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震设计,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本烈度在结构使用年限内的超越概率是10% B.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C.应保证框架结构的塑性铰有足够的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并保证塑性铰首先发生在梁上,而不是柱上 D.应保证结构具有多道防线,防止出现连续倒塌的状况

题目
关于抗震设计,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本烈度在结构使用年限内的超越概率是10%
B.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C.应保证框架结构的塑性铰有足够的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并保证塑性铰首先发生在梁上,而不是柱上
D.应保证结构具有多道防线,防止出现连续倒塌的状况

相似考题
更多“关于抗震设计,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计算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D
    “裸机”是指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机器。

  • 第2题:

    下列关于竖向地震作用的主张,其中何项不正确?
    (A) 9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B) 8度抗震设计时,跨度大于24m的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C) 8度抗震设计的带转换层高层结构中的转换构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D) 8度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可不计竖向地震作用


    答案:D
    解析:
    答案:(D)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3.3.2条3、4款及条文说明和10.2.6条,(A)、(B)、(C)正确。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条注(D)不正确,故选(D)。

  • 第3题:

    关于地震的“震级”和“烈度”两名词的概念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下列( )是正确的。Ⅰ.是不同的概念;Ⅱ,是同一的概念;Ⅲ.结构抗震设计是以震级为依据的;Ⅳ.结构抗震设计是以设防烈度为依据的

    A.Ⅰ、Ⅲ
    B.Ⅰ、Ⅳ
    C.Ⅱ、Ⅲ
    D.Ⅱ、Ⅳ

    答案:B
    解析: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而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二者是不同的概念。结构抗震设计是以设防烈度为依据的。

  • 第4题:

    关于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的下列叙述,( )不正确。

    A.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B.框架结构的内隔墙可不考虑其对主体结构的影响,按建筑分隔需要设置
    C.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D.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答案:B
    解析:

  • 第5题:

    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在地面以上大空间转换结构的描述中,下列( )不正确。

    A.6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
    B.7度抗震设计时转换层不宜超过第5层
    C.8度抗震设计时转换层不宜超过第4层
    D.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

    答案:C
    解析:

  • 第6题:

    下列关于建筑抗震设计叙述中,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

    A、设计地震分组的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对应抗震设防的三个地震水准
    B、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所对应的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10g
    C、设计特征周期可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查取
    D、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2.1.6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A项,设计地震分组是用来表征地震震级及震中距影响的一个参量,与设防地震等级不存在对应关系;B项,根据第3.2.2条表3.2.2,抗震设防烈度为7的抗震设防烈度,其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10g(0.15g),不同地区对应取值0.10g或0.15g;C项,根据第5.1.4条表5.1.4-2,设计特征周期根据地震分组与场地类别确定。

  • 第7题: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宜避免错层结构
    B.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不如钢框架—支撑结构
    C.多塔结构宜设计成多塔连体结构
    D.钢桁架筒结构是一种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形式

    答案:C
    解析:
    多塔连体结构与多塔结构相比,受力复杂,且连接部位易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多塔结构不宜设计成多塔连体结构。

  • 第8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是指对建筑抗震设计的宏观控制过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关于地震“震级”和“烈度”两名词的概念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下列何者是正确的?() Ⅰ、是不同的概念; Ⅱ、是同一的概念; Ⅲ、结构抗震设计是以震级为依据的; Ⅳ、结构抗震设计是以烈度为依据的。

    • A、Ⅰ、Ⅲ
    • B、Ⅰ、Ⅳ
    • C、Ⅱ、Ⅲ
    • D、Ⅱ、Ⅳ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抗震设计时,关于结构抗震设防的目标,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基本烈度下结构不坏,大震不倒
    • B、结构可以正常使用
    • C、结构不破坏
    • D、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正确答案:D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B

    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指“小震下结构设计,中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

    C

    小震下结构设计为弹塑性设计

    D

    第二阶段抗震设计为大震下的弹性变形验算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在结构抗震设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抗震规范》将建筑分为4个抗震设防类别

    B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C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对各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D

    我国《抗震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关于竖向地震作用的主张,其中何项不正确?(  )[2011年真题]

    A. 9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B. 8度抗震设计时,跨度大于24m的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C. 8度抗震设计的带转换层高层结构中的转换构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D. 8度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可不计竖向地震作用

    答案:D
    解析:
    D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1条第4款注解规定,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4.3.2条第3、4款及其条文说明和第10.2.6条规定,ABC三项正确。

  • 第14题:

    下列关于地震震级及抗震设防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B.一次地震有多个地震烈度
    C.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5、
    6、7、8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
    D.我国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答案:C
    解析: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有多个地震烈度,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我国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第15题: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宜避免错层结构
    B.钢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不如钢框架一支撑结构
    C.多塔结构宜设计成多塔连体结构
    D.钢桁架筒结构是一种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形式

    答案:C
    解析:
    多塔连体结构与多塔结构相比,受力复杂,且连接部位易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多塔结构不宜设计成多塔连体结构。

  • 第16题:

    下列关于建筑设计抗震概念的相关论述,( )不正确。

    A.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B.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C.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D.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答案:D
    解析:

  • 第17题:

    下列关于桩基抗震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 7度时,一般单层厂房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B. 8度时,一般单层厂房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C. 7度和8度时,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民用框架房屋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D.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单桩的竖向和水平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平均比非抗震设计时降低了 25%


    答案:A,B,C
    解析: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 2. 5条及第5. 2. 5条条文说明,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单桩的竖向和水平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平均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了25%。

  • 第18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下列关于特征周期的叙述中,()是正确的。
    A .特征周期是设计特征周期的简称
    B .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及场地类别确定
    C .特征周期是地震活动性的重复周期
    D .特征周期是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水平段终点所对应的周期


    答案:A,B,D
    解析:

  • 第19题:

    关于地震的"震级"和"烈度"两名词的概念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下列何者是正确的() Ⅰ.是不同的概念; Ⅱ.是同一概念; Ⅲ.结构抗震设计是以震级为依据的; Ⅳ.结构抗震设计是以烈度为依据的。

    • A、Ⅰ、Ⅲ
    • B、Ⅰ、Ⅳ
    • C、Ⅱ、Ⅲ
    • D、Ⅱ、Ⅳ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在结构抗震设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抗震规范》将建筑分为4个抗震设防类别
    • B、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C、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对各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 D、我国《抗震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法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地震工程的发展阶段中,下列有关抗震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抗震设计的规范化
    • B、以反应谱为基础的动力理论应用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 C、生命线系统的抗震设防网络
    • D、结构振动控制与智能化

    正确答案:A,B

  • 第22题:

    下列关于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B、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指“小震下结构设计,中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
    • C、小震下结构设计为弹塑性设计
    • D、第二阶段抗震设计为大震下的弹性变形验算

    正确答案:A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地震“震级”和“烈度”两名词的概念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下列何者是正确的?() Ⅰ、是不同的概念; Ⅱ、是同一的概念; Ⅲ、结构抗震设计是以震级为依据的; Ⅳ、结构抗震设计是以烈度为依据的。
    A

    Ⅰ、Ⅲ

    B

    Ⅰ、Ⅳ

    C

    Ⅱ、Ⅲ

    D

    Ⅱ、Ⅳ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桩基抗震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

    7度时,一般单层厂房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B

    8度时,一般单层厂房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C

    7度和8度时,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民用框架房屋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D

    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单桩的竖向和水平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平均比非抗震设计时降低了25%


    正确答案: A,B
    解析:
    ABC三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4.1条第1款规定,承受竖向荷载为主的低承台桩基,当地面下无液化土层,且桩承台周围无淤泥、淤泥质土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100kPa的填土时,6度~8的下列建筑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①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②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和框架—抗震墙房屋;③基础荷载与②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D项,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2.5条及条文说明规定,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单桩的竖向和水平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平均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