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瞳孔异常的临床意义。

题目
简述瞳孔异常的临床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瞳孔异常的临床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问饮食口味异常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
    通过询问饮食口味的情况,可了解体内津液的盈亏与水谷精气的盛衰,识别脾胃及相关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口渴与饮水
    口渴指口中干渴的感觉,饮水指实际饮水的多少及喜恶。口渴与否,可反映体内津液的盛衰、输布情况及病性的寒热虚实。
    (l)口不渴饮,指不觉口渴,不欲饮水,提示机体津液未伤。
    (2)口渴欲饮,指口渴而欲饮水,是体内津液损伤的表现,多见于燥证、热证。
    (3)渴不多饮,指虽感口干渴,但饮水不多,多为津液损伤较轻,或津液未伤,但其气化、输布发生障碍,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常见于阴虚证、湿热证、痰饮内停、瘀血及温病热入营分等证。若口咽干燥而不多饮,兼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者,属阴虚证;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胸脘满闷、头身困重、苔黄腻者,属湿热证;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者,为痰饮内停,或阳气虚弱;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舌紫暗(或有瘀斑)者,为瘀血内停。口渴饮水不多,也可见于温病营分证。因熟必耗津,故口渴;邪热入营,可蒸腾营阴上承,故饮水不多。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指食欲不振、不思饮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甚至无饥饿感和进食要求。食欲减退多因脾胃虚弱、湿盛困脾所致。
    (2)厌食,指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见食滞胃脘、湿热蕴脾、肝胆湿热等证。
    (3)消谷善饥,指食欲过于旺盛、食量增多、食后不久又感饥饿者,也称多食易饥。
    (4)饥不欲食,指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虚火内扰则易于饥饿,阴虚胃弱,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减退,故不欲食。
    (5)偏嗜食物或异物,指嗜食某种食物或异物。若偏嗜太过,则可能导致病变。如偏食生冷,易伤脾胃;过食辛辣,易病燥热;偏嗜肥甘,易生痰湿等。嗜食生米、泥土、纸张等异物,兼见消瘦、腹胀痛者,常见于小儿,多属虫病,因饮食不洁,腹内生虫,影响脾胃功能,机体失养所致。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食欲恢复、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的征兆;若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的表现,提示病情加重。若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甚至不能食,却突然欲食或暴食,称为“除中”,是中气衰败,脾胃之气将绝的危象,属假神的表现之一。
    三、口味
    口味,指口中有无异常的味觉。因脾开窍于口,其他脏腑之气亦可循经上至于口,故口味异常,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

  • 第2题:

    试述瞳孔大小改变的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1)瞳孔缩小或扩大: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农药、吗啡、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等中毒;瞳孔扩大见于阿托品等中毒、外伤、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濒死状态、颈交感神经刺激等。(2)瞳孔大小不等:常提示有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中枢神经梅毒、脑疝等。双侧瞳孔不等大且变化不定可能为中枢神经和虹膜的神经支配障碍。

  • 第3题:

    简述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1. 确定给药间隔时间;2.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3.预测停药后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 第4题:

    简述诊察目形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目窠微肿,状如卧蚕,是水肿初起。上下睑肿,如肿势急而色红者,为脾热;肿势缓而宽软者,为脾虚。目窠凹陷,多属津损或气血大伤之征,一般多见吐泻之后,或失血过多之时。若久病重病之中,目睛下陷窠内,是五脏六腑精气已衰,病属难治或预后不良之兆。眼睛突起而喘者,是肺胀。颈肿眼突是瘿病。

  • 第5题:

    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有何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中枢神经系统高度抑制,见于昏迷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