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为甲乙两地示意图,图B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3分) (2)甲地所在国家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国家,分析原因。(3分) (3)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3分) (4)与乙地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干旱。分析该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3分)

题目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为甲乙两地示意图,图B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3分)
(2)甲地所在国家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国家,分析原因。(3分)
(3)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3分)
(4)与乙地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干旱。分析该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3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乙地冬季气温较甲地低,雨季较甲地长,夏季降水较甲地少。原因:甲、乙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乙地纬度较甲地高,且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所以冬季气温较甲地低。甲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多,但雨季较短.而夏秋季乙地受东南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富.雨季较长。 (2)甲地所在国家为印度,印度生育观念落后,早婚现象严重,且受宗教的影响,人口出生率较高。而且,目前的人口死亡率较低,加上印度人口众多,导致其成为世界上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国家。
(3)有利影响:全年高温,热量充足,作物生长期长;雨季降水多,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影响:降水变率大,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影响。
(4)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温和少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大陆西岸地区受副高或东北信风的控制,形成的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旱。
更多“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问题
  • 第1题:

    (二)仔细阅读资料,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25分)

    1.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我国目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字数在150字左右。(10分)


    正确答案:
    1.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堵塞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城市的交通需求时间、经济发展状况、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管理力度、市民交通安全意识等,既有历史、地理状况的因素,也有管理和意识不到位的问题。综合起来大致有:城市起步晚,经济发展与道路建设不平衡;城市规划不合理,道路设计不科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量购买私家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差;道路交通管理不到位;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服务设施滞后等。

  • 第2题: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
    在教授英语阅读课时,教师常用的阅读教学模式有几种?清简要说明。


    答案:
    解析:
    英语阅读教学常用教学模式有三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和交互补偿模式。
    (1)自上而下的模式(the top-down aproach)是在对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时,同样也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阅读检验自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背景知识,预测文章内容,验证预测内容,从而到最后的理解文意。
    (2)自下而上的模式(the bottom,up approach)是从字母到单词,到句子,逐个进行解码从而理解全文。该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比较看重词汇教学,包括读前讲授单词和阅读过程中词语用法的分析。
    (3)交互补偿模式(the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approach)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结合,是比较科学的模式。它既强调背景知识、上下文预测的重要性.又不忽视单词、短语的解码能力,迅速捕捉关键信息以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性,反映了阅读过程的本质。

  • 第3题: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是( )

    A.阅读资料一解释资料一筛选资料 B.阅读资料一筛选资料一解释资料
    C.筛选资料一阅读资料一解释资料 D.解释资料一阅读资料一筛选资料


    答案:B
    解析: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是阅读资料一筛选资料一解释资料。

  • 第4题:

    阅读关于“自然地理的差异性”的图文资料,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垂直分异规律”的部分内容。

    要求:

    (1)写出本课的知识组成。(9分)

    (2)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包括教师、学生的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熟悉题本内容,其次研读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第5题:

    阅读关于"地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的要求是"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网,量算距离"。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图"中"比例尺"的有关内容。


    阅读关于"地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熟悉题本内容,其次研读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第6题:

    阅读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内容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8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16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解决本题首先要求考生掌握教学目标的组成和确立方法,其次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

  • 第7题:

    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
    (3)分析该气象灾害形成的条件。


    答案:
    解析:
    (1)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沙尘暴(风沙天气)。
    (3)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 第8题:

    强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尊重幼儿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其积极建构对文本的理解的是()

    A图文阅读

    B分享阅读

    C交互式幼儿阅读

    D看图说话


    C

  • 第9题:

    除规定按信函寄递以外的各种书籍、报纸、期刊、目录及各种印刷的()等可按国内印刷品寄递。

    • A、资料
    • B、图文
    • C、图片
    • D、图文资料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强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尊重幼儿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其积极建构对文本的理解。

    • A、图文阅读
    • B、看图说话
    • C、分享阅读
    • D、交互阅读

    正确答案:D

  • 第11题:

    阅读目的是指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的要求。


    正确答案:阅读效果

  • 第12题:

    填空题
    阅读目的是指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的要求。

    正确答案: 阅读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二)仔细阅读资料,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根据给定资料,请概括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要求:分条作答,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15分)


    正确答案:
    1.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有:
    (1)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严重。药品生产低水平重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使整个医药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导致竞争无序,哄抬药价。 。
    (2)诊疗行为不规范,滥检查、开大处方、开责药、收红包、开单提成的现象屡禁不止。医疗卫生产品并非纯公共产品,有外部性,也有内部性,最大特点在于信息不对称。
    (3)医疗服务收费不合理。某些医疗机构自立项目、自定标准收费、擅自提高标准收费、肢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
    (4)医疗保障制度亟需完善。不少地方还没有实行医疗保障改革,人们看病难。
    (5)农民群众看病难,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不少病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和经济负担。

  • 第14题: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是( )

    A.阅读资料—解释资料—筛选资料
    B.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C.筛选资料—阅读资料—解释资料
    D.解释资料—阅读资料—筛选资料

    答案:B
    解析:

  • 第15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要求:
    (1)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步骤相应的实验现象及原因。
    (2)完成“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答案:
    解析:
    (1)步骤1现象:溶液依旧是无色的。原因: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变红,酚酞滴入蒸馏水中不变色。 步骤2现象: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红。原因: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变红,浓氨水显碱性,因此滴入浓氨水的溶液变红。
    步骤3现象:几分钟后,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原因: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浓氨水能够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能够进入烧杯A中形成氨水,使烧杯A中的溶液呈碱性,酚酞遇碱变红,因此会观察到该现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到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并且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奇妙的化学世界更加感兴趣。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分子会运动,酒精会蒸发并且被皮肤吸收……
    【实验探究环节】
    ①教师完成探究实验步骤】、2。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说明实验现象不相同的原因一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概括得出:酚酞水属于一种指示剂,遇到氨水会变红,因此可以用酚酞存在。
    ②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步骤3,观察实验现象并小组探讨产生该现象的原因。l5分钟之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概括得出: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溶液变红。因为浓氨水能够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因此能够运动到A烧杯中,这也就相当于A烧杯中有了氨水,酚酞遇到氢水变红.因此A中溶液变红。
    【总结环节】提问:该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总结学生回答,概括得出: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应用环节】请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 第16题:

    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书中关于“人口迁移”的内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列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举例说明:
    正确认识人口迁移的客观性,以及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对比,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阅读材料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锻炼自己分析与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能够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渐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
    (2)教学环节:
    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每年我国春运的纪实录像,以及每年一度的伊斯兰教教徒去麦加朝圣的视频。让学生们观察,并询问学生,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这种现象是人口移动,产生的原因是外出务工,过年回家,以及宗教的信仰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了解人口移动与人口迁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解释。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顺势引出教学内容,达到快速进入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学活动:学生针对课本的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分别展示图片.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图、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我国的农民工流动示意图。让学生区分国内外的人口迁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明确国内与国外迁移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了解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区别,并同时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类型,进而引发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又是什么~
    学生阅读关于课文中相关资料,总结出有推力与拉力的双重作用因素。
    教师展示美国的人口迁移案例与中国的人口迁移案例。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一组讨论美国的迁移案例影响因素,一组讨论中国的人口迁移案例影响因素。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代表进行发言,阐述两个国家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完善。
    最后学生与老师一起总结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性的问题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小组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来,体现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 第17题:

    阅读关于“中国气候”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注(2001版)》中内容标准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气候”有关内容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8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依据。(16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熟悉题本内容,其次研读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第18题:

    阅读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相关内容。



    要求:
    (1)写出本课的知识组成。(9分)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


    答案:
    解析:
    (1)①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
    ②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参考设计】~


    {图1}

  • 第19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博克拉发生8.1级地震(见下图)。此后,这里多次发生余震,出现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随着雨季的来临,救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1)说明图示区域地震频发的原因。(3分)
    (2)简述地震发生后博克拉及周边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7分)


    答案:
    解析:
    (1)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发。 (2)博克拉及周边区域以山地为主,山体海拔较高,高差大,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地震导致岩层断裂,岩石破碎、松动,山体变得不稳定;且该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迎风坡,雨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所以地震后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严重。

  • 第20题:

    为体现文件的严肃性和便于阅读,在编排图文区版面时,文件正文大多采用()。


    正确答案:通栏排式

  • 第21题:

    《电力工程竣工图文件编制规定》中竣工图编制单位在收到资料后应按()约定的时间完成竣工图的编制工作。

    • A、双方
    • B、协议
    • C、规定
    • D、合同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下列物品可做信函交寄的有()

    • A、合同
    • B、报纸
    • C、票据
    • D、印刷的图文资料

    正确答案:A,C

  • 第23题:

    单选题
    ()强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尊重幼儿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其积极建构对文本的理解。
    A

    图文阅读

    B

    看图说话

    C

    分享阅读

    D

    交互阅读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除规定按信函寄递以外的各种书籍、报纸、期刊、目录及各种印刷的()等可按国内印刷品寄递。
    A

    资料

    B

    图文

    C

    图片

    D

    图文资料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