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都是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理解与评价,二者在对象范围、接受特征和知识背景等方面有所不同。
1)文学接受的对象通常只限于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以作品为主要对象与基本出发点,却往往涉及更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如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运动等,需要在宏观的审视中把握具体作品,或将具体作品的接受推进到某个文学系统的评判,甚至进行批评之批评、批评与反批评。
2)文学接受突出个体性,是个人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性接受,批评者不仅代表个人,还是一定读者群的观点。
3)文学接受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却不一定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文学批评家往往受过职业化训练,具备必要的理论背景、知识框架与批评方法,能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写作。
更多“试述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相关问题
  • 第1题:

    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

    • A、文学接受
    • B、文学批评
    • C、文学创作
    • D、文学消费

    正确答案:C

  • 第2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建设自己的新的、科学的批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又是开放地富于包容性的,也是严肃地坚持科学原则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文学批评的许多经典论述到诸如梅林、普列汉诺夫、瞿秋白、鲁迅等人的不少杰出的文学批评思想,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以他们的批评实践树立了光辉的范例。在这些批评活动中,他们提出并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成为我们制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依据,指导我们正确地去开展有益于文学事业发展的文学批评。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首先,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具体地讲,有这样几点理由:一是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二是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的。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不是分别在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起作用的,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任何美学观点总是一定历史过程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表现,是文学批评的基本任务,因而也要有相应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意蕴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因此,可以说思想标准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又是些什么呢?所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等各种因素在其所创造的产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 第3题: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必具体、详尽地去分析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而是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视野去总结人类研究文学的成果,并进一步解释和阐明文学问题,并使对文问题的解释和阐明都上升到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从而使其成为知道和规范整个文学活动的基础的思想和理论。

  • 第4题:

    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在于()。

    • A、它们是同一种活动的两种称谓
    • B、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
    • C、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是无关联的
    • D、文学鉴赏以文学批评为前提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试述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区别。


    正确答案:首先,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而文学接受则专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物质产品的消费行为无关。
    其次,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尤其关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文学接受则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接受的关系,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角度不同,各自研究的对象与重点会有差异。
    总的来说,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关系既有相互联系、打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互相替代和差异的一面。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必备条件与初级状态,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现实延伸与高级状态文学消费包括但并不等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最终完成与价值实现。

  • 第6题:

    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正确答案: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来看,文学接受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加以填补,创造或破解的种种活动的统称,从层次间的分工协调来看,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建设自己的新的、科学的批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又是开放地富于包容性的,也是严肃地坚持科学原则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文学批评的许多经典论述到诸如梅林、普列汉诺夫、瞿秋白、鲁迅等人的不少杰出的文学批评思想,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以他们的批评实践树立了光辉的范例。在这些批评活动中,他们提出并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成为我们制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依据,指导我们正确地去开展有益于文学事业发展的文学批评。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首先,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具体地讲,有这样几点理由:一是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二是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的。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不是分别在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起作用的,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任何美学观点总是一定历史过程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表现,是文学批评的基本任务,因而也要有相应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意蕴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因此,可以说思想标准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又是些什么呢?所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等各种因素在其所创造的产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3个主要分支,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按照韦勒克的看法,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历史的知识及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评判作家、作品,吸收已有的文学批评的成果,探求文学发展、运动的历史规律。
    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多方面的联系。它从哲学、美学取得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还常常借鉴以至移植自然科学,尤其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文艺学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更加广泛明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区别。

    正确答案: 首先,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而文学接受则专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物质产品的消费行为无关。
    其次,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尤其关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文学接受则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接受的关系,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角度不同,各自研究的对象与重点会有差异。
    总的来说,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关系既有相互联系、打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互相替代和差异的一面。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必备条件与初级状态,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现实延伸与高级状态文学消费包括但并不等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最终完成与价值实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异同。

    正确答案: 文学消费已经包含了文学接受的内容。
    (一)区别:
    ①文学消费指未含阅读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而文学接受则专指审美范围内的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物质产品的消费行为无关。
    ②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属于是文艺社会学范畴,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尤其关注文学产生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文学接受则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接受的关系,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映与再创造。两者相互联系,有打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代替和差异的一面。
    (二)联系:
    ①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必备条件与初级状态,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实现延伸的高级状态;
    ②文学文学消费包括但并不等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最终完成与价值实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在于()。
    A

    它们是同一种活动的两种称谓

    B

    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

    C

    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是无关联的

    D

    文学鉴赏以文学批评为前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文学批评与鉴赏中努力达到“知音”。

    正确答案: (1)由于文学作品是丰富多彩的,风格各异的,鉴赏者的生活经历、学识、审美趣味不同,对作品的感受、喜爱、领悟和评价亦随之不同。他提出批评鉴赏专利申请尖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前者是不因作者地位的高低贵贱而影响鉴赏和评价;后者则不以自己的偏好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前者关系到欣赏的原则,后者关系到批评者的学术胸襟。
    (2)刘勰认为,只要具备相应的学识修养,掌握正确的方法,“音实可知”。关键在于鉴赏批评者的“识照”能力。他提出要“务先博观”的要求,广泛地阅读,读得多才能有比较,在比较中方能鉴别高低优劣。但“博观”不仅仅是阅读、欣赏,还包括实践。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亲自体验创作的甘苦,又怎能成为作家的“知音”呢,因此,他认为多读多写乃是批评鉴赏者加强自身学识修养,提高鉴赏能力和防止片面性的重要途径。他要求具有广博的学识素养和丰富的阅历,他是把这两者作为从事文学创作和批评、鉴赏的基本素养和条件来要求的。
    (3)他还指出:在欣赏评价作品时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讲究具体方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即显”,这就是说:与创作时由“情”到“文”(辞以情发)的思维程序不同,文学欣赏是“披文以入情”,即由对作品的形象感知入手,进而体悟、理解,甚至进一步去丰富、补充作品的“情”。
    (4)刘勰提出鉴赏作品的具体方法:“一观位体”,看作品对内容即“情理”的安排;“二观置辞”,看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三观通变”,看作品在继承和创新方面有无特色;“四观奇正”,看作品是否做到了“执正以驭奇”,适应时代发展;“五观事义”,是看作品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是否和谐、富音乐美。“六观”是刘勰为全面考察、评价作品确立的六个视角。它们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也就是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形象作整体的把握和体悟,尤其是要把握作品的特色——风格。所以说“见异,惟知音耳”,即只有真正把握作品的风格,才算得上“知音”,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鉴赏家和批评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答案: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重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 第14题:

    试述文学批评的维度。


    正确答案: 首先,思想维度,它是衡量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性的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尺度。
    其次,艺术维度,它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的高下优劣的尺度。
    文学批评的两个维度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因此在实际的批评活动中,对思想性的考察必须兼顾艺术性,对艺术性的考察也必须兼顾思想性。而且,绝不能把这两种标准简单地等同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性只是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并不是作品内容的全部、艺术性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学作品的形式。

  • 第15题:

    接受美学批评的切入文学批评的角度是()

    • A、作品与社会
    • B、作品与作者
    • C、作品文本
    • D、作品与读者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3个主要分支,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按照韦勒克的看法,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历史的知识及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评判作家、作品,吸收已有的文学批评的成果,探求文学发展、运动的历史规律。
    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多方面的联系。它从哲学、美学取得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还常常借鉴以至移植自然科学,尤其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文艺学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更加广泛明显。

  • 第17题: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同为两个现代文艺学术语,其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是:
    ①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范围内的活动;
    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只是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的;
    ③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研究视角不同。二者的联系是: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一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 第18题:

    简述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正确答案:1)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文学接受专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物质产品的消费行为无关。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文学接受则是从审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接受的关系,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角度不同,各自研究的对象与重点会有差异。文学消费以生产、产品与消费间的关系为重点,文学接受侧重在作品阅读中的感知过程和意义过程,即读者对作品形象及其意蕴的把握与再创造。
    3)两者相互联系,有共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代替和差异的一面。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文学批评的维度。

    正确答案: 首先,思想维度,它是衡量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性的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尺度。
    其次,艺术维度,它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的高下优劣的尺度。
    文学批评的两个维度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因此在实际的批评活动中,对思想性的考察必须兼顾艺术性,对艺术性的考察也必须兼顾思想性。而且,绝不能把这两种标准简单地等同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性只是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并不是作品内容的全部、艺术性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学作品的形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正确答案: 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都是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理解与评价,二者在对象范围、接受特征和知识背景等方面有所不同。
    1)文学接受的对象通常只限于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以作品为主要对象与基本出发点,却往往涉及更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如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运动等,需要在宏观的审视中把握具体作品,或将具体作品的接受推进到某个文学系统的评判,甚至进行批评之批评、批评与反批评。
    2)文学接受突出个体性,是个人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性接受,批评者不仅代表个人,还是一定读者群的观点。
    3)文学接受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却不一定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文学批评家往往受过职业化训练,具备必要的理论背景、知识框架与批评方法,能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写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正确答案: 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来看,文学接受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加以填补,创造或破解的种种活动的统称,从层次间的分工协调来看,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必具体、详尽地去分析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而是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视野去总结人类研究文学的成果,并进一步解释和阐明文学问题,并使对文问题的解释和阐明都上升到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从而使其成为知道和规范整个文学活动的基础的思想和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一般来说,鉴赏性接受是对作品的情感性参与、理解和创造,满足的主 要是个体的审美趣味需求,更具审美享受意味,着重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批评 性接受是对作品的理性检测和衡定, 它要求以一定的理论背景和力量原理为出发 点去感受、理解作品并做出尽可能恰当的客观评价,因而更具科学研究意味,更 着眼于实现作品包括审美价值在美的广泛的社会价值。两者的基本关系是:鉴赏 是批评的基础,批评不仅是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