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正确答案: 审美娱乐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礼俗实用功能、知识传递功能
    (1)审美娱乐功能:
    ①头创作是广大民众休闲时光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中的娱乐活动(社火、庙会)]
    ②娱乐功能与审美、教育功能相结合。
    [劳动生活的美(巧女型故事);体现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审美理想,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提高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艺术趣味;“寓教于乐”(谜语、绕口令等)]
    (2)道德教化功能:
    ①劳动是民间文学永恒歌颂的主题。
    [以劳动为荣,为立身之本]
    ②以团结、友爱、互助为歌颂的主题。
    [对社会成员进行友爱精神的道德教育]
    ③对士绅阶级道德价值观的否定与反叛。
    [“等级制度”“重男轻女思想”“婚姻观”]
    (3)礼俗实用功能
    民间文学与礼俗活动密切联系,解释或说明的形式与后者关联,有很强实用性。  [庆生,庆成人,婚嫁礼俗,庆寿、丧葬礼俗,“祝祀辞”“祷雨辞”等]
    (4)知识传递功能
    劳动民众世代相续,在生产践中,积累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劳动经验、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力,通过口头文学形式传输给子弟,作为科学认识和哲学思想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实践性、指导性)
    [俗语、谚语、歌谣]

  • 第2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认识价值概念与艺术价值概念?


    正确答案: 认识价值:是指民众创造的各种口头作品由于具备有关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能够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能够引起人们对过去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思索,从而吸取其中反映的材料,用于某种人文科学的探讨。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民众的形象思维积淀、创作要求和创作态度、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典型的塑造等等,都对作家的文学活动有重要启示,甚至被后者直接借用。民间文学的特殊品质,对认识方式文艺的规律特征、艺术心理和社会生活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 第3题:

    试述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中的集体性表现?


    正确答案: (1)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敢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
    (2)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民间文学作品不论何种创作方式,一经产生,必然在群众中流传开去。
    ②有的作品流传较慢,有的作品流传很快。
    ③不适应广大民众生活要求和艺术兴趣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早或晚地被人们摒弃、遗忘、淘汰;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经过千万人之口世代修改、加工、丰富,使它更为群众喜爱,以至能较长时期在群众中传诵、保存,作品艺术水准趋于完美。
    ④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的流传过程,也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3)民间口头艺术家的演唱或讲述,渗透集体思想和愿望,代表群众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吸取集体智慧和力量。
    ①民间文学的听众,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感情、艺术趣味积极影响演唱者活动,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作品内容及某些表现手法的加工或再创作。
    ②表演者根据听众的反映,不断修改、丰富、提高自己的演唱作品。

  • 第4题:

    民间文学最吸引人的是:()

    • A、生活的智慧
    • B、文学价值
    • C、审美情趣
    • D、历史价值

    正确答案:A

  • 第5题:

    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正确答案: 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一)实用价值首先,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其次,有些民间文学样式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表演,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第三,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第四,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他的文学价值。除了文学性外,它还常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三)科学价值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是一般人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政府官员和各个人文科学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 第6题:

    论述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正确答案: (1)认识功能;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在民众生活中,还发挥着生活教科书的功能。劳动大众在世代相续、年复一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特别是一些农事谚语、歌谣乃至谜语,常常只用一两句,或三四句话,便能概括出一条规律,或总结一个经验。
    (2)教化功能:民间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劳动大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是民众进行自我道德教育最方便、最常用的形象教材。
    (3)审美和娱乐功能:民间文学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具有审美价值。口头创作是广大民众休闲时光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之一。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唱山歌、演小戏等都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这种娱乐活动,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表现尤为集中和突出。
    (4)族群认同功能:在生产劳动中,民间文学可以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坚定劳动信心,表达人民战胜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念;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兴致;总结劳动生产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因而增加凝聚力和族群认同力。
    (5)文化传承功能: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正确答案: (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要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正确答案: 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1)认识价值:
    ①历史价值:是民众口传的历史。记录社会生活,反映民众心理,补充“正史”。
    [史前人类社会的信息——阶级社会,反映阶级压迫、剥削及被压迫阶级的反抗——记录“正史”所不取的重大历史题材]
    ②民俗学价值:民间文学与民俗现象结合,或运用于某些民俗场合,或成为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或反映某些习俗观念和习俗现象。
    [“祭祀”“祈求丰收”;“造酒歌”“围猎歌”]
    ③伦理学价值:民间文学有反映家族、亲族关系,认识我国家族结构的民族性特点,民众的伦理观念的独特价值。
    ④文化心理学价值:透过民间文学作品,寻觅到民众传统文化心理的某些轨迹。
    [“民间信仰”: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万物有灵”观念,迷信鬼魂观念,“超自然力”崇拜]
    (2)艺术价值:
    ①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现实和理想相结合,寓教于乐、讲唱与生活实用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丰富文艺学理论。
    ②民间文学的体裁、形式,对文艺体裁、形式研究的拓展,艺术品类的形成,有独特价值。
    ③原始口头文学是后来一切文学的总源头,影响文人文学发展,有文艺史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中的集体性表现?

    正确答案: (1)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敢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
    (2)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民间文学作品不论何种创作方式,一经产生,必然在群众中流传开去。
    ②有的作品流传较慢,有的作品流传很快。
    ③不适应广大民众生活要求和艺术兴趣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早或晚地被人们摒弃、遗忘、淘汰;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经过千万人之口世代修改、加工、丰富,使它更为群众喜爱,以至能较长时期在群众中传诵、保存,作品艺术水准趋于完美。
    ④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的流传过程,也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3)民间口头艺术家的演唱或讲述,渗透集体思想和愿望,代表群众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吸取集体智慧和力量。
    ①民间文学的听众,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感情、艺术趣味积极影响演唱者活动,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作品内容及某些表现手法的加工或再创作。
    ②表演者根据听众的反映,不断修改、丰富、提高自己的演唱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原则?

    正确答案: (1)全面收集
    尽可能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全部进行采录,在指导思想上不设任何“禁区”。 [传统/现代,歌颂/暴露,正确/错误或封建迷信,口头流传/书面流传,散文/韵文,长篇/短小,进行全面收集。]
    ① 不宜强调“取精去糟”。
    ② 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思想去衡量历史上产生的作品。
    ③ 对同一类型作品的众多异文进行收集。
    ④ 对与作品相关的其他背景性材料进行收集。
    (2)忠实记录
    ①是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②民间文学不但具有一般的文学欣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若经他人润色、修改,无法得出科学结论。
    ③忠实作品的思想内容,忠实作品的艺术形式。忠实地记录讲唱者的语言,包括对讲述中的形式残缺或显然错误的内容,不加入自己的任何补充与删改。 [民间文学作品不能脱离时代,往往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如按照自己的理解及想法加以改变,采录工作就丧失了科学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概念、口头性概念、变异性概念、传承性概念?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反映民众群体生活与愿望,集中群众智慧,融会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反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通过口语进行传播,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发众口头上。[“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民间文学因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使其本身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代相传递,形成传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文学样式。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近代——部分工人加入;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传统小戏——农民;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 传播方式上: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正确答案: 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表现
    (一)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
    (二)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
    (三)竞技体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
    (四)竞技体育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

  • 第14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概念、口头性概念、变异性概念、传承性概念?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反映民众群体生活与愿望,集中群众智慧,融会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反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通过口语进行传播,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发众口头上。[“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民间文学因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使其本身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代相传递,形成传统。

  • 第15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文学样式。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近代——部分工人加入;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传统小戏——农民;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 传播方式上: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 第16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流传的结果,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中所产生的不同异文的现象。比如同一个故事,甲地与乙地的讲法不一样;同一首歌谣,乙地和丙地的唱词略有不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民间作品靠口传心记,难免遗忘,容易产生变异。仅《月亮弯弯照九州》这首歌,目前见到的就有23种异文;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也有21种异文。这些变异,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甚至是在民间艺人讲唱某一作品时忘了部分文词,即兴补上的。第三者在传唱时,自然就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传说、故事篇幅长,难记,变异性要大些,歌谣、谚语变化小些。
    (2)民间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传统民间作品,一般都是无名氏的创作;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甚至修改他的作品并不关心。如《东方红》原是陕北的一首《移民歌》,作者李增正是移民大队的队长,李有源是他的叔叔,在传唱中大家并不注意作者是谁,最初的出版物上署名李增正,解放后多署李有源,歌词也有改动,并没有人打版权官司。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如关于《五大天地》的故事,就是从一首民谣变来的。
    (3)流传环境不同,内容因人因地因族而异。如“狼外婆”故事,广州叫“熊人婆”,潮州叫“猪哥精”,云南叫“老变婆”,山西叫“老狐狸”。汉族的“牛郎织女”传说,到了贵州苗族同胞那里,还增加了织女回到天庭后智斗天公,最后返回人间的情节,如今苗胞的“大年”(每年农历十月龙日),据说就是欢庆牛郎织女重返人间的日子。藏族的牛郎织女叫拉治和鲁木措,两人都是牧民,相亲相爱,殉情纵入火坑,化作一对明星。类似的例子在其他民族中还有很多。
    (4)时代发展,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求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与之相适应。如前些年流传的讽刺不正之风的作品《见鸡行事》,在《笑林广记》中便可找到它的原型。这种变异,有作者、传播者的原因,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促使他们的思想发生变化,把旧作品加上新的内容;也有读者、听众方面的原因,他们需要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否则作品在群众中就难以流传。当然,这些变异使作品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但它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保持原来民间的风格,它是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客观现象,和有意篡改、伪造、“该旧编新”,随便添枝插叶完全是两回事。

  • 第17题:

    试述学界对于民间文学作者范围的论争。


    正确答案:我们认为,确定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首先应该从产生这门艺术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来考察,从构成民间文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来考虑,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困惑。
    民间文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有自己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只有全民性的口头文学,并无“民间”与“宫廷”之分野。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文字工具的出现,才有与文人书面文学相对而言的人民大众的“民间文学”。正如鲁迅先生所揭示的那样,传统民间文学史“生产者的艺术”,是和“高等有闲着的艺术对立”的,但民间文学不但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结果。它作为文学艺术的一部分,始终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主义时期,工农兵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翻了身,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有的属于民间文学,有的属于作家文学。如农民歌手姜秀珍、殷光兰的民歌,大部分可以唱,这是民间文学;而农民诗人王老九、霍满生的诗,大部分都不能唱,这是作家文学;工人诗人黄声孝、李银宝,他们的诗有的能唱,有的不能唱,能唱的列入民间文学,不能唱的列入作家文学。他们本人也一样,既是民间文艺研究会的会员,也是作家协会的会员,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民间文学作品与专业作家的作品又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人民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出现了“全民性的文学”,但民间文学也不会消亡,它将以自己独特的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不过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民间文学的样式可能就不同了,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本身也是在发展的。今天许多民间乐团也用上了电子琴,东方歌舞团也跳起来迪斯科,这就是一个讯号。

  • 第18题:

    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正确答案:(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要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学界对于民间文学作者范围的争论。

    正确答案: 对于传统民间文学作者的范围,建国以后。争议并不是很大。我们认为,确定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首先应该从生产这门艺术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来考察,从构成民间文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来考虑,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困惑。民间文学作品与专业作家的作品又是相互参透、相互促进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认识价值概念与艺术价值概念?

    正确答案: 认识价值:是指民众创造的各种口头作品由于具备有关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能够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能够引起人们对过去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思索,从而吸取其中反映的材料,用于某种人文科学的探讨。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民众的形象思维积淀、创作要求和创作态度、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典型的塑造等等,都对作家的文学活动有重要启示,甚至被后者直接借用。民间文学的特殊品质,对认识方式文艺的规律特征、艺术心理和社会生活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正确答案: 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表现
    (一)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
    (二)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
    (三)竞技体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
    (四)竞技体育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集体性在创作、流传中的表现?

    正确答案: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在原始社会最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即兴创作。
    (2)采用集体分工的方式,个别人先创作出一个雏形,然后群体加工,添枝加叶,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其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但这类创作同样能在集体中流传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正确答案: 审美娱乐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礼俗实用功能、知识传递功能
    (1)审美娱乐功能:
    ①头创作是广大民众休闲时光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中的娱乐活动(社火、庙会)]
    ②娱乐功能与审美、教育功能相结合。
    [劳动生活的美(巧女型故事);体现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审美理想,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提高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艺术趣味;“寓教于乐”(谜语、绕口令等)]
    (2)道德教化功能:
    ①劳动是民间文学永恒歌颂的主题。
    [以劳动为荣,为立身之本]
    ②以团结、友爱、互助为歌颂的主题。
    [对社会成员进行友爱精神的道德教育]
    ③对士绅阶级道德价值观的否定与反叛。
    [“等级制度”“重男轻女思想”“婚姻观”]
    (3)礼俗实用功能
    民间文学与礼俗活动密切联系,解释或说明的形式与后者关联,有很强实用性。  [庆生,庆成人,婚嫁礼俗,庆寿、丧葬礼俗,“祝祀辞”“祷雨辞”等]
    (4)知识传递功能
    劳动民众世代相续,在生产践中,积累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劳动经验、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力,通过口头文学形式传输给子弟,作为科学认识和哲学思想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实践性、指导性)
    [俗语、谚语、歌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