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降低穿刺部位的感染,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穿刺部位使用抗生素药膏B.穿刺部位使用丙酮C.穿刺部位使用乙醚D.穿刺部位使用皮肤消毒剂,待干后操作E.穿刺部位使用皮肤消毒剂,棉棒擦拭消毒液后操作

题目
为了有效降低穿刺部位的感染,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穿刺部位使用抗生素药膏

B.穿刺部位使用丙酮

C.穿刺部位使用乙醚

D.穿刺部位使用皮肤消毒剂,待干后操作

E.穿刺部位使用皮肤消毒剂,棉棒擦拭消毒液后操作


相似考题
更多“为了有效降低穿刺部位的感染,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腰椎穿刺术后的病人,必须去枕平卧4~6小时,目的是为了防止

    A、穿刺部位感染

    B、低颅压性头痛

    C、穿刺部位出血

    D、脑脊液外漏

    E、颅内感染


    参考答案:B

  • 第2题:

    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禁忌做腰椎穿刺是为了防止

    A、脑脊液外漏

    B、穿刺部位出血

    C、并发颅内感染

    D、穿刺部位感染

    E、脑组织移位


    参考答案:E

  • 第3题:

    6、患者动脉采血后,穿刺部位出现出血、皮下淤血或血肿,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根据情况增加按压时间,直至无出血

    B.皮下淤血或血肿患者立即热敷穿刺部位,以减轻疼痛

    C.皮下淤血或血肿患者24h后热敷穿刺部位

    D.皮下淤血或血肿患者应先冷敷穿刺部位

    E.避免再次在此处进行操作


    ABCD

  • 第4题:

    颅内压明显增高的病人,禁忌做腰椎穿刺是为了防止

    A、脑脊液外漏

    B、穿刺部位出血

    C、并发颅内感染

    D、穿刺部位感染

    E、脑组织移位


    参考答案:E

  • 第5题:

    患者男,45岁。1个月前行脾切除术后经锁骨下静脉导管输液,因肝功能异常转入感染科,3天后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穿刺部位有弥散性红斑和炎性分泌物,并有疼痛感。

    此感染应属于
    A.穿刺部位感染
    B.穿刺部位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C.穿刺部位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
    D.穿刺部位无菌化脓不属于感染
    E.穿刺部位无菌化脓属于病毒感染

    答案:B
    解析:
    1.符合下述三条之一者可诊断血管相关性感染:①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②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③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该患者符合①②③。故选C。解题关键:血管相关感染:穿刺点在静脉,沿导管走行,血管介入部位感染。
    2.医院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该患者入院48小时以上,在穿刺部位发生感染。故选B。解题关键:医院感染发生于入院后48小时。
    3.在静脉置管及护理过程中需注意:①慎重考虑穿刺的必要性,选用不易形成血栓的材料所制的导管;②采用洗手及完善的防护屏障(口罩,消毒衣,手套,无菌单等)消毒;③技术上要减少穿刺损伤,穿刺困难的人可能增加局部感染的发生率;④注意插管部位的消毒,插管部位选择干燥薄纱或其他透气敷料;⑤导管护理,减少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故选E。解题关键:穿刺前慎重考虑,洗手消毒要完善,技术到位少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