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浅述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及措施”为题,写一篇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全文不少于1000字。

题目

请以“浅述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及措施”为题,写一篇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文章。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于1000字。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浅述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社会发展的大局,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中,创新是形成知识产权作为权利存在的重要基础,而知识产权制度又反过来成为鼓励创新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制度是一项保护劳动成果法律制度。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立法观念上的偏差,以及知识产权司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情况,确实发人深省。虽然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客观需要。如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
        第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使知识产权保护有法可依。主要是针对知识产l权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增强可操作性,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简化诉讼程序,降低维权成本,提高权利人维权的积极性。在国际上充分发挥作用,增强在制定国际保护知识产权规则中的话语权,强化我国优势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二,加大执法力度,针对重点领域进行专项行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有关执法和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充实执法力量,保障执法条件。
        第三,加强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保护工作。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面向全社会接受有关侵犯知识产权的举报投诉,通过案件受理、转交办理、跟踪监督、办结反馈、情况汇总等工作机制,为权利人维权提供便利,为有关部门拓展案件来源,也为社会公众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建立企业海外维权援助机制和服务体系,支持企业运用法律武器和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第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弘扬正面典型,曝光侵权案例。从中小学生抓起,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教育。要实施知识产权培训工程,加强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知识产权中介组织的作用。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知识产权保护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更多“请以“浅述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及措施”为题,写一篇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以“蓝图”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字数控制在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蓝图

    ——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生活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具体概括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它覆盖了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治安等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面。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我省才能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保障好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为此,我省应该努力形成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教育卫生等多层次、多方面保障基本民生的制度体系。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我省现在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既要看到生存、生计等基本民生问题,也要看到生活品质、生机活力等民生问题。在此新形势下,我省全面改善民生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素质。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实行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同时,我们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我省作为沿海发达地区,虽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但城乡、区域发展的差异和不协调问题同样存在。我省亟须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让小康建设惠及全民。为此,我省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要积极推进下山脱贫、内聚外迁,继续把农村低保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作为就业帮扶的突出重点。

    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是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心转向农村、欠发达地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等,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努力在全国率先建立统筹城乡、惠及全民、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让全省人民共建小康社会。

    改善民生作为我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我省要扎实推进改善民生工作,切实把改善民生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全过程。

  • 第2题:

    请以“家园”为话题,写一篇关于如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层次清楚,有说服力。(3)全文不少于800字。(35分)


    正确答案:

    第五题:
    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美好家园
        生态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当代人类生态系统处于脆弱状态:水污染严重,黄河断流,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污染,环境污染,森林大面积的减少,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种种现象都表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不再安全,如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
        第一,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在影响生态安全的所有因素中,应该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类自身。一国生态是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活动的大小,因此,维护生态安全第一重要的就是在民众中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建国后在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在我国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注意生产技术向高质量的生态型技术转变,要彻底放弃落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第三,加快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目前,大多数人对生态安全的具体内容还不甚了解,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是否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也就失去了社会衡量标准。因此,建立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很重要。

  • 第3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解析:
    作文示例:
    以水为师
      水是至柔至刚的力量,在广袤的土地上流淌,沐浴众生,滋润万物;在贫瘠的沟壑旁盘绕,开山破石,悄悄然有万钧之力。
      如果要问这种力量来自哪里,或许在“上善若水”的解读里,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字里行间能够找寻到力量的所在。 这柔性的力量,何尝不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钥匙。回首十年,从点到面,从刚到柔,从单一到联动,从惩治到预防,你会发觉公权力正以水的姿态流淌在社会的泥土中,这柔性的力量正消逝着彼此的缝隙,正凝聚着社会的共识。
      水是大地温柔的抚慰,没有外科手术式的切割,却有磨平沟壑棱角的坚韧。你看那社会管理创新的版图上,公权力以涓涓细流的形态,缝合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乃至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所带来的矛盾与纠纷。对立与冲突的出现,已不会轻易地使我们绷起紧张的神经,因为延伸进每一个社区和街道、每一个企业和机关、每一个行业和群体的调解组织,勾画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基本元素,在一切还处在萌芽之时,尽其所能将彼此的误会、曲解、摩擦和冲突所产生的沟壑填平。正因为姿态的变化,社会管理的面孔早已不是僵硬的栅栏和冰冷的惊堂木,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让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为社会自愈机能的成长留出时间与空间。柔性的、灵活的、民众为主体的纠纷解决机制,支撑着这个日新月异的转型社会。精神不被身体撕裂,道德不被成长丢弃,共识不被个体忘记。这就是柔性的力量。
      水的灵性,沿着山涧、沿着沟渠、沿着河道、沿着芦苇与水鸟哼唱的弦歌,浇灌着生生不息、刀耕火种的田原。是水的存在,勾画出南方与北方,勾画出内陆与沿海,勾画出高地与平原,勾画出生命的网络。凝望这一切,会让你想起社会管理创新的热土上,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建设,将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构筑成千百万个以平安、关怀与温暖为中心的社区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是连接全局的能量枢纽,每一个网格都是社会管理与政府投入的基本单元。矛盾化解、纠纷调处、公共服务等通过这些形式简单却又容量巨大的网格体现着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传递出这个国家鱼水情深的力度与温度。
      水总是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或在干涸的河床,或在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转型中国,土地征收征用、城市拆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等矛盾纠纷高发的领域就是这干涸的河床或是那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大格局中,及时通报信息、主动排查矛盾、提前预防纠纷,正是一种以公众参与为主的凝聚民智、民心的形式。通过一次次基层调研、群众评议会、网络舆情分析、矛盾纠纷排查指南等大胆创新的尝试,人们在最短时间、最靠前沿、最大限度地减小对抗性的过程中以柔软的身段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润物无声,正是那一个个奔波于村落、社区、工厂的调解员,擎起一面面奔跑的旗帜,成为这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流淌着的最柔性的力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或许是这力量静流深远,滋养万物的秘诀。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将服务当做生活的最大乐趣、将付出当作生命的最高品格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大格局中,就是将社会管理归结为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定位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无论是积极主动地排查矛盾、预防纠纷,还是灵活、便捷地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正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民智、赢得民心。也只有真正秉持这样的态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隐患才能得到根治,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才能踏准时代的节拍。
      “上善若水任方圆,厚德载物已成刚。”以水的姿态,来展开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的探索,意味着道法自然却不轻易盲从的坚定,意味着灵活机动但不突破法治的坚守,意味着广泛参与并携手凝聚共识的思路。
      这涓涓细流,是民族复兴的血脉,日复一日地流淌在中华崛起的良知与灵魂之中,也正是这最柔性的力量,在奔向远方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写下“静水流深、善政长存”的篇章。

    以水为师2
    大思想家老子的师父常枞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老子问师父:“今后,我将以谁为师?”常枞说:“你应该以水作为老师”。“以水为师”是常枞临终前留给老子的教诲,也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水是真善美的化身,它蕴含着滋养万物、无私奉献的大爱美德,蕴含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与灵活变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蕴含着辩证统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生灵、孕育众生,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正是水的美德体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它以汩汩乳汁哺育着黄河流域的百姓,并形成了黄河文明,但却从不索取回报。而反观社会现实,追求真善美、讲求奉献的美德正在逐渐丢失,争名夺利、功利主义十分盛行,因此,我们亟需弘扬水的这种追求善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美德。除了善的美德外,水还拥有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水成于无形,看似柔弱,但却不懦弱,看似平静,但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俗话说的“滴水穿石”就是“以柔克刚”的典型案例。同时,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外圆内方,此乃变通之道。当水遇到高山险阻时,或洄旋,或分流,或冲击,或另辟蹊径,总是一往无前;当水遇到平原坦途时,则静水深流,展现出荣辱不惊、博大包容的品质,水善于变通,但却从未改变水的本质,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于简单”,这种精神也是时代所亟需的。因此,“以水为师”可以学习水的大爱美德、刚柔相济与灵活变通的精神。
    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在水这里还可以习得辩证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水的刚柔相济、内圆外方、动静相宜都是典型的辩证统一思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这种辩证统一思维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以水为师”还是“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几千年来,“道法自然”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形成水哲学启蒙与思辨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有关于水哲学的精彩呈现,其背后所凸显的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尊重自然、顺势而为、和谐共生的思想,最后实现天人合一。
    人类“以水为师”最终是要将水带给我们的启示用于实践中来,用于人类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以水为师”的目标,同时“以水为师”也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水为师”,学习水的美德、水的精神以及背后的辩证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处于现代化征途上的人类所亟需的,因为这是我们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 第4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关于城市拆迁的文章。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如何解决城市拆迁纠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愈来愈严重。提起拆迁,开发商纷纷叫苦,被拆迁户满腹牢骚,政府也焦头烂额。表面上看拆迁问题只是城建纠纷问题,实际上它已牵涉到法律、政府职能、公众权利等多个方面。所以要解决拆迁纠纷,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相关力量的共同努力。
    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出现的拆迁程序不合法、安置补偿不合理、政策落实不到位、商业拆迁盗用公共利益之名、粗暴对待拆迁户等拆迁行为,侵害了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嘉禾拆迁事件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件。经调查发现,嘉禾珠泉商贸城建设项目是借国家投资的幌子搞的商业性开发,为了推动该商业进程的拆迁工作,嘉禾县政府竟然打出了“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的”口号,还推出了“四包两停”的株连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官商勾结的现象呢,说到底还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计划经济色彩浓厚所导致的,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房屋拆迁制度。要明确区分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将政府介入和强制拆迁限制在公益拆迁的范围之内,政府应从商业拆迁活动中退出。城市房屋拆迁基本上可以分成公共利益拆迁和商业利益拆迁,只有为了公共利益的拆迁,政府才可以使用公权力。商业利益的拆迁,必须完全交给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拆还是不拆、补偿的数额,都应交由市场主体自由协商解决。
    正常的拆迁工作是发展经济、重塑城市形象的好事,但是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有的地方工作方法粗暴简单。如随意在房子上写上很大的“拆”字,不签拆迁协议就停水断电、上房揭瓦,甚至随意出动警力。面对这种现象,作为弱势群体的拆迁户怎样保护自己的权益呢?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来保证拆迁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王才亮律师建议因为拆迁的手续比较繁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对这方面的规定也比较严格,如果拆迁户的权益受到损害,可以依法审查拆迁人的各种审批材料,抓住拆迁人在审批材料上的任何漏洞谋求胜诉。
    在“公共利益"的界定上,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标准。这既给地方政府借口公共利益滥用强制以方便之门,也容易使被拆迁人形成误解,漫天要价,拒绝配合。所以要解决城市拆迁纠纷,法律法规还要进一步的完善。

  • 第5题:

    (五)请依据给定资料,以“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文章。要求有“数字对比”、“瞬间回眸”、“畅想未来”,观点明确,论述虚实结合,有说服力,思路清晰。(满分40分)


    正确答案:

    第五题:
      题目:证人保护亟需制度跟进
      最近哈尔滨的男子驾车逃逸事件一男子驾车撞人后逃逸,并威胁周围观众及提供线索的人, 2006年 4月11日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栏目出的 时空调查:谁来作证 节目中有几个故事 ,主人公有的贴广告的有的举牌子,更有的 跪地哀求,目的只有一个,寻找证人,只有找到了证人才能证明自己清白或为家人讨回公道,他们做出了这些举动,可以知道寻找证人有多么困难,,寻找证人难,找到证人他们出庭作证更难,有这样一个数字: 10%,据统计,目前我国给类诉讼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不超过10%,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证人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必然引起证人作证特别是出庭作证率下降,而证人作证率下降,必然使大量的案件流产,庭审书面化、形式化,最终不利于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损害了公共利益。
      证人之所以承担的义务与所享受的权利并不对称,源于我国法律规定和制度建设上的缺失。刑事诉讼法只是宣示式地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但并没有详尽地规定保护证人的具体措施、保护机关和经费来源等等,可操作性很差。因此,必须尽快将证人保护的问题提到制度建设的层面来。当前,鉴于证人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有必要借鉴国外一些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单独制定证人保护法等法律,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
      在证人保护中,最重要的是证人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的保护,这是证人保护的核心。而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就必须确定保护证人的国家责任,法律应当规定保护机关是负责侦查的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和检察院;确定保护证人的资金来源,应当由国家财政支付;确定国家有关机关在保护证人中的责任等等。法律还应当规定需要国家提供保护的证人的情形,包括在涉黑案件、被告人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等等。重大案件以及证人面临实在危险的案件等情形时,国家有关机关必须提供保护。
      在对证人人身安全保护方面,法律还应当制定严密的保护措施,包括事前保护措施和事后保护措施。事前保护措施包括在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为证人提供贴身保护、为证人提供隐蔽的住房等各种保护证人的措施。事后保护措施包括对于面临高度和长期风险,确实无法在原居住地生活的证人,为其提供完备的证件和手续,秘密将其迁至安全的地方居住;也包括设立“打击报复证人罪”这样的单独罪名,对发现的打击报复证人的现象严厉打击等等。去年,深圳市宝安区检察院出台的《证人保护工作规定》,将保护分为三个阶段,即庭审前保护、庭审中保护和庭审后保护。对于因作证而将受到或已经受到严重暴力威胁伤害的证人,检察机关可以实行24小时贴身保护。他们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在建立证人保护制度过程中,有一点特别要强调的是,有些对证人尤其是辩方的证人的打击报复,正是来自国家机关特别是司法机关,因此,建立事先防范国家机关打击报复的制度也显得特别重要。比如可以考虑建立“污点证人”制度,对于那些参与了犯罪,但情节轻微,并且出庭作证的“污点证人”应当给予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此外,对于已经出庭作证的辩方证人,非经法庭的允许,侦查机关不能就同一样事件对其传讯,采取强调措施要求其重新作证。
      总之,我们亟须制定一部与我们国情、财政能力等现实状况相契合的证人保护制度,对证人实行全方位的保护,使对证人的保护从纸面上落实到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