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老师问5岁的小明有没有兄弟,小明说:“有!我的兄弟叫小刚。” 范老师再问他:“那小刚有兄弟吗?” “没有。”小明说。 范老师又给小明看两个一样大的面团,并当着他的面把其中一个面团压成大饼,接着问他:“面团和大饼哪一个面多?” “大饼多。”小明说。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析此材料,小明的认知特点是()。A.自我中心B.他人中心C.不可逆性D.尚未守恒

题目

范老师问5岁的小明有没有兄弟,小明说:“有!我的兄弟叫小刚。” 范老师再问他:“那小刚有兄弟吗?” “没有。”小明说。 范老师又给小明看两个一样大的面团,并当着他的面把其中一个面团压成大饼,接着问他:“面团和大饼哪一个面多?” “大饼多。”小明说。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析此材料,小明的认知特点是()。

A.自我中心

B.他人中心

C.不可逆性

D.尚未守恒


相似考题
更多“范老师问5岁的小明有没有兄弟,小明说:“有!我的兄弟叫小刚。” 范老师再问他:“那小刚有兄弟吗?” “ ”相关问题
  • 第1题:

    小明有48支铅笔,小刚有36支铅笔。若每次小明给小刚8支,同时小刚又还给小明4支,问经过这样的交换,几次后小刚的铅笔数是小明的2倍?( )

    A. 7
    B. 5
    C. 4
    D. 2

    答案:B
    解析:
    因为交换后小刚的铅笔数是小明的2倍,所以交换后小明的铅笔数应是(48+36)÷3=28。由于小明原有48支铅笔,而且每次交换后小明给出8-4=4,所以要给出48-28=20(支)。共要交换20÷4=5(次)。故答案为B。

  • 第2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1)以上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行为是不对的,对是非、善恶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结合案例展开论述。(略)

  • 第3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问题1][简答题]
    问题: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1)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道德认知能力。
    (2)品德的形成一般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知)。其中道德认知指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该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材料中老师对小刚的道德认知教育正是结合小刚的实际生活,问他家里的话梅是怎么来的,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一步步地对小刚进行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说教的。老师的这种做法将对小刚的品德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他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 第4题:

    小明有48支铅笔.小刚有36支铅笔。若每次小明给小刚8支,同时小刚又还给小明4支,问经过这样的交换.几次后小刚的铅笔数是小明的2倍?()[农行真题]
    A.7
    B.5
    C.4
    D.2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可知,每经过一次交换小明就会减少4支铅笔,最后小刚的铅笔数是小明的2倍,即小明最后得铅笔数是总数的,为(48+36)×=28支,则中间经过了次交换。

  • 第5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来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通过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师生哪种品德能力,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1)以上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知;品德是由知、情、意和 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判 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 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 认识,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 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是不对的,对是非、善恶 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结合案例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