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是()A.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派驻重兵 B.苏联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C.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 D.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 E.苏联与美国有战略关系

题目
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是()

A.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派驻重兵
B.苏联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C.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
D.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
E.苏联与美国有战略关系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C,D
解析:
更多“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阻碍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  )。

    A.信息障碍
    B.体制障碍
    C.市场缺陷
    D.人为障碍
    E.经济滞后

    答案:A,B,C
    解析: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阻碍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 第2题:

    1971年10月,新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

    A恢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

    D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B
    ACD均为B之后的所发生。A是1972年5月10日,第25届世界卫生大会恢复了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CD是1972年的事情。

  • 第3题: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支持越南武装侵略柬埔寨;武装侵占中国邻邦阿富汗。

  • 第4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及特点。


    正确答案: 1,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平友好关系;2,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经济、科技合作;3,淡化意识形态对两国关系影响;4,低水平的军事领域联系。

  • 第5题:

    中苏关系是()实现正常化的。

    • A、1989年5月
    • B、1990年5月
    • C、1991年5月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中苏关系在经历60年代的分裂之后又实现正常化是在()

    • A、1986年
    • B、1988年
    • C、1989年
    • D、1992年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中国和日本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是在()年。

    • A、1971
    • B、1972
    • C、1973
    • D、1974

    正确答案:B

  • 第8题:

    七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中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先决条件是切实消除“三大障碍”。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指出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1、苏联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中苏边境和中蒙边境派驻重兵;2、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边境进行挑衅;3、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

  • 第9题:

    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限于条件或遇到障碍使目标无法实现,即为()。

    • A、失败
    • B、放弃
    • C、挫折
    • D、其他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单选题
    1971年10月,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

    恢复了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

    B

    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D

    实现了中法关系正常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支持越南武装侵略柬埔寨;武装侵占中国邻邦阿富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七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中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先决条件是切实消除“三大障碍”。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指出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1、苏联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中苏边境和中蒙边境派驻重兵;2、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边境进行挑衅;3、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1971年10月,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恢复了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

    B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D实现了中法关系正常化


    B

  • 第14题:

    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是()。

    • A、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派驻重兵
    • B、苏联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 C、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
    • D、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

    正确答案:A,C,D

  • 第15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50年代,两国同盟友好,亲如兄弟。60—70年代,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乃至严重对抗。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苏两中加紧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人同时,也逐渐高速了对外政策。从根本的国家利益出发,两都把实现相互关系的正常化明确地提上了日程。二、中苏关系正常化大致经过以下阶段:(一)中苏关系初步改善。自从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渐推动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1979年4月3日,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了决定,同盟条约期满后(即80年)不再延长。同日,中国外长黄华照会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正式通知这一决定。中国政府还向苏联政府建议,双方就两国关系进行范围广泛的谈判,解决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障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双方于1979年9月举行了第一轮副外长级谈判。由于双方立场相距太远,谈判毫无结果,于同年12月结束。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不支持“两个中国”,并表示苏联准备继续就现存的边界问题与中国举行谈判等。但是勃列日涅夫仍然攻击了中国的现行政策。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而又审慎的反应,表示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中国认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要切实消除“三大障碍”,即“近20年来,苏联一起在中苏过境和中蒙过境派驻重兵。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过境进行挑衅。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这些都造成对亚洲和平和中国安全的严惩威胁。从1982年10月5日—21日的中苏特使第一轮磋商始到1986年4月共举行了8轮会谈。在会谈中,中国代表屡次要求苏联消除“三大障碍”,但是苏联都以“谈判不得损害第三国利益”为借口,不承认“三大障碍”的存在,采取拒绝讨论的态度。因此,8轮谈判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之际,中国政府利用三次葬礼时机,派出高级代表团,与苏联领导人直接交换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在各个具体领域的迅速发展。(二)“三大障碍”的排除。戈尔巴乔夫85年3月上台执政后,虽然多次表示中苏关系将有重大改善,但是在最初几年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苏军备控制谈判以及美苏关系的改善之中。对于中苏关系中的“三大障碍”的消除,苏联的步子迈得很小,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表示同意讨论“三大障碍”问题,苏联的态度终于有了一定的转变。1987年2月,中苏在莫斯科恢复过境谈判,双方商定讨论过境全线走向,并先从东端开始。1988年,苏联在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以此为契机,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的谈判也迅速发展。到1988年底、89年初,两国外长进行了成功的互访,就柬埔寨问题的最主要方面达成了协议,并于1989年2月5日发表了联合声明,从而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扫清了障碍。(三)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三大障碍”的消除,为中苏最高级会晤创造了条件。1989年5月15日—18日,戈尔巴乔夫文访华,中苏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之间的一切争端,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就苏联从蒙古撤军、边界、柬埔寨等问题达成协议;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三、意义。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消除了60—70年代以来的对抗局面,又避免了50年代的政治军事同盟。中苏关系的改善,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它是一种新型的正常的睦邻友好关系,真正体现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为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 第16题:

    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中美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然而,这种由于战略利益关系而实现的合作并没有使台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美国一起没有放弃它期望的台湾问题要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一前提条件,我国则坚持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是中国的内政。美国在与我建立后,仍没有完全按我在与美建交谈判中提出的双边关系正常化的三个正式条件(断交、废约、撤军)办事,继续向台出售武器。美国的所作所为不条例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则,不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台湾问题的实质是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美希望一方面同台湾优质友好关系并且务使台湾问题以和平方式解决,另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中美关系。台湾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筹码。同时,也应看到,在对华政策,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国内存在着相当尖锐的争论。中美建交作邓小平访美,开辟了中美关系的新时代。然而,就在建交后的半个月,美政府就宣布要建立“美国在台协会”,负责处理美国在台湾的有关事宜。尽管中方对美涉及台湾的立法进行了两个月严正交涉,多次阐述我方立场,美国参众两院还是在3月底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与台湾关系法〉〉的基本精神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成为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主要障碍。首先,该法案实际上以变相的方式延续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其次,该法案规定,美国要继续向台提供所谓“防御物资”和“防御服务”。再次,它还力图保持美台官方关系,并给予双方互设机构人员所必需的特权和害免。最后,它还力图用条约继续生效的方式造成美台事实上的“国家间”关系。1979年4月10日,卡特总统签署了《与台湾关系法》,这就使台湾问题纳入了美国国内法律的范畴。这不仅是中国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为此,中国政府在4月25日向美政府提出抗议照会。台湾问题在1979年末和1980年初有了转机。苏联的对外入侵、冒险行动使中美认识到,加强彼此合作是对苏扩张主义的有效警告。此时两军关系有所密切。然而,里根上台后,对台湾问题的看法比卡特有了重大改变,他曾扬言要把《与台湾关系法》作为对华政策的基石。中国对此作出了强烈的反应。1981年,中国总理与外长在出席坎昆南北首脑会议时,同美总统和国务卿继续讨论了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方要求美方承诺,第一,在规定的期限内,售台武器的性能和数量不超过卡特政府时期的水平;第二,在规定的同样期限内,售台武器将逐年减少以至最后完全停止。但美方表示不予接受上述的第二条要求,并称在中国实现统一以前,美将谨慎、克制、有选择地向台出售武器。但在数量与性能上可以答应中方条件。从1981年12月起到期982年5月,美国副总统布什访华,中美就美售台武器的谈判才逐渐打破僵局。邓小平对布什强调,美国领导人必须承诺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直到完全终止向台出售武器,至于承诺的方式和措辞可以商量。双方官员经过艰难谈判,终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八.一七公报》。《公报》重申了中美建交公报中确认的各项原则。虽然这未真正解决售台武器问题,但它保证了中美双方恢复经济、文化、技术和其他各种关系的发展。所以它旨在创造这样一种条件,即售台武器问题将会在两国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再作讨论。但实际上美国在后来并没有严格履行公报中的各项规定。因此,《八.一七公报》虽然规定了双方的效原则,但售台武器问题却被搁置起来,它仍然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事实证明,台湾问题在过去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在当今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它还是衡量中美关系进程的重要因素。

  • 第17题: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 A、重返联合国
    • B、中苏关系正常化
    • C、中美关系解冻
    • D、中日邦交正常化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中苏宣布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实现关系正常化是在()

    • A、斯大林时期
    • B、戈尔巴乔夫时期
    • C、赫鲁晓夫时期
    • D、普京时期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中苏关系破裂之前,苏联远东舰队在中国唯一的不冻港出口是在()。

    • A、营口
    • B、旅顺
    • C、阜新
    • D、大连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阻碍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

    • A、信息障碍
    • B、体制障碍
    • C、市场缺陷
    • D、人为障碍
    • E、经济滞后

    正确答案:A,B,C

  • 第21题:

    单选题
    1971年10月,新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
    A

    恢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

    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

    D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ACD均为B之后的所发生。A是1972年5月10日,第25届世界卫生大会恢复了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CD是1972年的事情。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50年代,两国同盟友好,亲如兄弟。60—70年代,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乃至严重对抗。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苏两中加紧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人同时,也逐渐高速了对外政策。从根本的国家利益出发,两都把实现相互关系的正常化明确地提上了日程。二、中苏关系正常化大致经过以下阶段:(一)中苏关系初步改善。自从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渐推动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1979年4月3日,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了决定,同盟条约期满后(即80年)不再延长。同日,中国外长黄华照会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正式通知这一决定。中国政府还向苏联政府建议,双方就两国关系进行范围广泛的谈判,解决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障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双方于1979年9月举行了第一轮副外长级谈判。由于双方立场相距太远,谈判毫无结果,于同年12月结束。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不支持“两个中国”,并表示苏联准备继续就现存的边界问题与中国举行谈判等。但是勃列日涅夫仍然攻击了中国的现行政策。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而又审慎的反应,表示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中国认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要切实消除“三大障碍”,即“近20年来,苏联一起在中苏过境和中蒙过境派驻重兵。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过境进行挑衅。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这些都造成对亚洲和平和中国安全的严惩威胁。从1982年10月5日—21日的中苏特使第一轮磋商始到1986年4月共举行了8轮会谈。在会谈中,中国代表屡次要求苏联消除“三大障碍”,但是苏联都以“谈判不得损害第三国利益”为借口,不承认“三大障碍”的存在,采取拒绝讨论的态度。因此,8轮谈判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之际,中国政府利用三次葬礼时机,派出高级代表团,与苏联领导人直接交换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在各个具体领域的迅速发展。(二)“三大障碍”的排除。戈尔巴乔夫85年3月上台执政后,虽然多次表示中苏关系将有重大改善,但是在最初几年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苏军备控制谈判以及美苏关系的改善之中。对于中苏关系中的“三大障碍”的消除,苏联的步子迈得很小,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表示同意讨论“三大障碍”问题,苏联的态度终于有了一定的转变。1987年2月,中苏在莫斯科恢复过境谈判,双方商定讨论过境全线走向,并先从东端开始。1988年,苏联在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以此为契机,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的谈判也迅速发展。到1988年底、89年初,两国外长进行了成功的互访,就柬埔寨问题的最主要方面达成了协议,并于1989年2月5日发表了联合声明,从而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扫清了障碍。(三)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三大障碍”的消除,为中苏最高级会晤创造了条件。1989年5月15日—18日,戈尔巴乔夫文访华,中苏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之间的一切争端,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就苏联从蒙古撤军、边界、柬埔寨等问题达成协议;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三、意义。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消除了60—70年代以来的对抗局面,又避免了50年代的政治军事同盟。中苏关系的改善,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它是一种新型的正常的睦邻友好关系,真正体现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为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及特点。

    正确答案: 1,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平友好关系;2,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经济、科技合作;3,淡化意识形态对两国关系影响;4,低水平的军事领域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中苏关系是()实现正常化的。
    A

    1989年5月

    B

    1990年5月

    C

    1991年5月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