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课前批评了一位学生,在课上请这位学生回答问题,这位学生故意回答错误,你会如何处理?

题目
你在课前批评了一位学生,在课上请这位学生回答问题,这位学生故意回答错误,你会如何处理?


相似考题
更多“你在课前批评了一位学生,在课上请这位学生回答问题,这位学生故意回答错误,你会如何处理?”相关问题
  • 第1题: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 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 !”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 上不再提出问题,不再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评价这位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该教师应如何处理课堂中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答案:
    解析:
    (I)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该老师应该:①承认学生独立性,承认学生发展过程的多途性、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结果的 差异性,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②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和环境的支持度,为学生营造安 全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选择、发言;③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受教育过程进行调控;④鼓励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超越教师的认识,超越时代的认识与实践局限,科学地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并 创造具有成效的学习方法;⑤提髙学生自我意识性。

  • 第2题:

    【考题三回顾】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回答错误,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批评学生说你下次想好再起来回答。你怎么看待这名老师的行为?


    答案:
    解析:
    1.观点。
    教师当众批评回答出错的学生,不仅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还容易使学生的自尊心受挫,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2.分析。
    (1)原因方面。①缺乏科学的教育手段,遇到问题只会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②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2)消极影响。①当众斥责学生,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②简单粗暴地批评无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无法达到教育目的;③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解决。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批评的艺术。
    (1)保护学生自尊心。①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不分场合、开门见山的批评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②在批评学生时语言要委婉得体,亲切中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这样的批评就要好过简单生硬的训斥。
    (2)把批评换成引导。①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在批评的过程中适当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②给出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改正错误、重拾信心。
    (3)学会将心比心。当学生犯错,处于不知所措的时候,是最需要别人帮助的,这时教师应该多安慰和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温暖,消除戒心和敌意,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

  • 第3题:

    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有时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时,他又不会。老师课下和这位同学聊天,问他原因,该生说:“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傻,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是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和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在以后的课上,老师抓住该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并好好地表扬了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
    问题:你认为这位教师的做法如何?(7分)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分析。(7分)


    答案:
    解析:
    (1)这位教师的做法很好;
    (2)对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所采取的方法得当;
    (3)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4)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和对学生真心的热爱。

  • 第4题: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也不主动回答问题了。 结合案例,你认为教师应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

    • A、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 B、表扬学生的问题意识
    • C、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
    • D、对指出问题的学生打击报复

    正确答案:A,B,C

  • 第5题: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信息对我们自身的用处”时,学生小明的回答是:“增长知识,得到消息,交流、沟通。”学生小丽的回答是:“创造财富、增长智力、改变未来,信息的及时获取还可以改变历史。”问题: (1)小明和小丽的回答如何? (2)你更欣赏哪一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小明所回答信息的作用都是根据信息的传递性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小丽回答比较发散。
    (2)从思维的角度上来说,小丽的答案比较好,因为她不仅思考到了信息的传递性和时效性。还看到了信息的长远作用,这样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第6题:

    有位老师拖堂,引起学生不满,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会怎么做?


    正确答案: 1.讲述拖堂的危害。老师上课拖堂,不仅影响学生的心情,还会降低教学效果。
    2.对不满做出应对。向学生致以歉意,并根据目前授课进度妥当收尾,及时结束课程。
    3.进行自我反思。上课拖堂,可能是由于自己课前备课不充分,导致教学安排不妥当;也可能是由于对课堂教学节奏把握不准,导致时间不够用;还可能是由于上课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简洁,导致教学效率低,无法按时的完成授课内容。
    4.提高教学能力。更加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避免出现教学语言不简洁、教学节奏把握不准等问题。

  • 第7题:

    公开课上学生向你提问,你确实不会回答,怎么办?


    正确答案: 我会保持镇定。
    第一,承认自己不会,询问提问的学生或其他学生是否知道。向同学说明,这个问题超过课程目标,所以教师没有准备。大家一起在课下探索寻找答案。
    第二,继续完成教学进程。
    第三,反思自己备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提高。

  • 第8题:

    在课上,有名学生玩手机,你批评了他,他反驳说你也在课上接打手机,你怎么做?


    正确答案:在课上,有名学生玩手机,你批评了他,他反驳说你也在课上接打手机,对于此件事情,我会有以下做法:
    首先,我会先将同学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其次,课下我会找到该名学生进行沟通,告知他学校是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的。如果是因为家中有事情,可以及时联系老师,老师在进行转告。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上课玩手机,会影响学习效果,注意力不在课堂上,久而久之就会落下知识,跟不上进度。
    我也会反思我自己,在课上不可以接打电话,影响正常教学工作,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意识,事后我会召开主题班会,针对带电话进校园事件展开讨论。同时也会对我自己的问题进行道歉,做到榜样效应。
    总之,教师要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不可以以任何理由影响教学工作,对于处在青春期、叛逆期的学生也要有正确的处理方法,杜绝过偏过激,多沟通,多完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 第9题:

    下面一个事例教师会经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好,教师会陷入尴尬境地。“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出去”,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这位学生没有出去,“听见没有,叫你出去”,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仍不出去,老师奔下讲台,冲到学生眼前,用力往外拉,学生死命拉住桌子,眼里含有敌意,全班学生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师,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问题:分析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如果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解决?


    正确答案:上述老师之所以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还没树立起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理念,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是“独角戏”,在教学时要满足学生情感、认知和升学的需求,让学生具有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才是有效益、有效果的教学。反言之,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辛苦,也不管学生不愿学还是学不会,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学就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教学艺术,更要讲究教学方法,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实现着教育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地责备学生不注意听课,导致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 第10题:

    单选题
    一位教师在一节市级示范课中准备得很充分,没想到在实际课堂中学生表现得非常拘谨,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一节课结束,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学会这首歌。这位老师自我反思,觉得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关键,关注了如何“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请问,这属于教学反思的()。
    A

    课前反思

    B

    课后反思

    C

    课中反思

    D

    持续反思


    正确答案: C
    解析: 教师是在课后反思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题:

    问答题
    下面一个事例教师会经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好,教师会陷入尴尬境地。 “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出去”,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这位学生没有出去,“听见没有,叫你出去”,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仍不出去,老师奔下讲台,冲到学生眼前,用力往外拉,学生死命拉住桌子,眼里含有敌意,全班学生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师,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分析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如果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解决?

    正确答案: 上述老师之所以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还没树立起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理念,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是“独角戏”,在教学时要满足学生情感、认知和升学的需求,让学生具有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才是有效益、有效果的教学。反言之,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辛苦,也不管学生不愿学还是学不会,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学就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教学艺术,更要讲究教学方法,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实现着教育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地责备学生不注意听课,导致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在一堂音乐歌唱课上,在聆听完由某高音歌唱家演唱的《长江之歌》,某老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一位学生大声地回答:“它是慢速的。”教师一愣,请这位学生坐下,又请了另外几位学生回答,并归纳小结了歌曲的情绪特点。课堂教学线索似乎又被牢牢掌控在教师的手中。 简要叙述自己对案例的看法。

    正确答案: (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堂课是一节音乐歌唱课,主要是学习歌曲《长江之歌》。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聆听完此歌曲后提出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进行了很好的导入,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这是本案例中的一个发光点。在音乐歌唱课中,教师采用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一点,进行了很好的导入。对于本堂课,教师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不过在此之后,一位同学大声地说出了他自认为正确的观点,教师先是一愣,让这位同学坐下,紧接着又请另外几位同学回答。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肯定或否定第一位同学,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反而教学的主要线索还是在老师的手里,教师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理的。
    (3)在本案例中,教师如能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你听得很仔细,听出了这首歌曲的速度,你能再说说它的情绪吗?对,就是这个时候,借助评价一名学生告诉所有孩子,回答者的答案是答非所问。接下来,全体学生会更清楚这些课堂常规提问的脉络和指向,而回答者也不会因此而打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案例:
    某老师在《画太阳》一课中,以趣味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以点、线、面表现画面,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太阳.可是一位学生却画出了黑色的太阳。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将如何评价这个孩子的画?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教学评价。 【参考答案】
    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学生作业时应建立多种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辅。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以及为什么这么画,而后带领其他学生赏析该学生作品。
    ②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建议中还指出了评价学生作业时应采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方法。如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首先我需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即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作品表达方式;其次,还应指出学生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促进学生发展。

  • 第14题:

    在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在捣乱,你应该怎么办?


    答案:
    解析:
    遇到以上情况,我会做出如下准备:
    第一,以幽默地方式解决问题。大家捣乱是不是都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呢。
    第二,开展“尊重同学”的主题班会。只要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地尊重。
    第三,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实际情况。为什么会出现捣乱的情况。
    总之,作为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既不会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保持课堂教学的顺利。

  • 第15题:

    这是一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执教者是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 教师问一名学生5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公顷,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生气地说:“站着听!”接着提问另一名学生,这名学生也没能回答出来。教师不耐烦地自己讲了起来,讲完后又对站着的学生说:“抬起头来,你再来说一遍,是怎样换算的?”学生仍然不会回答。教师斥责道:“又讲了一遍,再让你说,你还不会,你在干啥了?像个傻瓜一样!” 实际上,这一问题对一般学生来说的确太难了。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做两次转换,由平方分米转化为平方米,再由平方米转化为公顷,还要涉及小数点的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而且教师也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出现困难很正常。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正确答案: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促进者、关怀者、理解者等角色,做到诚实、接受和移情性理解,即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忧乐与共”。材料中的教师采用简单生硬的方式对待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尊重,也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这说明该教师尚未形成与现代教育精神相一致的教师角色。
    (2)移情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教师的移情能力,指的是教师设身处地地像体验自己精神世界那样体验学生精神世界的能力。材料中的青年教师并不具备较强的移情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思维特点不够了解,设计的练习难度过大,不仅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也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3)对学生的关爱、尊重与公正是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内容。材料中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进而斥责、讥讽学生,这些行为都背离了教师专业伦理的要求。
    (4)反思是个体对于自身过去或当前行为、经验、实践活动的反省与调节。反思既包括“对行动的反思”,也包括“行动中的反思”。该教师的教学存在不合理之处,但是由于教师未能进行“行动中的反思”,因而未能觉察自己教学的不当之处。
    (5)要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必须滋养对话精神,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创设民主的、自然自由的、师生情感互动的氛围,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和对话,实现师生双方的“视界融合”。材料中的教师严厉苛刻,使课堂气氛过于紧张,这些都不利于师生之间对话的展开。
    (6)初任教师对于任教学科的知识的掌握通常是浅显的、零散的,对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需求与兴趣等方面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又缺乏根据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来调控教学的能力。材料中的教师作为一名初任教师,对于教学的理解过于简单,其专业知能还需进一步提高。

  • 第16题:

    如果老师上课出现了错误,他把错误作为考验学生的方式,让学生挑错,你如何看待这位老师的做法?


    正确答案: (判断表态)如果老师在课上故意出错来考验学生,我觉得是有利有弊的,应该辩证看待。
    (分层论证)这种做法好的一方面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就会对这个问题印象更深刻,以后在学习中就会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但另一方面,如果老师频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和兴趣,对于老师的错误熟视无睹,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没有发现老师的错误,反而会把错误的当做是正确的。
    (对策提升)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好的,但老师要注意实施的方式,比如故意写错一个单词以后,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看看谁能发现哪个地方不对。另外这种做法不能使用的太过频繁,并且某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点也不适合这种做法。

  • 第17题:

    在一堂音乐歌唱课上,在聆听完由某高音歌唱家演唱的《长江之歌》,某老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一位学生大声地回答:“它是慢速的。”教师一愣,请这位学生坐下,又请了另外几位学生回答,并归纳小结了歌曲的情绪特点。课堂教学线索似乎又被牢牢掌控在教师的手中。 简要叙述自己对案例的看法。


    正确答案:(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堂课是一节音乐歌唱课,主要是学习歌曲《长江之歌》。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聆听完此歌曲后提出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进行了很好的导入,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这是本案例中的一个发光点。在音乐歌唱课中,教师采用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一点,进行了很好的导入。对于本堂课,教师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不过在此之后,一位同学大声地说出了他自认为正确的观点,教师先是一愣,让这位同学坐下,紧接着又请另外几位同学回答。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肯定或否定第一位同学,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反而教学的主要线索还是在老师的手里,教师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理的。
    (3)在本案例中,教师如能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你听得很仔细,听出了这首歌曲的速度,你能再说说它的情绪吗?对,就是这个时候,借助评价一名学生告诉所有孩子,回答者的答案是答非所问。接下来,全体学生会更清楚这些课堂常规提问的脉络和指向,而回答者也不会因此而打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 第18题:

    课上总是有个学生积极的举手,可是你叫他回答问题,他又回答不上来,你怎么办?


    正确答案: 我会做如下处理:
    首先,我会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该生思考,引导他得出问题的答案。若该生在我的启发下仍没有得出问题的答案,我会让他先坐下,并对他说“你是不是还没有想好该怎么说,我们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好不好”,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对该生积极表现的精神给予鼓励。
    其次,课后,我会单独找他了解原因,谈谈为什么举手却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如果是因为知道答案但不知道怎么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帮助他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是看别人举手他也举手,或者举手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那么我会告诉他老师提问只是为了检查下学生听明白了没有,还需不需要再进一步的讲解,不代表学生没有学好。
    最后,我会和他进行约定,会的问题举右手,不会的问题举左手,这样老师就知道你有没有听懂了。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同时还能够及时检查自己的授课效果。

  • 第19题:

    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是回答的内容经常出现错误。作为教师,你会怎么办?


    正确答案: 该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作答经常出错一事不容忽视。作答经常出错,一般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影响了对问题分析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性格急躁,急于表现自己,而忽略了深入思考这一环节。结合问题根源,我会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位学生提升作答正确率。
    课上,该生在积极回答问题时,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其积极参与的行为给予肯定,并号召大家向该生学习。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会以设疑的形式引导其思考,探索出合理的答案。必要时,也会请其他同学作答该问题,并请其为大家讲解分析问题的过程。借助集体的力量强化作答易出错的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下,我会给予这位同学更多的关注,主动找其谈话,帮其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设置简单的问答环节进行检测。通过努力,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后,会深刻地体会到认真思考带来的喜悦。此刻,我会顺势向学生强调思考的魅力,建议学生听到老师的提问后不要急于回答,可以先思考一段时间,有了相对成熟的想法后再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一定会把机会留给他。
    相信,通过课上、课下师生的共同努力,该生正确作答的次数会逐渐增多,学习自信慢慢形成,性格也会随之稳健。

  • 第20题:

    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有时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时,他又不会。老师课下和这位同学聊天,问他原因,该生说:“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傻,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是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和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在以后的课上,老师抓住该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并好好地表扬了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你认为这位教师的做法如何?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这位教师的做法很好,值得推广。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做到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桥梁。热爱学生就要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落后生、差生。
    (3)材料中的那位教师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发现那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常举手,让他回答时又不会。面对这种情况,他不是训斥、讽刺,而是深入了解学生,了解情况后,又协定恰当的方式鼓励这位学生,终于使这位后进生跨入先进生行列。这正是这位老师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 第21题:

    “一位中国老师请一个外国学生到他家吃饭,说:“你下个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这个学生欣然答应。可是,这位老师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学生竟在老师发出邀请的星期六就来了,这位老师毫无准备,十分尴尬。“请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正确答案:这个例子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中人们对时间概念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英语中“last Saturday ”和“next Saturday ”与汉语中的“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有时是不对应的。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是说话时的那个星期,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那一天为参照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迁移有时候仅仅从语言表达的方式上是不易察觉的。

  • 第22题: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关系,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 (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透明玻璃罩罩住两支蜡烛,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 (2)学生就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3)实验探究。 (4)根据实验现象继续讨论,得出结论。 (5)后续思考。 问题: (1)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分别介绍你将如何调控、处理(1)(2)(3)(4)中描述的场面。(2)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将如何给学生设计后续思考活动?

    正确答案: (1)
    步骤(1):教师倾听并分析学生可能会做出的答案,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持有相同答案的学生分为一组,共分若干组,让同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讨论得出自己答案的依据。
    步骤(2):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相互讨论(时间在3分钟左右),为自己的答案寻找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教师巡回,认真听取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让各小组推选一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答案的依据。之后教师引导:各组同学说的都好像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怎样来判断究竟哪一种结果正确呢?教师组织各组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正确的结论。
    步骤(3):学生以(2)的问题作为探究实验的基础,设计出实验装置,并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则巡同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观察。实验结束让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探究的结果。各小组得出相同的结论:高蜡烛先灭!教师引导: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组织学生进入步骤(4)。
    步骤(4):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分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教师提示:关键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并引导学生查阅密度表,解读表上二氧化碳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由此统一认识。教师进一步解释:通过讨论,同学们了解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要高许多,因此其密度和常温下相比小了许多,总是浮在上部,所以高的蜡烛先灭。
    (2)
    教师在探究情境结束时,可提示:如果改变玻璃罩的火小或各蜡烛的高低程度,对上述答案是否有影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持续思维,辩证分析事物的多变性,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也不主动回答问题了。 结合案例,你认为教师应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
    A

    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B

    表扬学生的问题意识

    C

    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

    D

    对指出问题的学生打击报复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