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汉代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


    参考答案:

    ①实行察举选士制度
    ②规范经学内容


  • 第2题:

    ()年12月,学部正式成立,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 A、1905
    • B、1910
    • C、1901
    • D、1915

    正确答案:A

  • 第3题:

    中国教育管理学在新世纪肩负的重大使命是()

    • A、本土化
    • B、教育化
    • C、现代化
    • D、实务化

    正确答案:A,B,C,D

  • 第4题:

    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


    正确答案: 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属官,太学博士的选任,以及太学生的选送、考试推荐任用都归太常管辖,此外皇帝也经常去往太学视察,或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差距等环节,对地方官学和私学行使行政 管理权。

  • 第5题:

    汉代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


    正确答案: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制度
    (1)察举制创立。汉代选拔人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等
    (2)察举制实施。察举科目可分为两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常科包括孝廉、秀才。特科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贤良方方正:察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明经: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童子: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旨在发掘天才儿童
    (3)察举制教育管理功能。察举制推行400余年不仅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
    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
    2.规范经学内容。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
    (1)统一经学标准。汉后经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历代统治者也都十分重视儒经注释的统一工作
    (2)刊刻石经。西汉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丝帛为主,东汉才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纸。熹平石经,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了教科书(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有了统一、标准的教科书,也难保在师徒相传中不“走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代统治者规定传授经学必须严格遵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 第6题:

    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营销。()

    • A、宏观、微观上都有意义
    • B、宏观上有意义,微观上无意义
    • C、宏观上无意义,微观上有意义
    • D、宏观、微观上都无多大意义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多选题
    教育管理从层次上看,可分为()。
    A

    教育的宏观管理

    B

    学校管理

    C

    教育微观管理

    D

    教育中观管理

    E

    教育行政管理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美国教育行政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教育行政改革的启示意义。

    正确答案: (1)美国教育行政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
    (2)联邦政府没有权力直接过问地方(各州)的教育行政管理,只有援助的职能,起服务性质的作用;
    (3)在教育行政上各州独立;
    (4)地方教育行政当局是学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立的全国性教育管理学术团体是()
    A

    中国教育管理协会

    B

    全国校长协会

    C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

    D

    中国教育领导与管理协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年12月,学部正式成立,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A

    1905

    B

    1910

    C

    1901

    D

    1915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

    正确答案: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制度。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
    2.规范经学内容。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
    (1)统一经学标准。
    (2)刊刻石经。
    (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营销。()
    A

    宏观、微观上都有意义

    B

    宏观上有意义,微观上无意义

    C

    宏观上无意义,微观上有意义

    D

    宏观、微观上都无多大意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美国教育行政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教育行政改革的启示意义。


    正确答案: (1)美国教育行政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
    (2)联邦政府没有权力直接过问地方(各州)的教育行政管理,只有援助的职能,起服务性质的作用;
    (3)在教育行政上各州独立;
    (4)地方教育行政当局是学区。

  • 第14题:

    在以下著作中,属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初创期编著的符合我国教育管理自身特点的著作是()。

    • A、《中国教育行政大纲》
    • B、《现代教育行政》
    • C、《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
    • D、《教育行政》
    • E、《学校管理法》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在中国教育史上,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始设于()。


    正确答案:宋朝

  • 第16题:

    简述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正确答案: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有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通过这一制度,不仅选拔出了不少济世之才,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官学、私学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指挥、调控作用。
    (2)规范经学内容。为统一思想,汉代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以规范经学内容,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其具体措施有:统一经学标准。规定严守“师法”、“家法”。

  • 第17题: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


    正确答案: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制度。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
    2.规范经学内容。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
    (1)统一经学标准。
    (2)刊刻石经。
    (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 第18题:

    下列哪些技术可在宏观控制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 A、法制手段
    • B、教育手段
    • C、经济手段
    • D、工程技术措施
    • E、管理手段

    正确答案:A,B,C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正确答案: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有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通过这一制度,不仅选拔出了不少济世之才,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官学、私学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指挥、调控作用。
    (2)规范经学内容。为统一思想,汉代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以规范经学内容,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其具体措施有:统一经学标准。规定严守“师法”、“家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中国教育管理学在新世纪肩负的重大使命是()
    A

    本土化

    B

    教育化

    C

    现代化

    D

    实务化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汉代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

    正确答案: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制度
    (1)察举制创立。汉代选拔人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等
    (2)察举制实施。察举科目可分为两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常科包括孝廉、秀才。特科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贤良方方正:察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明经: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童子: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旨在发掘天才儿童
    (3)察举制教育管理功能。察举制推行400余年不仅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
    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
    2.规范经学内容。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
    (1)统一经学标准。汉后经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历代统治者也都十分重视儒经注释的统一工作
    (2)刊刻石经。西汉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丝帛为主,东汉才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纸。熹平石经,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了教科书(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有了统一、标准的教科书,也难保在师徒相传中不“走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代统治者规定传授经学必须严格遵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

    正确答案: ①实行察举选士制度②规范经学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超文本标记语言中国教育信息网的作用是()。
    A

    创建一个指向中国教育信息网的超级链接

    B

    创建一个指向中国教育信息网的电子邮件

    C

    插入一幅中国教育信息网的图片

    D

    插入一段中国教育信息网的文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汉代太学的管理措施。

    正确答案: (一)管理体制和管理目标;建立: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设立,开始“为博士官置弟子五二人”。目标:兴办太学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且也是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体制:太常是太学的行政长官,对太学行使管理,过问博士的选任罢免及太学生的选择、考试的推荐任用。
    (二)太学的师资管理。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与经学专业的设置相对应。
    1、博士的选任;
    2、博士的待遇;
    3、博士的职责与升迁。
    (三)太学学生的管理。
    1、太学生来源。有三种:选送生、规定秩级的官僚子弟,明经下第生。
    2、太学生学籍管理。一种是正式生,一种是非正式生。
    3、太学生的出路。
    (四)太学的教学管理。
    (1)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管理。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被列为规定教学内容是单一的儒学经典,即《五经》。
    (2)教学与考试。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鉴定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为重视。两汉太学最常用的考试形式是“设科射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