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苏轼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题目
试述苏轼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苏轼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灵感说”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发展


    参考答案:

    灵感说: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
    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 第2题:

    论述儒道释思想对苏轼文论的影响。
    苏轼一生由于有着丰富而精湛的文艺实践,又有儒、释、道兼容的文化哲学,更具有文学艺术的自由创造精神,所以,他的文艺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
    (1)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苏轼一生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通才,他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之中。这一精神的养成首先得益于包括其父弟在内的“蜀学”的影响,使他能够自由地穿行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诸多学派之中,不为任何一种文化思想所束缚,而能融儒、道、释为一体,用之于人生实践,诗化为文学艺术作品,熔铸成一家之文论。苏轼一生的科举仕途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支柱,晚年看似有归依佛学之向,实则仍不离孔学。苏轼“达”时济苍生,“穷”时不忘济百姓,穷、达之时都能“善其身”,故能获得儒家所追求的个体与群体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苏轼并不独尊儒学,而是兼综三教。苏轼少年时就开始读庄子,深受其感染,苏轼一生以庄子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艺术精神指导自己的文学实践,获得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规律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自贬黄州之后,苏轼常与僧道交游,并潜心佛学研究,用佛性解脱心理冲突,化解心灵矛盾,获取精神上的自由,获得佛家所追求的人与自我心性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苏轼《祭龙井辩才文》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阐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苏轼正是融三教于一体的大海,他自由地吸纳各种文化思想进行创造,实践于文学和文论,就产生了具有自由艺术精神的文学作品和文论思想。
    (2)创作主体的“空静”及对“常理”的把握。苏轼的空静观是融合佛、道谈文艺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是指创作主体要以虚空、宁静的心胸观照事物,把握事物的常理。老庄之道强调心斋、坐忘,用空静之心以应万象的无穷变化之动,把握动静的变化规律和万物的无穷奥理,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境界。佛学也讲究以空静的方式体悟真如佛性。苏轼强调空静的目的是为了自由地“求物之妙”,因此他又主张“其神与万物交”、“身与竹化”,即神与物游。
    (3)“有为而作”与自由“达意”的创作论。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既强调“有为而作”,又主张自由“达意”。他从儒家思想出发,强调文章反映现实的功能,既循欧阳修反对时文于“枝词”上用力的形式主义文风,又反对道学家空谈道义的“游谈”。但苏轼的自由创造精神决定了他并不为此类尚实用的思想所束缚,其所谓有为而作之“为”,也不尽指“言必中当时之过”和“有补于国”的实用目的。从他自身的创作实践来看,有为而作之“为”更多地是指为“文统”目的而写作,即为自由“达意”而写作。
    (4)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苏轼认为,艺术家在了然于心与口与手的自由创造中,必然达到自然天成、传神入化的境地。苏轼也追求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对苏李、曹刘、陶谢、李杜、韦柳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都予以充分肯定,表示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
    (5)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传神”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审美范式,一切艺术都以传神为最高境界,文学自不例外。
    传神论始于庄子,顾恺之论画首倡“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往后便不断为人论及。苏轼反复强调诗画要追求传神入化之美,自有独到之见。首先,要想达到作品传神的化境,作者必须能与物同化,做到“物化传神”。其次,苏轼还从司空图的“离形得似”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二论中,融合生发出“象外传神”的创见。“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说明“物化”并非只观照此物此景而不旁及他物他景;相反,越是能体物之妙,就越是能超以象外而求之。其三,苏轼融合司空图的韵味说,主张诗境的“韵味传神”。《书黄子思诗集后》对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极为赏赞,并认为黄子思之诗亦有此味,“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又《送参寥师》说“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之至味即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就是能于象外、景外、韵外、味外传达出不尽神韵,给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的美感。 总之,传神入化的艺术至境的生成,是文艺家自由的生命精神与自由的艺术精神相融合的产物。苏轼崇尚传神论也正是这些精神的体现,并因此丰富了传神论的理论内涵。

  • 第3题:

    试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苏轼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主张“有为而作”。这一思想受到欧阳修和他父亲苏洵的影响,如他说“言必当世之过”就手欧阳修“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的影响;他说“不能不为之为工”就受到他父亲“风水相遭”说的影响。
    二、是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比较强调“知”,认为创作时要对所描写的对象“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
    三、是论艺术构思时的心境。认为艺术构思时心境须“空静”“身与物化”,他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另一首诗论画竹时说“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四、是论形与神的关系。主张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他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五、是提出“无法之法”的主张。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而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他说杜甫“信手拈得俱天成”,就是这种“无法之法”。
    六、是提倡自然平淡的风格。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称赞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评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要求在自然平淡中含不尽之意,在自然平淡中有无限的审美价值。

  • 第4题:

    简述庄子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文艺领域,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观。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庄子讲“言不尽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语言文字,而是要指出语言对于至道的暗示和导引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的暗示来领悟“道”或者文学作品的“意”。
    (3)“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就是停止感官的活动,弃绝心知,割断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 第5题:

    试述恽代英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出色的一位教育理论的探索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第一,肯定“教育确是改造社会的有力的工具”,但要使教育发挥这一作用,关键在于要以社会改造的目的来办教育,要以社会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第二,批判“教育救国论”,主张把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打成一片。第三,关注儿童教育,主张实行儿童公育,设立专门机构,使儿童一坠地即受到良好的公众教育。第四,中等教育有自己的目的,理想的中学教育是使毕业生“升学就业两均便利”;中学课程要改变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并依据教育的实际需要编撰教科书;中学教学方法则宜采取自学辅导法。

  •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李大钊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关于教育本质问题、工农教育和青年教育的思想,对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实际影响。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强烈党性和使命感,李大钊尝试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说明教育的本质问题,提醒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表示教育决定于经济基础且受政治制约,改造中国教育光靠教育本身的努力不行。李大钊还倡导工农大众的教育和青年教育,认为平民教育应是真正的工农劳苦大众的教育,而劳苦大众的教育权利,只有在通过阶级斗争,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权后,才能最终获得。关于青年教育问题,李大钊不仅意识到青年在社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意识到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意义,这也是他赋予青年教育问题的新涵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恽代英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出色的一位教育理论的探索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第一,肯定“教育确是改造社会的有力的工具”,但要使教育发挥这一作用,关键在于要以社会改造的目的来办教育,要以社会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第二,批判“教育救国论”,主张把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打成一片。第三,关注儿童教育,主张实行儿童公育,设立专门机构,使儿童一坠地即受到良好的公众教育。第四,中等教育有自己的目的,理想的中学教育是使毕业生“升学就业两均便利”;中学课程要改变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并依据教育的实际需要编撰教科书;中学教学方法则宜采取自学辅导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唐宋金元文论的理论成就。

    正确答案: (1)高度发达的诗论。唐宋金元的诗论取得了巨大成就,其诗学理论的范围以“意境”为中心,广泛涉及诗歌的本质与功能、诗人修养、创作技法、音韵格律、诗境风格、欣赏批评等诸多问题。
    (2)以“载道”为核心的散文理论。唐宋散文以八大家为代表,取得了突出成就,相应的散文理论也丰富多彩。总体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道统散文理论。在散文家的修养方面,古文家都强调要以孔子的儒家人格理想来修身养性。在散文的功能方面,古文家普遍推重“有为而作”,主张“文以载道”,文章要有益于社会政治和道德建构。在散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古文家普遍重内容,或内容、形式兼重,反对雕琢辞句而无内容的浮艳文风。
    (3)词、曲、小说理论的兴起。随着唐、宋词的兴盛,词论应运而起。宋代词坛的创作与理论都透露出一种全新的审美意识:注重在词中抒发个人感情。正因为宋代词坛有此全新的审美意识,所以许多词人或诗人都以这种新的理念谈论词艺,或宗“花间”传统,或倡“豪放”词风,或宗“婉约”词派,或尚“以诗为词”,各种观念竞相呈现。其中以李清照《词论》和张炎《词源》成就最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邓小平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形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邓小平外交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继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过去外交工作是在毛主席、周总理领导下开展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中国对外事务和政策,他重视正确的继承,强调说:“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我们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这些继承下来的重大对外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构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组成部分。二、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作出新的科学论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观国际风云变幻,洞察内外形势发展,把握当今时代特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冷静观察与科学分析,改变了原来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认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提出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1987年邓小平再次提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正确判断,中国决定争取和充分利用这一较长的和平时期,一心一意集中精力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三、更加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奉行真正的不结盟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和指挥,根据国家利益和实际情况,自己作主处理一切内外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实践的根本点。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举行的党的十二大上庄严宣告:“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据此,中国改变了自1973年、1974年开始执行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对任何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政策。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实践经验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认为按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划分阵线、决定亲疏的做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普遍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增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四、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基础上,确定了以四个现代代建设为中心任务,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反映,目的是增强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打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两套本领,以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一种面向全世界的全方位的开放。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已载入中国宪法。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加快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五、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亦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充分证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为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经验,创造了条件,我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将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经验,铺平道路,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深远的意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为国与国之间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当今国际争端提供了启示和经验。六、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发言时,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再次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1990年邓小平同志仍然强调说:“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建立国际新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时代的要求,是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七、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进入90年代前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中国1989年春夏之交出现的政治风波干涉中国内政,在政治、经济方面制裁中国,中国面临西方国家联合施压和制裁的威胁。在欧洲,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瓦解,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的大变动时期。在此情况下,邓小平同志综观全局,对形势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全球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墨家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墨家是先秦时期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理论学说的学派。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兼相爱,交相利”的法律观;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根本原则。他们要求以它来衡量国家的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说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立法主张,即国家立法必须贯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则。
    (2)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
    (3)“赏当贤,罚当暴”的刑赏论;
    (4)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管仲在政治法律上革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这是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管仲所说的“旧法”包括西周的礼制和刑罚制度,他主张礼的作用,特别是礼的强制作用,视“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也坚持周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同时对周礼进行了改造:一是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君主集权制。二是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引导民众。三是打破“亲亲”宗法原则,任用贤能。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
    (2)“作内政而寄军令”,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三者结合起来,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管仲对传统的分封采邑制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四民分居定业”论和“三国五鄙”制度,建立了具有封建性质的行政管辖制度和军事编制制度。强调“以威治民”。
    (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的方法主张。管仲主张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维护新的封建制度,提出“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视经济利益为言行表现的基础。提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为特征的重商主义立法思想和“均地分力”、“与民分货”、“相地而衰征”等农业政策。
    管仲在政治法律和革新思想上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试述唐宋金元文论的理论成就。
    (1)高度发达的诗论。唐宋金元的诗论取得了巨大成就,其诗学理论的范围以“意境”为中心,广泛涉及诗歌的本质与功能、诗人修养、创作技法、音韵格律、诗境风格、欣赏批评等诸多问题。
    (2)以“载道”为核心的散文理论。唐宋散文以八大家为代表,取得了突出成就,相应的散文理论也丰富多彩。总体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道统散文理论。在散文家的修养方面,古文家都强调要以孔子的儒家人格理想来修身养性。在散文的功能方面,古文家普遍推重“有为而作”,主张“文以载道”,文章要有益于社会政治和道德建构。在散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古文家普遍重内容,或内容、形式兼重,反对雕琢辞句而无内容的浮艳文风。
    (3)词、曲、小说理论的兴起。随着唐、宋词的兴盛,词论应运而起。宋代词坛的创作与理论都透露出一种全新的审美意识:注重在词中抒发个人感情。正因为宋代词坛有此全新的审美意识,所以许多词人或诗人都以这种新的理念谈论词艺,或宗“花间”传统,或倡“豪放”词风,或宗“婉约”词派,或尚“以诗为词”,各种观念竞相呈现。其中以李清照《词论》和张炎《词源》成就最高。

  • 第13题:

    简述皎然文论思想。
    (1)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
    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命题,明确指出诗的创造要缘境生情,这是对传统感物说的继承,强调物象境界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取境——诗境创造论。
    诗人取境的眼光要高远而不拘囿,只有宏阔的艺术眼光,才会造就堪称逸品的妙境。皎然认为诗歌的风格特征决定于诗人取境的特质,取何种境象就会产生何种风格,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取境的风格论意义。
    (3)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
    皎然认为成功的诗境创造会超越文字表层意蕴,由象到象外,由文到文外,引发读者的不尽联想,从而产生“文外之旨”。
    (4)辩体有一十九字——诗境风格论。
    皎然继承了陆机、刘勰、钟嵘的文学风格论,在诗境风格方面作出创造性思考。他用19个字标示诗境的19种风格,分类标准虽不统一,有些类型也不太精当,但却在诗歌领域开全面概括诗境风格之先河。皎然在具体概括诗境风格类型时,既看到诗人的人格、气质对风格的影响,又重视题材对风格的作用,还兼顾到形式因素特别是语言对于风格形成的作用。

  • 第14题:

    试述墨家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墨家是先秦时期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理论学说的学派。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兼相爱,交相利”的法律观;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根本原则。他们要求以它来衡量国家的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说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立法主张,即国家立法必须贯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则。
    (2)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
    (3)“赏当贤,罚当暴”的刑赏论;
    (4)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

  • 第15题:

    王充的文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第一,提倡"实诚",反对"虚妄"的文学创作原则。
    第二,在文学功用上,提倡"世用",反对"空作"
    第三,论内容与形式时提出"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第四,认为作家应重"胸臆"、"德盛"、"才力"、"学识"

  • 第16题:

    简述韩愈的文论思想主张。


    正确答案:(1)“文以明道”,即文学为渲扬正统的儒家思想服务;
    (2)“不平则鸣”,即文学与时代环境及作者的自身遭际密不可分;
    (3)“气盛言宜”,即作家道德修养直接影响文学著作;
    (4)“含英咀华,固中肆外”即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即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是他文学创作的要求。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韩愈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⑴在散文理论上,极力反对内容空洞而形式华丽的骈文,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风气。
    ⑵韩愈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复强调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宏扬道的具体内容是指社会政治与道德人伦规范,在作家身上体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和仁义品德。
    ⑶在宏扬儒道思想的同时,韩愈并不轻视文采等形式美,而是文、道并重。
    ⑷韩愈还提出“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动因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把握了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葛洪文论主要见于他的《抱朴子》一书,他所谓文,主要是指学术著作。
    (2)反对贵古贱今,主张今胜于古。
    (3)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
    (4)强调著书立说要有助于教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论述儒道释思想对苏轼文论的影响。

    正确答案: 苏轼一生由于有着丰富而精湛的文艺实践,又有儒、释、道兼容的文化哲学,更具有文学艺术的自由创造精神,所以,他的文艺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
    (1)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苏轼一生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通才,他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之中。这一精神的养成首先得益于包括其父弟在内的“蜀学”的影响,使他能够自由地穿行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诸多学派之中,不为任何一种文化思想所束缚,而能融儒、道、释为一体,用之于人生实践,诗化为文学艺术作品,熔铸成一家之文论。苏轼一生的科举仕途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支柱,晚年看似有归依佛学之向,实则仍不离孔学。苏轼“达”时济苍生,“穷”时不忘济百姓,穷、达之时都能“善其身”,故能获得儒家所追求的个体与群体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苏轼并不独尊儒学,而是兼综三教。苏轼少年时就开始读庄子,深受其感染,苏轼一生以庄子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艺术精神指导自己的文学实践,获得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规律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自贬黄州之后,苏轼常与僧道交游,并潜心佛学研究,用佛性解脱心理冲突,化解心灵矛盾,获取精神上的自由,获得佛家所追求的人与自我心性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苏轼《祭龙井辩才文》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阐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苏轼正是融三教于一体的大海,他自由地吸纳各种文化思想进行创造,实践于文学和文论,就产生了具有自由艺术精神的文学作品和文论思想。
    (2)创作主体的“空静”及对“常理”的把握。苏轼的空静观是融合佛、道谈文艺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是指创作主体要以虚空、宁静的心胸观照事物,把握事物的常理。老庄之道强调心斋、坐忘,用空静之心以应万象的无穷变化之动,把握动静的变化规律和万物的无穷奥理,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境界。佛学也讲究以空静的方式体悟真如佛性。苏轼强调空静的目的是为了自由地“求物之妙”,因此他又主张“其神与万物交”、“身与竹化”,即神与物游。
    (3)“有为而作”与自由“达意”的创作论。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既强调“有为而作”,又主张自由“达意”。他从儒家思想出发,强调文章反映现实的功能,既循欧阳修反对时文于“枝词”上用力的形式主义文风,又反对道学家空谈道义的“游谈”。但苏轼的自由创造精神决定了他并不为此类尚实用的思想所束缚,其所谓有为而作之“为”,也不尽指“言必中当时之过”和“有补于国”的实用目的。从他自身的创作实践来看,有为而作之“为”更多地是指为“文统”目的而写作,即为自由“达意”而写作。
    (4)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苏轼认为,艺术家在了然于心与口与手的自由创造中,必然达到自然天成、传神入化的境地。苏轼也追求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对苏李、曹刘、陶谢、李杜、韦柳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都予以充分肯定,表示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
    (5)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传神”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审美范式,一切艺术都以传神为最高境界,文学自不例外。
    传神论始于庄子,顾恺之论画首倡“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往后便不断为人论及。苏轼反复强调诗画要追求传神入化之美,自有独到之见。首先,要想达到作品传神的化境,作者必须能与物同化,做到“物化传神”。其次,苏轼还从司空图的“离形得似”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二论中,融合生发出“象外传神”的创见。“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说明“物化”并非只观照此物此景而不旁及他物他景;相反,越是能体物之妙,就越是能超以象外而求之。其三,苏轼融合司空图的韵味说,主张诗境的“韵味传神”。《书黄子思诗集后》对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极为赏赞,并认为黄子思之诗亦有此味,“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又《送参寥师》说“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之至味即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就是能于象外、景外、韵外、味外传达出不尽神韵,给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的美感。 总之,传神入化的艺术至境的生成,是文艺家自由的生命精神与自由的艺术精神相融合的产物。苏轼崇尚传神论也正是这些精神的体现,并因此丰富了传神论的理论内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苏轼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主张“有为而作”。这一思想受到欧阳修和他父亲苏洵的影响,如他说“言必当世之过”就手欧阳修“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的影响;他说“不能不为之为工”就受到他父亲“风水相遭”说的影响。
    二、是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比较强调“知”,认为创作时要对所描写的对象“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
    三、是论艺术构思时的心境。认为艺术构思时心境须“空静”“身与物化”,他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另一首诗论画竹时说“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四、是论形与神的关系。主张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他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五、是提出“无法之法”的主张。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而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他说杜甫“信手拈得俱天成”,就是这种“无法之法”。
    六、是提倡自然平淡的风格。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称赞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评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要求在自然平淡中含不尽之意,在自然平淡中有无限的审美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黄庭坚与苏轼书法审美思想和品德的区别。

    正确答案: 黄庭坚的书法用笔生涩老辣,多有战掣之笔;结字呈放射状,中宫紧收,外部舒放,组成了本人独特的书风。这种书风的组成是他对早期书法连续地作出深进的反省,另一方面,是他擅长寻觅冲破老师的不二秘诀。
    首先,正在审美上避让苏轼的淡和静,而走出一条重韵走俗的门路。他说,字画以韵为主,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以俗,俗便不可以医也。其次是借古,他们同游于晋唐之间,但苏轼挑隽逸清雄一路,而黄庭坚则挑选雄强宽博一路。再次是用笔,苏轼以卧笔著腕来取妍,黄庭坚则以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得篆籀气。第四是结体,苏轼如石压,黄则似树梢桂蛇。总之,他正在艺术上勤奋与老师拉开间隔,独树一帜。师生二人虽正在诸方面的挑选差别,但是正在书法中体现已意的终极手法却是一致的,实可谓殊途同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苏轼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苏轼一生由于有着丰富而精湛的文艺实践,又有儒、释、道兼容的文化哲学,更具有文学艺术的自由创造精神,所以,他的文艺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
    (1)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
    (2)创作主体的“空静”及对“常理”的把握。
    (3)“有为而作”与自由“达意”的创作论。
    (4)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
    (5)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