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根据密度单位所取不同,正确表示的空气浮力修正值有().A.1.1kg/m3B.0.0011g/cm3C.1.1g/cm3D.0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商检在货油计量时,所使用的密度是20℃的货油密度减去空气浮力校正值。

    A.0.11

    B.0.011

    C.0.0011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在浮力应用的过程中,下列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
     

    A.潜水艇——通过改变排水的多少来实现下沉和上浮
    B.热气球——在上升过程中球囊内的气体密度小于外界空气密度
    C.轮船——在风力更大的江面 上吃水会变深
    D.密度计——测量不同密 度的液体时所受到的浮力不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常识。A 项错误, 潜水艇外形、 体积固定, 因此排水量一定, 潜入海中所受海水浮力也一定, 故只有改变自身重 量才能控制下沉和浮起。 下沉时潜水艇打开压舱入水口, 海水进入潜艇内部的水舱, 使艇重超过浮力而下沉; 需浮起时潜艇应用内部贮备的压缩空气, 将水舱内的海水排出艇外, 此时, 艇重小于浮力而向上浮起。B 项正确, 微观来讲, 气体受热之后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 导致体积变大、 密度变小。 热气球就是利用这 一原理, 喷火装置启动后, 将热气球气囊中的空气加热, 空气受热膨胀, 密度变小, 热气球所受大气浮力为气囊所排开的空气重力,



    随着加热的进行, 气囊内部空气密度进一步减小, 当大气浮力大于气囊内空气重力和热气球附属设备重力之和时, 热气球便缓缓上升。 C 项错误, 我国江河一般是自西向东流, 由于东南方直通外海如果连续刮 6-7 级南风, 将会形成涌浪; 北风向为吹开风, 风力越大对船舶横向力越大; 东风向加快落水转流速度, 减慢涨水转流速度; 西风向加快涨水 转流速度, 减慢落水转流速度, 故风力越大, 船舶吃水越浅。轮船航行时在竖直方向向受水的浮力、 空气浮力及自身重力的作用, 由于空气浮力远小于水的浮力且一般 变化不大, 故一般情况下空气浮力忽略不计。 但在风力较大, 根据伯努利原理, 气体的压强会减小, 故轮船在 江面的吃水深度主要由轮船重量和体积及降水密度决定, 根基浮力定律, 轮船所受的浮力与其自身重力相等,且等于轮船排开江水的重量,



    一般情况下, 江水的密度 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若轮船载货较多, 重量 G 较大, 则其排开水的体积 就变大, 吃水就较深。D 项错误, 密度计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在液面上平衡的条件制成的。 它是一根密闭的玻璃管, 上 部粗细均匀, 内壁贴有刻度纸, 下部较粗, 下端装有铅丸或水银, 使玻璃管能竖直浮在液面上。 测量液体密度 时, 密度计漂浮在液体中达到二力平衡, 自身重力与所受浮力方向相反、 大小相同, 由于密度计自身重力始终 不变, 所以测量不同密度的液体时所受到的浮力也不变。

  • 第3题:

    下列与密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液态的水在冻结成冰的过程中密度会逐渐增加
    B.从高密度水域驶向低密度水域时船吃水会减少
    C.气象探测气球里所充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
    D.同一支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不同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物理常识。
    A项,液态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大,冰在0℃下密度为0.9g/cm3,水的密度正常为1g/cm3,所以日常生活中,液态水在结成冰的过程中是密度会逐渐减小。由此A项错误。
    B项,在实际航运中,如果当船从低密度水域驶向高密度水域,由于船身重力不变,其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则船的排水体积减小,表现为船身上浮,吃水减少。因此B项所说“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行驶,吃水会减少”,说反了。因此B项错误。
    C项,气象用的探测气球里所充气体一般都为氢气或氦气,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这样探测气球可以飞起来进行探测,而且比较稳定。由此C项正确。
    D项,同一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浮力都等于重力,所受浮力是相等的。由此D项错误。
    因此,选择C选项。

  • 第4题:

    中国商检在货油计量时,所使用的密度20℃的货油密度减去空气浮力校正值。

    A.0.11

    B.0.011

    C.0.0011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在浮力应用的过程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潜水艇——通过改变排水的多少来实现下沉和上浮
    B.热气球——在上升过程中球囊内的气体密度小于外界空气密度
    C.轮船——在风力更大的江面上吃水会变深
    D.密度计——测量不同密度的液体时所受到的浮力不同

    答案: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