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现代传播工具,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意见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用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说明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对比不同时期政府舆论宣传的客观环境与方式 C.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

题目

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现代传播工具,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意见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用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说明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对比不同时期政府舆论宣传的客观环境与方式 C.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讯技术发展与舆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考题
更多“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现代传播工具,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意见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用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说明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对比不同时期政府舆论宣传的客观环境与方式 C.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相关问题
  • 第1题:

    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现代传播工具,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意见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用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说明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 对比不同时期政府舆论宣传的客观环境与方式
    C. 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 分析通讯技术发展与舆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题干最后一句话明确提出“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而B、C、D都只是对现状的分析,没有提出面对这种现状应采取的态度或措施,可排除。故题答案为A。

  • 第2题:

    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民生问题、环保问题、住房问题、腐败问题将在第一时间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和热点,能否善用网络正成为考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在“华南虎时间”、“彭水诗案”和前些年的“孙志刚事件”中,网民参与的热情都成为事件本身以外的社会热点。
    关于互联网,文段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A.成为政府与民众对话的有效方式
    B.成为公民参与政治问题的新途径
    C.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舆论工具
    D.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考验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方式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因此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强调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对比不同时期政府的舆论宣传环境与工作方式
    C.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讯技术发展与舆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政府执政舆论环境发生变化,政府舆论压力加大。接着针对这种情况,以“因此”转入文段的落脚点——政府应转变以往被动的“舆情危机”处理方式。故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新舆论形势下政府处理方式的转变,即A项。

  • 第4题:

    网络舆论共识度是网民社会心态的真实反映,也是衡量网络舆论场正负能量和理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此,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推出国内首个“网络舆论共识度”指标体系和季度报告,旨在为中国网络舆论场的研究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引导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决策依据。根据研究报告情况,2015年第一季度舆论共识主要呈现出一下特点:
    一是“舆论共识度”在波动中有所提升。通过研究2015年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舆论共识度”呈现出波动中提升的状态,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就热点舆情事件意见趋于一致。
    二是“网民正能量指数”走高。2015年第一季度的“网民正能量指数”,由1月的0.38,2月的0.35增至3月的0.67。
    三是反腐倡廉长期占据“政府认同度”首位。检视2015年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反腐倡廉类事件众多且处于舆论关注高位,更以政府认同度3.9,4.0,3.8的高分分别占据各月榜首,成为政府认同度最高的一类舆情事件。
    四是政府舆情危机处置仍待改善。相比反腐倡廉的高度“政府认同度”,突发危机类事件的“政府认同度”处于低位。
    网络舆论共识度是网民社会心态的真实反映,也是衡量网络舆论场正负能量和理性程度的重要指标。造成网络舆情持续不断升温或引发一系列网络舆情危机的事件,说明了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_____.

    A. 公益性与危害性
    B. 传播及时性与广泛性
    C. 客观性与不可控性
    D. 主观性与隐蔽性

    答案:B,C,D
    解析: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所以B项正确。新闻具有客观性,但是网络传播具有不可控性,导致很难监管,所以C项正确。因为网民身份的隐秘性,所以新媒体还有隐蔽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故本题选择BCD项。

  • 第5题:

    200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意见》,提出遵循()的原则对政府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提出新的具体要求。

    • A、民主执政
    • B、为民执政
    • C、科学执政
    • D、依法执政

    正确答案:A,C,D

  • 第6题:

    多选题
    网络舆论共识度是网民社会心态的真实反映,也是衡量网络舆论场正负能量和理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此,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国内首个“网络舆论共识度”指标体系和季度报告,旨在为中国网络舆论场的研究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引导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决策依据。根据研究报告情况,2015年第一季度舆论共识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舆论共识度”在波动中有所提升。通过研究2015年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舆论共识度”呈现出波动中提升的状态,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就热点舆情事件意见趋于一致。二是“网民正能量指数”走高。2015年第一季度的“网民正能量指数”由1月的0.38,2月的0.35增至3月的0.67。三是反腐倡廉长期占据“政府认同度”首位。在2015年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中,反腐倡廉类事件众多且处于舆论关注高位,更以“政府认同度”3.9、4.0、3.8的高分分别占据各月榜首,成为“政府认同度”最高的一类舆情事件。四是政府舆情危机处置仍待改善。相比反腐倡廉的高“政府认同度”,突发危机类事件处置的“政府认同度”处于低位。网络舆论共识度是网民社会心态的真实反映,也是衡量网络舆论场正负能量和理性程度的重要指标。造成网络舆情持续不断升温或引发一系列网络舆情危机的事件,说明了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  )。
    A

    公益性与危害性

    B

    传播及时性与广泛性.

    C

    客观性与不可控性

    D

    主观性与隐蔽性


    正确答案: A,D
    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还局限在舆论范围。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舆论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随之有所提高,对政府部门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这是不够的,可以看到,尽管公众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对一些事务形成舆论,但问题的解决,还取决于政府部门和官员是否听取舆论,如果相关部门和官员无视舆论,公众实际上很无可奈何,事情也无法按照法律和民意得以推动。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是(  )。
    A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B

    政府部门和官员是否听取舆论是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

    C

    应尽快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D

    相关部门和官员应重视媒体舆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方式还局限在舆论范围的观点,并阐述了近些年来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取得的进步,接着用“但”字转折说明问题的解决还取决于政府部门和官员是否听取舆论。进一步印证了政治参与方式存在局限性的观点。即强调“尽快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因此C项正确。

  • 第8题:

    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还局限在舆论范围。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舆论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随之有所提高,对政府部门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这是不够的,可以看到,尽管公众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对一些事务形成舆论,但问题的解决,还取决于政府部门和官员是否听取舆论,如果相关部门和官员无视舆论,公众实际上很无可奈何,事情也无法按照法律和民意得以推动。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B.政府部门和官员是否听取舆论是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
    C.应尽快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D.相关部门和官员应重视媒体舆论

    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方式还局限在舆论范围的观点,并阐述了近些年来,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取得的进步,接着用“但”字转折说明问题的解决还取决于政府部门和官员是否听取舆论,进一 步印证了政治参与方式存在局限性的观点。故作者强调的内容应为尽快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即C项。

  • 第9题:

    公共舆论是各种社会意见的集合,在不同意见表象的背后都有着内在的理性认知逻辑。再简单的意见都有其“道理”,并非只是人们情绪化的反映,情绪往往是伴随一定的认知逻辑出现的。就政府形象舆论而言,影响人们对政府评价的意见,除了个体的利益诉求和直接体验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们对社会的基本认知态度和价值选择,这就构成了人们对政府形象认知的基础逻辑。当人们从自身的认知逻辑出发,能够对政府的行政作为进行合理的逻辑构架时,就可以得出积极的、肯定性的意见评价;而当人们无法从认知逻辑上对政府决策对其管理行为加以合理解释时,自然就会形成消极的、否定性的意见评价。
    这段文字主要评论:

    A. 应从理性逻辑层面解读公共舆论
    B. 公共舆论的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基础
    C. 应引导大众理性分析政府行政决策
    D. 个体认知逻辑决定了对政府形象认知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文段是典型的分总分结构,首句进行背景铺垫,告诉我们公共舆论的概念。接着引出文段观点,“基于人们对社会的基本认知态度和价值选项,构成了人们对于政府形象认知的基础逻辑”同意替换可以答案为D项。B项为干扰项,B项是对于前文背景铺垫的同意替换,不是重点内容,应予排除。A和C项,应该如何做是典型的引申项,主旨题不需要引申,直接排除。

  • 第10题:

    公共危机发生之后,网民经常会在网络上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同时凭个人经验进行主观判断,甚至会存在一些人借危机事件表达对社会或者政府的不满,使网络舆论呈现复杂化。政府作为危机管理机构,在网络舆论出现不当情况时,应当适当加以引导。这种引导,不是人为控制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意见的发表,而是让更多的意见参与进来,特别是使一些专业人士参与其中,使整个舆论能相对保持理性。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

    A在公共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应该容忍舆论中更多不同的意见
    B处理公共危机时,政府应该引导舆论意见往理性的方向发展,控制情绪的宣泄
    C公共危机中网络舆论的复杂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社会或者政府的不满
    D在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应该第一时间发布有关消息,引导舆论方向


    答案:A
    解析:
    A项对应文段最后一句“让更多的意见参与进来”,正确;

    B项对应在最后一句,但文段说的是“不是人为控制人们情绪的宣泄”,错误;

    C项对应文段中第一句,但“主要”文段中没有提及,错误;

    D项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无中生有,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 第11题:

    网络舆论共识度是网民社会心态的真实反映,也是衡量网络舆论场正负能量和理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此,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推出国内首个“网络舆论共识度”指标体系和季度报告,旨在为中国网络舆论场的研究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引导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决策依据。根据研究报告情况,2015年第一季度舆论共识主要呈现出一下特点:
    一是“舆论共识度”在波动中有所提升。通过研究2015年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舆论共识度”呈现出波动中提升的状态,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就热点舆情事件意见趋于一致。
    二是“网民正能量指数”走高。2015年第一季度的“网民正能量指数”,由1月的0.38,2月的0.35增至3月的0.67。
    三是反腐倡廉长期占据“政府认同度”首位。检视2015年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反腐倡廉类事件众多且处于舆论关注高位,更以政府认同度3.9,4.0,3.8的高分分别占据各月榜首,成为政府认同度最高的一类舆情事件。
    四是政府舆情危机处置仍待改善。相比反腐倡廉的高度“政府认同度”,突发危机类事件的“政府认同度”处于低位。
    2015年第一季度的网民正能量指数渐趋提升,由1月的0.38,2月的0.35增至3月的0.67。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就热点舆情意见趋于一致,说明政府在推进公共治理中需要( )。

    A. 提升媒体沟通能力
    B. 及时监测舆情动态
    C. 充分发挥公众、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作用
    D. 坚持正面引导舆情,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

    答案:A,B,C,D
    解析: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政府在推进公共治理中需要提升与媒体的沟通能力,及时的收集民意,积极的主动的服务,故本题选择ABCD项。

  • 第12题:

    (A卷)网络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同时,借助这一平台,谣言也得以迅速传播。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必须()。 ①提升网络参与者的素养 ②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 ③防止网络信息传播扩散 ④增强公民的民主管理能力

    • A、②③
    • B、①④
    • C、①②
    • D、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13题:

    多选题
    网络舆论共识度是网民社会心态的真实反映,也是衡量网络舆论场正负能量和理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此,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国内首个“网络舆论共识度”指标体系和季度报告,旨在为中国网络舆论场的研究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引导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决策依据。根据研究报告情况,2015年第一季度舆论共识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舆论共识度”在波动中有所提升。通过研究2015年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舆论共识度”呈现出波动中提升的状态,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就热点舆情事件意见趋于一致。二是“网民正能量指数”走高。2015年第一季度的“网民正能量指数”由1月的0.38,2月的0.35增至3月的0.67。三是反腐倡廉长期占据“政府认同度”首位。在2015年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中,反腐倡廉类事件众多且处于舆论关注高位,更以“政府认同度”3.9、4.0、3.8的高分分别占据各月榜首,成为“政府认同度”最高的一类舆情事件。四是政府舆情危机处置仍待改善。相比反腐倡廉的高“政府认同度”,突发危机类事件处置的“政府认同度”处于低位。2015年第一季度的“网民正能量指数”由1月的0.38,2月的0.35增至3月的0.67。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就热点舆情事件意见趋于一致,说明政府在推进公共治理中需要(  )。
    A

    提升媒体沟通能力

    B

    及时监测舆情动态

    C

    充分发挥公众、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作用

    D

    坚持正面引导舆情,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


    正确答案: D,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