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更多“结合盛唐诗歌创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相关问题
  • 第1题:

    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这段话是认为孟浩然的学力远比不上韩愈,但诗歌的水平则又高出韩愈,这是严羽的观点和认识,不见得是公论。但严羽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他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而韩愈的诗很多是写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显得厚重质实,并且有些诗已开了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以学问入诗的滥觞,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妙悟”说要求已大相径庭了。所以严羽认为孟浩然“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 第2题:

    谈谈你对“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理解。


    正确答案: 军队的将领,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果断,纪律严明的素质.将领是智谋为先,不能多谋善断,就会被敌人所欺骗;不能赏罚有信,则士卒不会用命;不爱护士卒,士卒不会赴汤蹈火,冲锋陷阵;不能身先士卒,勇敢带领部队,就不会给士卒做出表率;纪律不能严明,士兵就会譬若骄子,不能协调一致的行动。这几个方面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所必备的。

  • 第3题:

    (严羽的)兴趣说


    正确答案: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 第4题:

    试述严羽倡导“以盛唐为法”的缘由


    正确答案: (1)严羽认为:盛唐之诗到达了“透彻之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于是力倡“以盛唐为法”。他概括出盛唐诗时代风格:既笔力雄健(即雄浑悲壮),又气象浑厚,相当准确。
    (2)他力倡盛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认为盛唐符合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思维规律,二是盛唐之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南宋统治者无能,朝政腐败,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严羽愤世忧时,自然向往和追慕盛唐气象,瞧不起孟郊、贾岛和“四灵”苦寒狭小的诗风。但“以盛唐为法”又过于绝对,成为明清时期复古拟古的先声。

  • 第5题: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


    正确答案:气象浑厚

  • 第6题:

    结合具体意境作品,谈谈你对司空图“四外”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诗歌的评价标准,严羽提出的“入神”或“兴趣”说。

    正确答案: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诗的好坏,主要看能否写出“兴趣”,写出“兴趣”诗就达到了最高境界,即“入神”,严羽评价诗的最高标准是“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入神”之诗尽善尽美,无可指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什么是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请结合“别材”、“别趣”说,谈谈他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沦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正确答案: (一)严羽主张作诗要“妙悟”,诗本身要有“兴趣”,即指诗人直觉到的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严羽认为唐诗有这种“兴趣”,而宋诗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审美特征。为什么宋诗没有“兴趣”呢?严羽认为来人好“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即在诗歌里用事、用典故、议论说理,破坏了诗歌的“兴趣”的审美特征。
    (二)为了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沧浪诗话·诗辨》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即是说诗写得好坏,别有一种“妙悟”的才能.别有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兴趣,与学问、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举了韩愈与孟浩然的例子,认为孟浩然学力、学问远不如韩愈,但诗歌却超过韩愈,就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这可以作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注脚。尽管他的这一对比不一定公平和符合事实。
    (三)在赞扬唐人诗歌后,严羽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羽刘“近代诸公”的批评,实则是对宋诗的批评,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倾向从宋初就已开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悟”的“兴趣”,即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足宋诗的主流倾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这段话是认为孟浩然的学力远比不上韩愈,但诗歌的水平则又高出韩愈,这是严羽的观点和认识,不见得是公论。但严羽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他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而韩愈的诗很多是写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显得厚重质实,并且有些诗已开了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以学问入诗的滥觞,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妙悟”说要求已大相径庭了。所以严羽认为孟浩然“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严羽倡导“以盛唐为法”的缘由

    正确答案: (1)严羽认为:盛唐之诗到达了“透彻之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于是力倡“以盛唐为法”。他概括出盛唐诗时代风格:既笔力雄健(即雄浑悲壮),又气象浑厚,相当准确。
    (2)他力倡盛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认为盛唐符合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思维规律,二是盛唐之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南宋统治者无能,朝政腐败,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严羽愤世忧时,自然向往和追慕盛唐气象,瞧不起孟郊、贾岛和“四灵”苦寒狭小的诗风。但“以盛唐为法”又过于绝对,成为明清时期复古拟古的先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严羽的)“兴趣”说

    正确答案: “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是严羽的《()》。严羽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批评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诗,倡导“以盛唐为法”,对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宗唐之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正确答案: 沧浪诗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是严羽的《()》。严羽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批评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诗,倡导“以盛唐为法”,对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宗唐之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正确答案:沧浪诗话

  • 第14题:

    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正确答案: (1)唐玄宗开元(712-741)年间,唐诗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盛唐气象””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
    (3)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是高适和岑参。
    (4)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还当首推李白李白的诗歌风格是豪放飘逸与清新自然兼而有之,各臻化境。

  • 第15题:

    试述严羽在诗歌创作途径上,提出了“妙悟”说


    正确答案: ①“妙悟”:即不经理性思索直接达到事物的本质之意,彻头彻尾地理解,心领神会。指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直接感受的艺术特点。严羽认为,诗歌的创作要掌握诗歌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严羽提出诗“以识见为主”之后,又指出要“识”就要“妙悟”,“妙悟”是佛家用语,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他引佛家大乘、小乘之说,把诗分为三等三乘:汉、魏、晋、盛唐之诗为一等大乘;中唐之诗为二等小乘;晚唐之诗为三等“声闻”“辟支果”。
    ②“悟有深浅,有分限”,这“深浅”“分限”即“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谢灵运到盛唐诗人“透彻之悟”其他人属“一知阗解之悟”还不到“上乘”。
    ③如何能做到“妙悟”?反复研读最上乘的作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合,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妙意旨,真正对诗歌创作特点和规律大彻大悟。

  • 第16题:

    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严羽对孟、韩二人评价的看法,以及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孟浩然继承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朓)的传统,诗多取材山水田园。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风格冲淡而富于韵味。韩愈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但在整体意象方面就没有达到所谓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浑然一体之境界,韩愈写诗着力太重,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远没有孟浩然诗中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
    所以严羽《沧浪诗话》在《诗辨》里将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这里讲的‚妙悟‛,无非是诗人看景物时,产生出一种情思,没有这种情思,写不出诗,所以‚诗道惟在妙悟。‛有了情思,再结合具体景物来描绘,景中含情,这就是神韵。‚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一种感悟。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韩愈、孟浩然的‚悟‛不同,尽管韩之才学高于孟,但孟之‚悟‛强于韩所以韩诗远逊于孟诗。

  • 第17题:

    简述盛唐诗歌发展的概况(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正确答案: (1)唐玄宗开元(712-741)年间,唐诗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盛唐气象。”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
    (3)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是高适和岑参。
    (4)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还当首推李白李白的诗歌风格是豪放飘逸与清新自然兼而有之,各臻化境。

  • 第18题:

    问答题
    结合盛唐诗歌创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谈谈你对“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理解。

    正确答案: 军队的将领,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果断,纪律严明的素质.将领是智谋为先,不能多谋善断,就会被敌人所欺骗;不能赏罚有信,则士卒不会用命;不爱护士卒,士卒不会赴汤蹈火,冲锋陷阵;不能身先士卒,勇敢带领部队,就不会给士卒做出表率;纪律不能严明,士兵就会譬若骄子,不能协调一致的行动。这几个方面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所必备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具体意境作品,谈谈你对司空图“四外”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严羽对孟、韩二人评价的看法,以及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孟浩然继承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朓)的传统,诗多取材山水田园。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风格冲淡而富于韵味。韩愈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但在整体意象方面就没有达到所谓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浑然一体之境界,韩愈写诗着力太重,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远没有孟浩然诗中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
    所以严羽《沧浪诗话》在《诗辨》里将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这里讲的‚妙悟‛,无非是诗人看景物时,产生出一种情思,没有这种情思,写不出诗,所以‚诗道惟在妙悟。‛有了情思,再结合具体景物来描绘,景中含情,这就是神韵。‚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一种感悟。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韩愈、孟浩然的‚悟‛不同,尽管韩之才学高于孟,但孟之‚悟‛强于韩所以韩诗远逊于孟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

    正确答案: 气象浑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严羽在诗歌创作途径上,提出了“妙悟”说

    正确答案: ①“妙悟”:即不经理性思索直接达到事物的本质之意,彻头彻尾地理解,心领神会。指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直接感受的艺术特点。严羽认为,诗歌的创作要掌握诗歌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严羽提出诗“以识见为主”之后,又指出要“识”就要“妙悟”,“妙悟”是佛家用语,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他引佛家大乘、小乘之说,把诗分为三等三乘:汉、魏、晋、盛唐之诗为一等大乘;中唐之诗为二等小乘;晚唐之诗为三等“声闻”“辟支果”。
    ②“悟有深浅,有分限”,这“深浅”“分限”即“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谢灵运到盛唐诗人“透彻之悟”其他人属“一知阗解之悟”还不到“上乘”。
    ③如何能做到“妙悟”?反复研读最上乘的作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合,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妙意旨,真正对诗歌创作特点和规律大彻大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