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根据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形成宪法规范的最基本方式是A.制定 B.认可 c.判决 D.惯例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宪法规范,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2013年)

    A.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B.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
    C.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D.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是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母法、基础法,其他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制定的依据,因而宪法规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故A项表述正确。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且法院不能直接适用宪法审理案件,故不存在宪法判例。故B项“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判例”的表述错误。
    宪法规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一种。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表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由于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有两大特点:一是调整的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二是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通常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因此,可以将宪法规范定义为:宪法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
    我国《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两款规定将权利型规范与义务型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此为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故D项正确。

  • 第2题:

    关于宪法规范,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

    A.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B.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
    C.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D.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是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母法、基础法,其他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制定的依据,因而宪法规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故A项表述正确。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且法院不能直接适用宪法审理案件,故不存在宪法判例。故B项“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判例”的表述错误。
    宪法规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一种。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表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由于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有两大特点:一是调整的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二是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通常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因此,可以将宪法规范定义为:宪法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
    我国《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两款规定将权利型规范与义务型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此为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故D项正确。

  • 第3题:

    (2008年真题)根据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形成宪法规范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制定
    B.认可
    C.判决
    D.惯例


    答案:A
    解析:
    解析:宪法是成文法,不是判例法。因此,形成宪法规范最基本的方式是制定。

  • 第4题:

    根据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形成宪法规范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制定
    B.认可
    C.判决
    D.惯例

    答案:A
    解析:
    宪法规范的形成一般要通过法定主体依照法定的立宪程序或者其他程序来完成。从实践上看,宪法规范的形成有制定、认可、判决等。制定是形成宪法规范的最基本方式,宪法的主体规范都是以这一方式产生的。

  • 第5题:

    关于宪法规范,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B、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
    C、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D、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是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

    答案:B
    解析:
    【考点】宪法的渊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宪法的渊源与宪法的效力问题。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处于最高位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A项表述正确。我国的宪法渊源(表现形式)包括了多个方面,其中重要的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以及宪法惯例。宪法性法律包括中央国家机关的组织法、选举法等,其从形式上不是宪法典、但内容上的规定具有宪法的实质特征。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本问题,并为社会普遍承认有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在我国采用宪法修正案的方式修改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同时召开等被认为是中国的宪法惯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宪法并不是以“司法化”的方式实施,所以在中国并不存在宪法判例。所以,B项表述是错误的。宪法规范是由民主制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从我国宪法的规定看,权利性与义务性规范具体有下列三种形式:一是权利性规范。宪法赋予特定主体权利,使之具有权利主体资格。如《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二是义务性规范,集中表现在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如《宪法》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三是宪法中的权利性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类规范中,权利与义务互为一体,表现其特殊的调整方式。所以,D项是正确的。【陷阱】本题的陷阱在于区别“宪法渊源”(或称“宪法的表现形式”)与“中国的宪法渊源”。一般认为宪法渊源包括了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但是在中国并没有类似于西方国家宪法法院或者宪法委员会的机关,普通法院也没有权力适用宪法进行裁判,即中国宪法并不是通过“司法化”的方式实施,所以宪法判例不是中国的宪法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