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有时常常混淆不清。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
三是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更多“试述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相关问题
  • 第1题:

    儿歌并非书面文学,而是()。

    • A、通俗文学
    • B、口头文学
    • C、高雅文学
    • D、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B

  • 第2题:

    试述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中的集体性表现?


    正确答案: (1)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敢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
    (2)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民间文学作品不论何种创作方式,一经产生,必然在群众中流传开去。
    ②有的作品流传较慢,有的作品流传很快。
    ③不适应广大民众生活要求和艺术兴趣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早或晚地被人们摒弃、遗忘、淘汰;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经过千万人之口世代修改、加工、丰富,使它更为群众喜爱,以至能较长时期在群众中传诵、保存,作品艺术水准趋于完美。
    ④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的流传过程,也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3)民间口头艺术家的演唱或讲述,渗透集体思想和愿望,代表群众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吸取集体智慧和力量。
    ①民间文学的听众,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感情、艺术趣味积极影响演唱者活动,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作品内容及某些表现手法的加工或再创作。
    ②表演者根据听众的反映,不断修改、丰富、提高自己的演唱作品。

  • 第3题:

    一般而言市井文学和哪个文学没有太大的内涵交叉?()

    • A、贵族文学
    • B、通俗文学
    • C、民间文学
    • D、市民文学

    正确答案:A

  • 第4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流传的结果,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中所产生的不同异文的现象。比如同一个故事,甲地与乙地的讲法不一样;同一首歌谣,乙地和丙地的唱词略有不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民间作品靠口传心记,难免遗忘,容易产生变异。仅《月亮弯弯照九州》这首歌,目前见到的就有23种异文;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也有21种异文。这些变异,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甚至是在民间艺人讲唱某一作品时忘了部分文词,即兴补上的。第三者在传唱时,自然就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传说、故事篇幅长,难记,变异性要大些,歌谣、谚语变化小些。
    (2)民间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传统民间作品,一般都是无名氏的创作;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甚至修改他的作品并不关心。如《东方红》原是陕北的一首《移民歌》,作者李增正是移民大队的队长,李有源是他的叔叔,在传唱中大家并不注意作者是谁,最初的出版物上署名李增正,解放后多署李有源,歌词也有改动,并没有人打版权官司。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如关于《五大天地》的故事,就是从一首民谣变来的。
    (3)流传环境不同,内容因人因地因族而异。如“狼外婆”故事,广州叫“熊人婆”,潮州叫“猪哥精”,云南叫“老变婆”,山西叫“老狐狸”。汉族的“牛郎织女”传说,到了贵州苗族同胞那里,还增加了织女回到天庭后智斗天公,最后返回人间的情节,如今苗胞的“大年”(每年农历十月龙日),据说就是欢庆牛郎织女重返人间的日子。藏族的牛郎织女叫拉治和鲁木措,两人都是牧民,相亲相爱,殉情纵入火坑,化作一对明星。类似的例子在其他民族中还有很多。
    (4)时代发展,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求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与之相适应。如前些年流传的讽刺不正之风的作品《见鸡行事》,在《笑林广记》中便可找到它的原型。这种变异,有作者、传播者的原因,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促使他们的思想发生变化,把旧作品加上新的内容;也有读者、听众方面的原因,他们需要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否则作品在群众中就难以流传。当然,这些变异使作品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但它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保持原来民间的风格,它是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客观现象,和有意篡改、伪造、“该旧编新”,随便添枝插叶完全是两回事。

  • 第5题:

    试述学界对于民间文学作者范围的论争。


    正确答案:我们认为,确定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首先应该从产生这门艺术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来考察,从构成民间文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来考虑,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困惑。
    民间文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有自己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只有全民性的口头文学,并无“民间”与“宫廷”之分野。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文字工具的出现,才有与文人书面文学相对而言的人民大众的“民间文学”。正如鲁迅先生所揭示的那样,传统民间文学史“生产者的艺术”,是和“高等有闲着的艺术对立”的,但民间文学不但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结果。它作为文学艺术的一部分,始终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主义时期,工农兵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翻了身,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有的属于民间文学,有的属于作家文学。如农民歌手姜秀珍、殷光兰的民歌,大部分可以唱,这是民间文学;而农民诗人王老九、霍满生的诗,大部分都不能唱,这是作家文学;工人诗人黄声孝、李银宝,他们的诗有的能唱,有的不能唱,能唱的列入民间文学,不能唱的列入作家文学。他们本人也一样,既是民间文艺研究会的会员,也是作家协会的会员,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民间文学作品与专业作家的作品又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人民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出现了“全民性的文学”,但民间文学也不会消亡,它将以自己独特的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不过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民间文学的样式可能就不同了,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本身也是在发展的。今天许多民间乐团也用上了电子琴,东方歌舞团也跳起来迪斯科,这就是一个讯号。

  • 第6题: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A、民间文学
    • B、通俗文学
    • C、话本小说
    • D、评话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学界对于民间文学作者范围的争论。

    正确答案: 对于传统民间文学作者的范围,建国以后。争议并不是很大。我们认为,确定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首先应该从生产这门艺术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来考察,从构成民间文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来考虑,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困惑。民间文学作品与专业作家的作品又是相互参透、相互促进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认识价值概念与艺术价值概念?

    正确答案: 认识价值:是指民众创造的各种口头作品由于具备有关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能够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能够引起人们对过去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思索,从而吸取其中反映的材料,用于某种人文科学的探讨。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民众的形象思维积淀、创作要求和创作态度、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典型的塑造等等,都对作家的文学活动有重要启示,甚至被后者直接借用。民间文学的特殊品质,对认识方式文艺的规律特征、艺术心理和社会生活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举例论述在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在文学展现“世界”的问题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形态不同。
    第一,雅文学特别是雅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和表现世界,但是它再现和表现世界是站在当时所能站到的思想高度对“世界”进行解剖和分析,肯定和赞美有价值的东西,否定和批判无价值和负价值的东西,努力超越世界平庸、琐屑、灰暗的一面,用思想之光以及美学精神烛照它所面对的世界,竭力显示“世界”的真实。(适当举例)
    第二,俗文学对现实“世界”持超越的态度,试图用世俗化的理想来弥补人生的缺憾。从这个意义上讲,俗文学似乎是一种富于理想的文学,有着于浪漫主义文学相近的品格,所不同的是它更符合普通人的善良本性和愿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既不与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充分相等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梦魇、满足人们白日梦需要的“世界”,是成年人的童话世界。(适当举例)
    (2)在文学作用于“世界”的问题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追求不同。
    高雅文学是为了揭示世界的真实面目,发掘人类灵魂深处的思想,所以它不屈从于读者的愿望,也不妥协于公众的传统道德。在高雅文学中既有欢乐也有血泪,既有玫瑰也有罂粟,所有的丑和美善与恶都掺杂在一起,需要读者用心去领悟。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而通俗文学则意不在此。通俗文学是一种娱乐性、消遣作用的文学作品,满足读者“娱心”的需要是俗文学作家的审美追求。它符合广大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散过剩精力、导泄郁闷情绪。虽然它也有一定的思想性与教育性,但它依据的常常是一种已被普遍接受的既有观念,重在追求情节人物的新奇。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它的通俗性、传奇性、娱乐性已成为消费的生长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原则?

    正确答案: (1)全面收集
    尽可能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全部进行采录,在指导思想上不设任何“禁区”。 [传统/现代,歌颂/暴露,正确/错误或封建迷信,口头流传/书面流传,散文/韵文,长篇/短小,进行全面收集。]
    ① 不宜强调“取精去糟”。
    ② 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思想去衡量历史上产生的作品。
    ③ 对同一类型作品的众多异文进行收集。
    ④ 对与作品相关的其他背景性材料进行收集。
    (2)忠实记录
    ①是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②民间文学不但具有一般的文学欣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若经他人润色、修改,无法得出科学结论。
    ③忠实作品的思想内容,忠实作品的艺术形式。忠实地记录讲唱者的语言,包括对讲述中的形式残缺或显然错误的内容,不加入自己的任何补充与删改。 [民间文学作品不能脱离时代,往往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如按照自己的理解及想法加以改变,采录工作就丧失了科学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儿歌并非书面文学,而是()。
    A

    通俗文学

    B

    口头文学

    C

    高雅文学

    D

    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文学样式。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近代——部分工人加入;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传统小戏——农民;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 传播方式上: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认识价值概念与艺术价值概念?


    正确答案: 认识价值:是指民众创造的各种口头作品由于具备有关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能够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能够引起人们对过去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思索,从而吸取其中反映的材料,用于某种人文科学的探讨。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民众的形象思维积淀、创作要求和创作态度、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典型的塑造等等,都对作家的文学活动有重要启示,甚至被后者直接借用。民间文学的特殊品质,对认识方式文艺的规律特征、艺术心理和社会生活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 第14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文学样式。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近代——部分工人加入;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传统小戏——农民;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 传播方式上: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 第15题:

    试论流行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1)流行文学指现代社会中借助于现代传媒(图书、报刊、影视、网络等)传播的、以大众为受众的文学艺术形式。
    (2)流行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联系:流行文学是大众传播时代的“民间”文学,它在延续了传统民间文学的某些形式、内容和价值之同时,也瓦解了传统的民间文学。
    (3)两者的区别:表演和传播的场域发生了改变;传播媒介发生了改变:从社区内部的人际传播和口耳相传转变为大众传播;内容、形式和价值的改变;流行文学与现代文化工业的关系。

  • 第16题: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地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它们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两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而是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 第17题: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有时常常混淆不清。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
    三是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 第18题:

    举例论述在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区别。


    正确答案:(1)在文学展现“世界”的问题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形态不同。
    第一,雅文学特别是雅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和表现世界,但是它再现和表现世界是站在当时所能站到的思想高度对“世界”进行解剖和分析,肯定和赞美有价值的东西,否定和批判无价值和负价值的东西,努力超越世界平庸、琐屑、灰暗的一面,用思想之光以及美学精神烛照它所面对的世界,竭力显示“世界”的真实。(适当举例)
    第二,俗文学对现实“世界”持超越的态度,试图用世俗化的理想来弥补人生的缺憾。从这个意义上讲,俗文学似乎是一种富于理想的文学,有着于浪漫主义文学相近的品格,所不同的是它更符合普通人的善良本性和愿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既不与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充分相等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梦魇、满足人们白日梦需要的“世界”,是成年人的童话世界。(适当举例)
    (2)在文学作用于“世界”的问题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追求不同。
    高雅文学是为了揭示世界的真实面目,发掘人类灵魂深处的思想,所以它不屈从于读者的愿望,也不妥协于公众的传统道德。在高雅文学中既有欢乐也有血泪,既有玫瑰也有罂粟,所有的丑和美善与恶都掺杂在一起,需要读者用心去领悟。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而通俗文学则意不在此。通俗文学是一种娱乐性、消遣作用的文学作品,满足读者“娱心”的需要是俗文学作家的审美追求。它符合广大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散过剩精力、导泄郁闷情绪。虽然它也有一定的思想性与教育性,但它依据的常常是一种已被普遍接受的既有观念,重在追求情节人物的新奇。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它的通俗性、传奇性、娱乐性已成为消费的生长点。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正确答案: (1)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2)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3)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4)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中的集体性表现?

    正确答案: (1)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敢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
    (2)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民间文学作品不论何种创作方式,一经产生,必然在群众中流传开去。
    ②有的作品流传较慢,有的作品流传很快。
    ③不适应广大民众生活要求和艺术兴趣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早或晚地被人们摒弃、遗忘、淘汰;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经过千万人之口世代修改、加工、丰富,使它更为群众喜爱,以至能较长时期在群众中传诵、保存,作品艺术水准趋于完美。
    ④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的流传过程,也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3)民间口头艺术家的演唱或讲述,渗透集体思想和愿望,代表群众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吸取集体智慧和力量。
    ①民间文学的听众,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感情、艺术趣味积极影响演唱者活动,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作品内容及某些表现手法的加工或再创作。
    ②表演者根据听众的反映,不断修改、丰富、提高自己的演唱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有时常常混淆不清。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
    三是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集体性在创作、流传中的表现?

    正确答案: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在原始社会最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即兴创作。
    (2)采用集体分工的方式,个别人先创作出一个雏形,然后群体加工,添枝加叶,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其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但这类创作同样能在集体中流传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一般而言市井文学和哪个文学没有太大的内涵交叉()?
    A

    贵族文学

    B

    通俗文学

    C

    民间文学

    D

    市民文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