐喊》《野草》

    C

    《朝花夕拾》《故事新编》

    D

    《彷徨》《野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正确答案: (1)《孔乙己》《白光》通过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
    (2)《明天》《祝福》通过对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揭示,深入而具体的写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药》《阿Q正传》等作品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
    (4)《示众》等作品写出了“看客”的吃人;
    (5)《高老夫子》《肥皂》等作品写出来了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同样在吃人,这一主题,几乎贯穿在《呐喊》《彷徨》的每篇小说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首先,是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其次,鲁迅善于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白描:用极简洁的笔墨描绘人物,力避陪衬拖带,并擅长捕捉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画眼睛:寥寥几笔,勾画出人物的灵魂。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眼神描写,反映出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
    再次,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形式主要是服从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而非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谋篇。《故乡》
    最后,语言丰满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独特的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是《呐喊》的总主题。

    正确答案: 反封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