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1、产业结构失衡状况逐步得到扭转。
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缓慢增长;
3、目前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调整。


更多“改革开放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党的十八大多次提到产业结构一词,试述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含义、变化趋势、如何调整?


    正确答案: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
      产业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标志是:能合理利用资源; 各产业部门协调;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能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等。根据以上概念进行思考全国各个地区(东中西三部分)各个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产业结构,也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变化趋势: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去发展。例如,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再回过来进行发展轻纺工业的“补课”,而现在则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农业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渔业日益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其比重稳步上升。
      “产业结构调整”渐成热门词语。由于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向上关联到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向下关联到微观就业与可支配收入增长,在外需不振影响出口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变,进而推动就业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一定程度上以内需替代外需,确实可以作为抗衰退、抗周期的政策选项。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这个老生常谈的经济术语来讲,含义是否足够实在、丰富,是否真的能够灵验,很值得认真分析。
      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既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也是实现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调整,释放最大内需潜力的重要途径。调整区域布局,形成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
      如何调整?
      供给结构的优化:
      供给结构是指在一定价格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可以供应的比例,以及这种供给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供给结构包括资本(资金)结构。作为供应因素的投资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技术供给结构以及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资源供应结构等。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进行投资结构的调整,教育结构的调整,科技结构的调整等。
      需求结构的优化:
      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政府、企业,家庭或个人所能承担的对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比例,以及以这种需求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结构,企业需求结构,家庭需求结构或个人需求结构,以及以上各种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间(产品)需求结构,最终产品需求结构,以及中间产品需求与最终产品需求的比例;还包括作为需求因素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以及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等。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
      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结构(即进口和出口的比例),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
      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外国投资或外来投资)。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促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
      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投资结构就是指对外投资与外国投资的比例结构,以及对外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外国投资在本国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及其各种派生的结构指标。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国际投资结构进行优化。

  • 第2题:

    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如何?


    正确答案: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今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将是“软化”(1分)。所谓产业结构软化,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2分);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2分)。

  • 第3题:

    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趋势和财政支出一样,都经历了下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改革开放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 1、产业结构失衡状况逐步得到扭转。
    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缓慢增长;
    3、目前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调整。

  • 第6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 A、递增、递增
    • B、递增、递减
    • C、递减、递增
    • D、递减、递减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问答题
    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正确答案: 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但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对这个分配政策的贯彻不是十分有力。
    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制度外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情况是若明若暗。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
    因此,从1993年开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市场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当时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格局将持续向现代化的方向推进。具体构成是: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大一统”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成为我国唯一的银行,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
    ②1979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进入了逐步恢复、发展和完善的阶段,陆续恢复了几个主要的商业银行。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办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办理的全部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形成现代“双层”银行体系框架。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目前,处于我国金融体系主体地位的是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它们的前身分别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改善垄断经营局面,提高效率,2003年末,又开始对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获得外汇储备注资,交通银行也得到国家政策支持。之后,几家银行按照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在境内外进行IPO的路径进行改革。经过改革,四家银行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不断缩小。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
    自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在筹建之初以国有资本为主,而且大多没有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近些年则先后实行了股份制改造。1998年我国开始出现了以城市名命名的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建,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124家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其他未上市商业银行也都在积极创造上市条件,以期加速向现代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
    1994年以前,国家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由当时的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承担。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遵循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原则,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2007年初,按“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对政策性银行进行改革,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国家开发银行将最先被打造成商业银行。
    1999年3-10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四家由国家投资的特定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截止2001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1.4万亿不良资产,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到2006年3月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目前,随着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接收的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接近尾声,它们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对业务范围和经营方法进行调整。比如,开始向商业化转型,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快多元化步伐,同时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企业债券和股票初露头角,并开始柜台交易。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开始飞速发展,各类证券公司、基金组织随之发展起来。截至2008年4月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资产约1.8万亿元,净资本约3100亿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国泰证券等。但我国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不能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职能,而且规模小、竞争力低。近年来,部分证券公司向投资银行的过度已在酝酿中。我国的投资基金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较为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产生于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后,首先推出的是封闭式基金,2000年开始推出开放式基金,近几年,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也有发展。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各类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机构迅速发展起来。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1988年以前,保险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后来,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增加。1988年3月和1991年4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建立。1998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撤销,业务由其三家子公司管理。近年又成立了政策性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等。许多外国保险公司也纷纷来华设立分公司及代表处。
    ⑤此外,我国金融体系范围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种类不断增加,例如,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革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06年末新增的三类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等,近几年也有非常迅速的发展。
    为对迅速发展和日益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进行有效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开始发展并不断完善。1992年10月,中国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中分离出来。
    (2)综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显著,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日益要求开通越来越多样化的渠道为之服务。不同金融中介根据其自身特点提供给社会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了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要求,高效率地发挥其带动整个经济的能动作用。
    ②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是我国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不断向市场化、商业化过渡。无论是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分离、政策性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及股份制改造、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还是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都体现了政策性与商业性分离、不断提高效率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目标,不但增强了专业性、提高了自身竞争力,而且有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金融机构的现代化和逐步向国际接轨的趋势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做出的不断努力。国外的金融机构体系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无论在制度还是管理方面都已经成熟,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只有在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尽快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资金平台。
    ④在未来,我国的金融体系将继续向着多样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并且根据实际经济状况不断自我调整、完善。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也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突破分业经营界限,逐步向综合经营的方向推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A

    下降趋势

    B

    保持同步

    C

    上升趋势

    D

    时降时升


    正确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曾一度出现下降的趋势,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支出一度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 第10题:

    多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的特点有(  )。
    A

    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下降趋势

    B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

    农业就业占全国劳动力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D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不变

    E

    农产品国际贸易呈现缩小趋势


    正确答案: C,D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 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 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 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格局将持续向现代化的方向推进。具体构成是: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大一统”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成为我国唯一的银行,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
    ②1979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进入了逐步恢复、发展和完善的阶段,陆续恢复了几个主要的商业银行。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办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办理的全部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形成现代“双层”银行体系框架。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目前,处于我国金融体系主体地位的是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它们的前身分别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改善垄断经营局面,提高效率,2003年末,又开始对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获得外汇储备注资,交通银行也得到国家政策支持。之后,几家银行按照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在境内外进行IPO的路径进行改革。经过改革,四家银行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不断缩小。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
    自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在筹建之初以国有资本为主,而且大多没有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近些年则先后实行了股份制改造。1998年我国开始出现了以城市名命名的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建,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124家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其他未上市商业银行也都在积极创造上市条件,以期加速向现代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
    1994年以前,国家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由当时的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承担。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遵循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原则,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2007年初,按“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对政策性银行进行改革,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国家开发银行将最先被打造成商业银行。
    1999年3-10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四家由国家投资的特定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截止2001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1.4万亿不良资产,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到2006年3月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目前,随着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接收的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接近尾声,它们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对业务范围和经营方法进行调整。比如,开始向商业化转型,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快多元化步伐,同时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企业债券和股票初露头角,并开始柜台交易。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开始飞速发展,各类证券公司、基金组织随之发展起来。截至2008年4月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资产约1.8万亿元,净资本约3100亿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国泰证券等。但我国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不能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职能,而且规模小、竞争力低。近年来,部分证券公司向投资银行的过度已在酝酿中。我国的投资基金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较为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产生于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后,首先推出的是封闭式基金,2000年开始推出开放式基金,近几年,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也有发展。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各类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机构迅速发展起来。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1988年以前,保险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后来,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增加。1988年3月和1991年4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建立。1998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撤销,业务由其三家子公司管理。近年又成立了政策性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等。许多外国保险公司也纷纷来华设立分公司及代表处。
    ⑤此外,我国金融体系范围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种类不断增加,例如,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革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06年末新增的三类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等,近几年也有非常迅速的发展。
    为对迅速发展和日益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进行有效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开始发展并不断完善。1992年10月,中国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中分离出来。
    (2)综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显著,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日益要求开通越来越多样化的渠道为之服务。不同金融中介根据其自身特点提供给社会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了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要求,高效率地发挥其带动整个经济的能动作用。
    ②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是我国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不断向市场化、商业化过渡。无论是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分离、政策性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及股份制改造、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还是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都体现了政策性与商业性分离、不断提高效率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目标,不但增强了专业性、提高了自身竞争力,而且有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金融机构的现代化和逐步向国际接轨的趋势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做出的不断努力。国外的金融机构体系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无论在制度还是管理方面都已经成熟,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只有在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尽快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资金平台。
    ④在未来,我国的金融体系将继续向着多样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并且根据实际经济状况不断自我调整、完善。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也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突破分业经营界限,逐步向综合经营的方向推进。

  • 第14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 A、下降趋势
    • B、保持同步
    • C、上升趋势
    • D、时降时升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罗斯托关于经济增长本质研究的角度是().

    • A、从总量的变化过程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 B、从部门的变化过程来研究经济总量增长的规律
    • C、从均衡竞争的假设条件来研究经济增长。
    • D、从“次优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正确答案: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但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对这个分配政策的贯彻不是十分有力。
    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制度外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情况是若明若暗。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
    因此,从1993年开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市场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当时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

  • 第17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上升趋势。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是()。

    • A、上升
    • B、下降
    • C、保持平稳
    • D、时高时低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如何?

    正确答案: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今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将是“软化”(1分)。所谓产业结构软化,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2分);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2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的趋势是(  )。
    A

    下降

    B

    保持平稳,变化不大

    C

    上升

    D

    基本平稳,但个别年份上升较大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改革开放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 1、产业结构失衡状况逐步得到扭转。
    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缓慢增长;
    3、目前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调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罗斯托关于经济增长本质研究的角度是().
    A

    从总量的变化过程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B

    从部门的变化过程来研究经济总量增长的规律

    C

    从均衡竞争的假设条件来研究经济增长。

    D

    从“次优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是()。
    A

    上升

    B

    下降

    C

    保持平稳

    D

    时高时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世界大趋势不同。

  • 第24题:

    判断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趋势和财政支出一样,都经历了下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