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杜威的教育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要回答杜威关于幼儿教育的观点,并评价杜威幼儿教育思想的合理之处与不足。


    参考答案:(一)论幼儿期的重要性
    杜威明确指出,幼儿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内,为人生的事业、爱好、习惯等方面打下基础,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应该重视对这个阶段儿童的研究和教育。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要从一出生就开始,他强调了人生最初几年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最初的学习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论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杜威提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内容是游戏活动。杜威认为是、儿童是非常喜爱游戏的,因为游戏最能体现其活动本能。他指出游戏也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促进儿童道德和智力的成长。因此他要求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游戏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儿童本能生长。
    关于游戏内容,杜威指出,为儿童安排的游戏应该符合儿童的本能和兴趣需要,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
    除了游戏以外,杜威还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组织其他活动课程,如折纸、照料植物、讲故事、唱歌、戏剧表演、制作玩具等。杜威还对幼儿的文化学习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并不完全反对幼儿学习书写和阅读,但是他强调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施教,反对过早地让幼儿学习文化、过多地占用儿童宝贵的时间。杜威的这一观点是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偏重智育的倾向而提出来的,他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安排教学内容、有其积极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 第2题:

    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思想源自杜威的教育 思想。


    答案:对
    解析:
    这一表述是正确的。 (1)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指出,传统 的课堂教学将书本看作唯一的教育资料,把读书 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人的观 念被书本严重地束缚住了,学校成为“知识的牢 狱”。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会中 去寻找"活教材”,才能摒弃传统教育的严重 弊端。 (2) 陈鹤琴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3) “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只是强调为历来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 和生活特点,陈鹤琴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4) “活教育”的课程打破惯常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 (“五组活动”)形式,也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卫 生、体育、营养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数、理、化、地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美、工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 (5) 这些理念无不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 第3题:

    试述杜威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第4题:

    论述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及教育基本原则。
    1.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是:
    (1)“教育即成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2.杜威的教育原则是:
    (1)“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因为是儿童,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育的质和量,所以教学内容、计划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儿童为中心。
    (2)“从做中学”。
    ①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的,如看、听、做等,但是他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
    ②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了杜威的整个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组织方面都是以这一原则为基础的。

  • 第5题: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为()


    正确答案:《民本主义与教育》

  • 第7题:

    活动课程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填空题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为()

    正确答案: 《民本主义与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杜威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解析】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在做中学”,注重实效.

  • 第11题:

    请评析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侧重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
    (1)教育本质论。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①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压抑儿童的个性,置儿童于被动地位,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这在当时是很有实践意义的,它不仅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主动地位这一规律性问题。
    ②教育即生活。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一旦把教育看做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
    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依据经验而存在,经验是世界的基础。由此他给教育下了一个专门的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活动教学理论在当时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
    (2)教育的目的。
    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
    (3)课程与教材。
    ①批判传统课程。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杜威指出,把那些“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将儿童统一的生活经验加以割裂和肢解,从而阻滞了儿童的生长。他认为教材应该和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根据这些原则,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②从做中学。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他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杜威对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评。他指出,传统教材与教法脱离儿童本身的需要,儿童的学习过程只是吞剥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的东西,教学只根据已往社会文化的成果,而不考虑儿童个人的生活与经验。杜威认为,应为学生“准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学校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条件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他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仅仅满足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
    (4)思维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
    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雏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特别强调思维在经验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包括五个步骤:在疑难的情境中感觉到某种问题需要解决的暗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确定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杜威把思维的五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①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②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③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④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⑤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从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强调教育上的实行,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第12题:

    简述杜威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本质论”的观点。


    答案:
    解析:
    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最终提出三个重要的论点来对教育本质进行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教育即生长”,即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他指出,儿童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2)杜威认为:“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认为既然经验是世界的基础,因此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体验一切和获取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经验。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教育去增加儿童的经验,二是通过教育去提高儿童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 第13题:

    论述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论述的。
    (1)教育的本质,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要求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2、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根据这个观念,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时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
    (2)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评价: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却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给统一起来。
    (3)课程与教材:
    1、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
    2、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3、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有做事而学习,在做中学的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论: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做中学对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杜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
    (4)思维和教学方法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景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在教学方法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评价: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的活动,积极的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探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学的规律。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从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为思维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
    的实用性,强调教育上的实行,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第14题:

    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①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
    ③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变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
    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和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
    ⑤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它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烁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窨,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②他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
    ③他主张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3)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 第15题:

    试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第一,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学》。他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等思想,主张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其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国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杜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他反对传统的教育三中心,主张以“学生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做中学”代替“教材中心”,以“学校即社会”代替“课堂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他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口号。其教育思想对于20世纪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第16题:

    单选题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为(  )。
    A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C
    解析: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①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
    ③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变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
    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和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
    ⑤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它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烁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窨,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②他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
    ③他主张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3)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