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进行评判时,小明认为海因茨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所以他不应该偷药。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题目
在对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进行评判时,小明认为海因茨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所以他不应该偷药。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其中,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小明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认为不该偷药,说明其处于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即前习俗水平。
更多“在对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进行评判时,小明认为海因茨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所以他不应该偷药。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 第2题:

    儿童在听了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后,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会变得很混乱,这些儿童的道德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C.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和秩序的定向阶段

    答案:D
    解析:
    题干描述体现了儿童知法懂法。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习俗水平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 第3题:

    以对“海因茨偷药行为”的判断为例,分析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观点.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可能反应,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请求;反对:偷药将会受到惩罚。衡量是非的标准由惩罚决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妻子需要,他要和妻子生活;反对:可能入狱,妻子可能在他出狱前死,偷药没好处。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行为好坏依据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能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反对:偷药将给家庭带来麻烦,丧失名誉。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就是对的。顺从传统要求,谋求赞赏。判断行为依据动机。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若不这么做,要为妻子死负责;反对:要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东西犯法。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只要行为违反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
    (3)后习俗水平: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也称原则水平。他们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法律和权威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不能采用偷的方式。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但契约可以依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利益。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 第4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 第5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发展分为哪三种水平?


    答案:
    解析:
    (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

  • 第6题: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

    A.马斯洛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
    D.罗森塔尔

    答案:C
    解析: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柯尔伯格

  • 第7题:

    海因兹偷药故事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柯尔伯格

  • 第8题: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的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


    正确答案:两难故事法

  • 第9题:

    以下关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观点,正确的是()。

    • A、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
    • B、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 C、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
    • D、最高的发展阶段是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正确答案:A,B,D

  • 第10题:

    单选题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
    A

    马斯洛

    B

    皮亚杰

    C

    柯尔伯格

    D

    罗森塔尔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以说明道德发展处于()
    A

    前习俗水平

    B

    世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三者都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海因兹偷药故事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中,如果一个人回答“不该偷,因为法律禁止偷别人的东西。”那么,这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

    A.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

    B.相对论的快乐主意定向阶段

    C.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D.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在“海因兹偷药”的道德两难问题上,某儿童认为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这个丈夫都去偷药,大家都夸他是个好丈夫。据科尔伯格道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儿童道德水平的特点是()

    A.惩罚成服从的定叫阶段
    B.个人工具主义的定向阶段
    C.好孩子阶段
    D.普遍逍德原则记向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该儿童认为这个丈夫会得到大家的夸奖,所以这个体现了好孩子的定向阶段。该阶段的特点就是我们的行为得到大家的表杨我们就应该做,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就不能做。

  • 第15题: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个阶段六个水平,并用基本理论分析如下事例(海因茨偷药事件)。


    答案:
    解析:
    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茨偷药事件)为基础,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海因茨偷药实验:海因茨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当地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特效药,配制药的成本是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2000美元。为了买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四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拒绝了他,并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他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警察局。问: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有外在的要求判断道德价值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判断是非主要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成人、权威的意见。个体为回避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遵守权威制定的规则,道德具有功利性。阶段一: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规则以避免惩罚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有形的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例如,认为海因茨该偷药,“否则他的妻子会死掉”;或者认为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他会坐牢房”。阶段二:朴素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对于规定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的时候才会遵守,行为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认为“海因茨该不该偷药取决于他是否爱他的妻子”。(2)水平一:习俗水平,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判断是非能够考虑家庭和社会的的期望。个体为赢得他人支持或维护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遵从陈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按照善良人的形象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希望在自己和别人心中都是“好孩子”。例如,认为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好孩子是不偷东西的”;或者认为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好孩子是会帮助人的”。阶段四:维持社会秩序的定向----遵从权威,避免遭受谴责强调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例如,认为“如果找到一个理由就去违反法律,那社会就会陷入混乱”。(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以自觉守约、行事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 在这个水平,个人将可能超越社会法律,以及他对秩序需要的权利和原则。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认为法律应该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的程序来改变。在这一阶段,回答者有一些个人价值优先于法律的模糊想法。例如,“在我心目中,海因茨有权利那么做,但从法律的观点看,他却是错的。到底对错,很难讲。”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原则--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在此阶段,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全人类的正义、人性的尊严、人的价值等。虽然考虑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但也领悟到不是所有有秩序的社会都能实行更完美的原则。例如,认为“纵然海因茨没有为妻子偷窃的法律权利,但他有一个更高尚的权利,即挽救生命,因为生命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

  • 第16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不就好了吗? ”。这个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前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准习俗水平
    D.习俗水平

    答案:A
    解析:
    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该时期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

  • 第17题:

    试论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重在道德认知的研究,用道德两难故事来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2)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它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道德原则已经被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追求,规则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判定标准,他做决定的标准来自于自身的良心。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学意义:(1)应该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地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该理论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 第18题: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 第19题:

    “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以说明道德发展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 B、世俗水平
    • C、后习俗水平
    • D、三者都是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
    ②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
    (2)习俗水平:
    ①好孩子定向阶段。
    ②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②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2015广西)儿童在听了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后,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活,社会会变得很混乱,这些儿童的道德水平处于()。
    A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B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C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D

    维护权威和秩序的定向阶段


    正确答案: 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