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请你根据图示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闭合电源开关,可观察到白磷( ),白磷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 );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题目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请你根据图示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电源开关,可观察到白磷( ),白磷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 );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4P+5O22P2O5;(2)上升一格;(3)氧气约占空气气体体积的1/5。
更多“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请你根据图示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案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对于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不是实验现象的结论的得出,而是实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演示过程中反复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下面是某教师为突破难点所采取的措施:
    [教材处理]
    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过程设计]
    环节一:分组实验,发现差异
    环节二:回顾反思,探究败因
    环节三:汇报交流,分类汇总
    [现场实录]
    当多数小组的实验结果跟教材陈述有较大出入时,教师适时让差异较大的小组与差异较小的小组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
    经过反思和探究,效果不理想的各组都把实验做成功了。学生的反思如下:
    生1:“由于我们(女孩子)力量小,操作时广口瓶的塞子没有塞紧而导致装置漏气。”(装置密封问题)
    生2:“我们小组实验用的橡胶管可能由于用久了出现了老化裂口,更换了其他组的橡胶管后才做成功。”(装置密封问题)
    生3:“我们组第一次做实验时效果较好,马上做第二次时效果不理想,是由于瓶内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低,换一个广口瓶再做时,进水刚好就达到1/5。”(空气质量问题)
    生4:“我们组第一次实验时燃烧物红磷的量太少,造成空气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燃烧物用量的问题)
    生5:“燃烧匙伸入到广口瓶里太慢。”(操作规范问题)
    生6:“火焰刚熄灭时就马上打开了止水夹,广口瓶内的气体没有冷却到室温,由于热胀冷缩造成了误差。”(操作规范问题)
    问题:
    (1)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
    (2)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
    (3)上述案例中,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两方面的做法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每方面回答一条即可)


    答案:
    解析:
    (1)案例中用到的教学资源文字性的资源,如教科书中所使用的文字等;有实物性资源,比如学校的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等;有活动性资源,如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探究活动、师生的交流等。
    (2)采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本节课,教师将演示实验转换为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通过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反思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体现的课程理念有:
    ①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③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④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 第2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装置D中的溶液为浓硫酸。实验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总质量为m1g,洗气后装置D的总质量为m2g,产生氮气的体积为V L。某同学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经过小组分析、讨论,明确其中的原因并制订两种新的方案。
    方案一:不改变原有实验装置,改为测量另一装置实验前后的质量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 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装置为________。(填写“A”“B”“C”或“D”)
    方案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在装置C与装置D间增加了一个实验装置,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装置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装置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的横线处应该填什么
    (2)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请你谈谈如何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答案:
    解析:
    (1)C;碱石灰干燥器。 (2)①教师预先要对实验精心设计,对学生进行正确恰当地引导。②在实际教学中,对一些没有危险性的实验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去做,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课本描述的不一样的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第3题: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的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检测实验室用H2还原CuO所得红色固体Cu中是否含有Cu20(红色),进行了认真的探究。现在请大家一起踏上探究之路。
    【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取该红色固体加入适量稀H2S0。,实验现象为溶液变蓝色。则结论为该红色固体中含有Cu20。
    方案2:装置如图l所示,拟通过干燥管中CuS0。变蓝来判断红色固体是否含有Cu20。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原理,对方案l和方案2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2)按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想达到实验目的,方案2的实验中还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3)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并说明教师在采用该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教学评价能力——物质检验
    【参考答案】
    (1)对于方案1,氧化亚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所以取该红色固体加入适量稀H2SO4,若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蓝色,则结论为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
    对于方案2, 由于氢气和氧化亚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硫酸铜是否变蓝判断是否含有氧化亚铜时,要注意水的干扰因素,所以制取的氢气要干燥,为了确保探究的科学、合理、安全,实验中还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热前先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②在氢气发生器与硬质玻璃管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
    ③在盛有CuSO4的干燥管后再连接一个装有浓H2SO4的洗气瓶。
    (3)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实验探究教学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化学问题通过实验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运用实验探究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设计:
    ②指导学生做好探究:
    ③指导学生做好表达与交流。

  • 第4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题。



    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查看材料

    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定该考察路线最低点为右下角居民点(100~200米),最高点为④处附近(500~600米),计算可知高差为300~500米。故A项正确。

  • 第5题:

    案例:
    一道光学题及小萧同学的解答如下所示:
    题目:光从玻璃射入空气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请根据所给图示标出玻璃与空气的分界面、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解:设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AB是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CD为法线。



    问题:
    (1)指出小萧同学作业中的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可能原因。(5分)
    (2)针对小萧同学的解答,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正确思路与方法。(15分)


    答案:
    解析:
    (1)小萧同学的错误在于:受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传播方向的影响,错误地判断为AB为分界面。CD为法线,从而入射角、折射角判断错误。
    出错的可能原因:此题是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也就是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而该同学可能是没有掌握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的传播特点,没有理解光的折射规律的实质。
    (2)教学片段的设计
    教师:小萧,你先认真读题。考虑一下,玻璃和空气,哪个是光疏介质,哪个是光密介质 学生:玻璃是光密介质,空气是光疏介质。
    教师:很好,这就是解决光的折射题型时的突破口,再思考一下,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其传播有哪些特点
    学生:哦,我知道了,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一定小于折射角。教师:看一下题中给出的图,先判断出玻璃与空气的分界面。
    学生:如果分界面是AB的话,入射角就大于折射角了,所以分界面是CD。教师:非常好,那现在你可以判断出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了吗
    学生:可以,我已经明白了。AB是法线,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老师,你看这样对吗



    教师:正确。你可以总结一下做光的折射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吗
    学生:首先要判断光是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还是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然后根据光的传播特点画出光路图。
    教师:你总结得很好。解题时注意归纳解题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第6题:

    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路径,设计了如下实验:将图1所示的植物(a表示叶片,b表示茎、c表示果实、X表示某种气体)放入光合作用最适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培养,并随时记录。a,b和c三处放射物含量的数值如图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据实验要求应该用氧元素做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实验研究
    B.X中该元素转化为氧气分子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C.t1时刻不是光合作用的结束点,S2的值表示种子的呼吸量
    D.若适当提高温度,则图2中的S1和S2的值都将变小

    答案:D
    解析:
    根据实验要求应该用碳元素做放射性同位素实验研究,氧元素会随氧气散失,A错误:X中该元素转化为三碳化合物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B错误;t1时刻不是光合作用的结束点,S2的值表示果实中所含的放射量,C错误;因为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的,适当提高温度,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减弱,则图2中的S1和S2的值都将变小,故D正确。

  • 第7题:

    某同学设计一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
    • B、配制浓度分别为……的萘乙酸溶液
    • 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
    • D、本实验为相互对照实验

    正确答案:C

  • 第8题:

    “鱼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课题的学习属于研究性学习,请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层面来分析,简要谈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正确答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组织过程);二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从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过程来看,其实施步骤一般可以表述为:组织辅导报告和班级布置与动员;学生选题并拟定计划和方案;班主任初审并合并相近项目;公布初选项目和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小组选举组长并共同设计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开始介入);举办开题报告会和进行方案评审;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形成研究报告;班级成果展示和同学评议;答辩会、年级报告会;教师评定成绩和总结。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其实施步骤可以表述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沦:表达交流。

  • 第9题:

    某校高二哲学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哲学学习状况”在全校展开调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了解到,有些同学认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是语数外,哲学学不学无所谓,哲学与自己、与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有少数人认为哲学只是空谈。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知哲则智”,不论是什么哲学,只要学习就行了。请你针对兴趣小组调查出的问题,为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设计一个行动方案。


    正确答案: 行动方案应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主题和具体方案。主题要围绕材料情境和设问要求确定,具有启发性、鼓动性和号召性。例如“走进哲学问辨人生”行动方案:出一期板报,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功能,增强学习哲学的自觉意识;写一个“倡议书”,倡议“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 第10题:

    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某校高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本校全体高中学生进行人类某些遗传病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请你为调查红绿色盲发病率小组的同学设计一个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正确答案:表格略

  • 第11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片段。[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得出结论]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和水蒸气。[问题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O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讲述]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问题:(1)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

    正确答案: (1)该老师采用传统的秧田式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组织形式。该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2)该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设计学生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中,该老师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让学生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阶段的探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如图甲、乙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__”实验.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__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____,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____.

    正确答案: 二力平衡的条件,静止,相等,相反
    解析:
    由实验装置图可知,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可以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两个拉力都作用在纸板上,且方向相反,当在硬纸板处于静止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比较其大小;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探究二力是否共线,将硬纸板转过一定角度,应保持两拉力大小相等,故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相同,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相反,放手后观察纸板是否静止,即可得出结论.

  • 第13题:

    某化学学习小组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实验试剂及仪器:?
    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氯水、KSCN溶液、铁粉、锌片、铜片、稀硫酸、胶头滴管、试管?
    (2)实验记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②中,有部分同学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就出现了血红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由于实验员失误,可能导致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2+,如何检验是否有少量Fe“的存在?
    (3)作为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1)可能的原因是氯化亚铁溶液中的Fe2+被氧化,Fe3+与KSCN反应显红色,若实验中出现红色,说明有Fe3+,所以可能是这些同学的溶液已经发生了变质。
    (2)可向此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由于高锰酸钾与Fe2+反应,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说明含有Fe3+。
    (3)实验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概念或规律,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设计;②指导学生做好探究;③指导学生做好表达交流;④对学生的探究做好总结。

  • 第14题:

    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应针对学生所处的具体阶段制订适宜的目标。以“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为例,应如何安排下列实验探究活动?(  )
    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②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变化
    ④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科学探究
    【解析】探究活动①的能力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探究活动④的能力目标:发展完成实验能力,体验问题意识。探究活动②的能力目标:具备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初步形成问题意识。探究活动③的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的能力,发展问题意识。故本题选B。

  • 第15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1~2题。



    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查看材料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地坡度最陡
    C.③地分布有茶园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答案:C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为北半球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有可能会有茶园分布,故C项正确。①地附近河流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④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④地为瀑布上游,不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故A、B、D三项错误。

  • 第16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1~2题。



    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查看材料

    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定该考察路线最低点为右下角居民点(100~200米),最高点为④处附近(500~600米),计算可知高差为300~500米。故A项正确。

  • 第17题:

    一、考题回顾
    题目:《空气的组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谜语导入
    【提出问题】“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空气。
    【提出问题】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回答】①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②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我们人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说空气中含有氧气,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是否含有氧气?含有多少?
    环节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阅读实验2-1的实验步骤,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集气瓶中为什么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②为什么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④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为什么?
    【学生回答】①预先要加入少量水是要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②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
    ③“立即伸入”是为了防止消耗集气瓶外的空气中的氧气,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
    ④气体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冷却至室温。
    【教师补充】白磷燃烧消耗了的氧气的体积就等于水就进入到集气瓶内的体积。白磷要过量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
    【学生实验】完成实验2-1,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答辩题目】
    1.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2.保证本节课实验的成功是探究氧气含量非常关键的一步,你会怎么做?


    答案:
    解析:

  • 第18题:

    分析图所示的零件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此图尺寸基准是什么?
    此图尺寸基准是:在径向以轴心线为基线;在轴向以轴的两端面及Φ38的左端面为基准。

  • 第19题:

    在“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第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梳理、体悟具体可感的、有代表性的汉字中去学习,感受汉字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热情。然后给学生1-2周的时间进行迁移拓展,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并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展示学习成果,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本案例,我们可以得知下列选项哪一个不是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A、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
    • B、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
    • C、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 D、强调学习对象的可感性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虚拟实验室可用在研究性学习的哪些方面()

    • A、数据采集
    • B、数据分析
    • C、总结
    • D、自主探究

    正确答案:A,B,C,D

  • 第21题: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是()

    • A、小组学习
    • B、发现学习
    • C、研究性学习
    • D、接受学习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

    • A、21%
    • B、78%
    • C、1%
    • D、100%

    正确答案:A

  • 第23题:

    问答题
    “鱼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课题的学习属于研究性学习,请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层面来分析,简要谈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正确答案: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组织过程);二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从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过程来看,其实施步骤一般可以表述为:组织辅导报告和班级布置与动员;学生选题并拟定计划和方案;班主任初审并合并相近项目;公布初选项目和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小组选举组长并共同设计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开始介入);举办开题报告会和进行方案评审;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形成研究报告;班级成果展示和同学评议;答辩会、年级报告会;教师评定成绩和总结。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其实施步骤可以表述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沦:表达交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