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初中物理《怎样使用电压表》 ”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监控策略。


    答案:
    解析:
    监控策的指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监督自己的物理学习过程,具体来说,包括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问自己能否举出实例,是否明确其适用范围,是否能表达其物理意义,能否应用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学习了“液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有哪些 从热锅中冒出的白气是液化现
    象吗 冬天人们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液化吗 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也是液化现象吗

  • 第2题: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以初中物理“摩擦力”一课为例说明。


    答案:
    解析: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摩擦力,例如,自行车的前轴、中轴以及后轴,还有脚踏板等处均采用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力。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力,人们还经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油。自行车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力。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套、闸把套等;还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止。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捏紧车闸,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等。

  • 第3题:

    初中物理《压强》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展示一系列图片:
    (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让学生找出这些事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引导看出他们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顺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环节二:建立概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学生猜想: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回顾: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问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提出问题: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那么应该如何判断压强的大小呢?
    学生: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

  • 第4题: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长喙天蛾吸食花蜜、煮食物画面,让学生思考天蛾是如何发现花蜜的?课前在自己身上喷香水,在教室内走一圈,问同学们能闻到味道吗?我们是如何闻到各种味道的?学生初步体会分子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新课《分子热运动》。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是如何闻到物体的味道的呢?分子间有没有作用力?
    【实验演示1】
    在讲台上打开一个花露水瓶盖,询问前排同学有没有闻到味道?
    【演示实验2】
    在装着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不能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面。)
    学生观察实验,会发现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均匀,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彼此进入对方,明确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师讲解扩散的概念。
    教师追问:扩散只能发生在气体间吗?能否举一些扩散现象的实例吗?(如墨水滴入到水中;腌菜会使菜变咸等)
    【演示实验3】
    在一个量筒内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密度大于水,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间明显的界面。
    展示10天前、20天前、30天前的溶液。对比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实验,通过对比几个实验,可以发现,时间越长,清水和硫酸铜溶液间的界面就越模糊。教师讲解其中的原因:这是由于水和硫酸铜溶液间发生的扩散现象,说明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视频动画】
    煤炭堆放在地面一段时间后,把地里面一小层都弄黑了;长期堆放石灰的墙角,有一层墙壁染上了白色;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等。
    引导学生讨论,对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运动进行总结。
    教师归纳: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演示实验4】
    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凉水。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
    学生观察实验,热水中颜色变化较快,说明热水分子运动更剧烈。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师生共同总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一会儿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
    环节四: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分享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认识。
    2.扩散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有时对人类有益,有时对人类有害。课后通过搜集资料的形式,各找到3个生活实例,下节课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分子运动又叫分子热运动?
    【参考答案】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怎样突出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在讲授分子热运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用了大量的直观的物理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包括花露水和二氧化氮气体分子的直观扩散,硫酸铜溶液与水的缓慢液体扩散,视频展示的煤炭堆、金片和铅片的互相渗入等现象的固体扩散,由现象分析内在的本质,让学生明白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样用大量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融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对气体、固体、液体分子的扩散现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突出教学的重点。

  • 第5题:

    初中物理《电荷在导体棒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答案:
    解析:
    暂无答案

  • 第6题:

    初中物理《浮力》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用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些列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诸如大黄鸭、轮船、潜水艇等,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教师资格考试考前黑钻押题,瑞牛题库软件考前更新,下载链接 www.niutk.com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做出假设。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知识储备,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按照学生的合理假设,引导学生思考要探究浮力大小与这些因素是否有关,相应的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按照什么步骤进行才能严谨的探究所假设的因素是否正确。指导并完善学生的回答,得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1.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1个、细线。
    2.实验步骤:
    【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一部分浸入量筒的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4)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记录在表格1中。
    【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
    (4)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填入表格2中。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再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观点,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
    根据表1中的实验数据,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根据表2中的实验数据,可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题】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2N和1.8N,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______N;从图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在全班分享感悟与体会,为此次实验做一次小结。
    2.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请同学课下为检验这个猜想设计一个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表格等,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课的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出重点的?
    【参考答案】
    这节课的重点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这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学生需要理解透彻。
    我在课堂设计中是在学生明白浮力产生的原因后,出示一些列生活中的浮力,接下来按照探究实验的几个素进行实验:
    先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做出假设;然后按照学生的合理假设,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需要用到哪些器材,要按照什么步骤进行。指导完善学生的回答,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接下来组织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从旁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并要求学生将实验数据正确读取、记录;待数据搜集好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分析归纳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出结论,强化学生对此的认知,凸显本节课的重点;在得出结论之后,我也会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此次实验做一次小结。
    在整个探究决定浮力的大小因素中,我都会注意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实验的主动权和课堂的主人都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真知,学有所得。
    2.请简述热气球的原理。
    【参考答案】
    热气球里充的是被燃烧器加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的热空气,加热时,浮力大于气球的重力,热气球可升上天空;停止加热时,气球体积缩小,浮力减小,浮力小于重力,热气球下降。

  • 第7题: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
    解析: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我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教师抓住学生提到的“光”这个条件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光源的概念学习:
    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发光的物体,如太阳、月亮、灯等,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加以区分,从而得到光源的概念。
    2.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继续追问:这些光是怎么被我们看见的呢?也就是光是如何传播的呢?
    教师出示一些汽车前灯或者清晨森林里的阳光,引导学生发现光线都是直的。
    此时,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光在什么条件下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吗?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个实验看一看。


    1.如何在课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激光准直”
    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2.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
    八年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由于学科的特点,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的心理,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兴趣和好奇是学习物理的开始,所以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起他们对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首先就是无论那一节课都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他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当然在课中要充分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学习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者让他们动手进行操作。总而言之就是要动用一切资源创造他们的兴趣点。

  • 第8题:

    电动系电流表和电压表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它们可以测量直流和交流?


    正确答案: 将电动系测量机构的定圈和动圈直接串联起来就构成了电动系电流表。将电动系测量机构的定圈和动圈直接串联后,再和附加电阻串联起来,就构成了电动系电压表。
    从电动系测量机构通入直流电的工作原理来看,定圈通入电流I1产生的磁场,作用于动圈中的电流I2,使动圈受到电磁力F的作用而发生偏转,偏转角α与两线圈电流的乘积成正比,即α=KI1I2
    如果把定圈和动圈串联,而通过一个电流I,则α就与电流I的平方成正比,因而就可测量该电流的数值。
    若把两线圈中电流I1和I2的方向同时改变,则电磁力F的方向仍保持不变,因而转动力矩的方向也不会改变。所以电动系测量机构也同样适用于交流量的测量。

  • 第9题:

    测试氧传感器使用()。

    • A、电流表
    • B、模拟电压表
    • C、数字电压表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怎样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正确答案: 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应与被测电路并联,并根据被测电压正确选择量程、准确度等级。
    测量电流时,电流表应与被测电路串联,并根据被测电流正确选择量程、准确度等级。

  • 第11题:

    问答题
    怎样用直流数字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阻?

    正确答案: 用一个标准电阻串到电路里,测标准电阻电压就可知道电路电流。用一个标准内阻的恒压源接到被测电阻上,测被测电阻的电压就可算出电阻阻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谈谈联系学生生活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A

    B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3题:

    结合实例说明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在“声音特性”一课中,教师可以演示很多简单的小实验,例如: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等。学生不再是记忆书中的知识点,而是在观察演示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伴的交流等多种形式得出结论,形成规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 第14题: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举例:桌子上摆放的花瓶;篷上悬挂的吊灯;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虽然他们都收到了力的作用,但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平衡状态。
    从受力角度来说,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最简单的受力就是——二力平衡。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二力平衡的概念
    分析桌子上的花瓶,吊灯都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
    (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连接好实验装置,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挂砝码,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小车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1)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不相等;
    (2)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
    (3)保持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在释放;
    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中。
    实验一结论:小车受到大小不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是平衡状态。
    实验二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仍然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三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再是平衡状态。
    请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时间为三分钟,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生: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环节三:巩固提高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为1.5牛?它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内容。
    作业: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板书设计】

    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轻质量的纸板代替小车做受力物体,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知识性问题】
    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摩擦阻力,虽然这个摩擦阻力与拉力相比可以忽略,但用纸板来代替小车会更大的减小误差,这样实验的结果会更加准确。
    2.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相同点: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1.对象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对象不同,它们是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对方,即两个物体上,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2.性质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而平衡力则没有这个性质。3.时间要求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的,而平衡力则没有这个性质。4.独立性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而平衡力的两个力是彼此独立的。注意:相互作用力(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因此绝对不是一对平衡力。(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属于同一性质的力。如果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一定是摩擦力。

  • 第15题: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问题情景】
    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探究实验,并提出问题:我们得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什么结论呢?得出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个关系是不是普遍规律呢?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新课《欧姆定律》。
    环节2:新课讲授
    【建立规律】
    利用多媒体出示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并向学生介绍欧姆的生平和贡献。他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的关系,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教师给出欧姆定律的具体内容以及字母表达式: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得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无关,加深了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环节3:巩固提高
    知二求一:在多媒体中出示题目: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题,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利用欧姆定律做题的解题步骤,如先画出电路图,明确已知量与所求量,最后根据欧姆定律求解等。



    环节4:小结作业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并对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总结。
    2.思考欧姆定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描述一下控制变量法?
    【参考答案】
    是指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个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综合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请你描述一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 第16题: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规律》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1:情境导入
    【问题导入】
    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
    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2:进入新课,建立概念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
    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
    作出猜想:物比像大;物与像等大;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实验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垂直
    环节3:巩固提升
    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
    (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4: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观察自己家里的平面镜是否符合实验结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课的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难点的?
    【参考答案】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器材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他们根据平时照镜子的经验,选取相应的器材,同时我针对平面镜的特点,无法验证物与像的大小以及距离,从而提出使用玻璃板。在方案的设计方面,我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实验的目的,从而得到我们要记录的数据,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实验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2.实验器材的选取中,为什么要选择薄的玻璃板?
    【参考答案】
    选择玻璃板是为了能观察物与像之间的关系,如果选择厚的玻璃板,则可能会出现两个像的情况,会影响观察,所以选择薄的玻璃板。

  • 第17题:

    初中物理《温度计的使用》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两杯温度相差不大的温水,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杯水的温度高低。学生回答,可以用手摸来判断。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这样判断主观性较强,是否有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教师展示液体温度计,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结构,思考各结构的特点及功能。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液体温度计的结构有液泡、玻璃管、刻度线,玻璃管中盛有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在测量时利用到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2.教师展示温度计的使用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
    (2)通过对测量过程的观察,你能总结出什么注意事项。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回答问题
    (1)温度计在使用的过程中,首先要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接下来选取适当量程、适当种类的温度计,最后进行测量;
    (2)在测量的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泡始终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但是没有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来读数,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下端平齐。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展示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哪些操作是错误的(错误1:液泡接触杯底;错误2:读数时视线是从上往下看的)。
    教师展示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几种常见的温度计,并简要介绍体温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点。
    3.教师分发温度计和实验器材,做到每一个小组有一支温度计和一杯待测液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试着测量烧杯中冰块、冷水、温水的温度。学生将测量出来的温度进行登记,将其记录在表格中,对比每次测量的数值,思考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教师总结学生的测量过程,并指出做的不规范的地方,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在读数的过程中,如果视线没有与液面平齐,分别会读大还是读小。
    俯视会读大,仰视会读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作业:回家后使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下节课上课时进行分享(测量过程中注意安全)。
    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
    一、温度计的结构
    二、温度计的使用
    估—选—测—读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列举出常见的温度计的类型,每种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参考答案】
    常见的温度计有
    (1)玻璃管温度计,如: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等,是利用热装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电阻温度计,利用电阻阻值随温度变化的性质制成的;
    (3)指针式温度计,利用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
    (4)压力温度计,利用封闭容器内的液体,气体或饱和蒸气受热后产生体积膨胀或压力变化作为测信号。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 第18题:

    初中物理《滑动摩擦力》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男生拖动一袋大米非常吃力;超市里用推车可以推动很多商品。



    2.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为什么最后足球会静止?为什么移动大米那么费力?用推车推动重物比较容易?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其中道理,导入新课《摩擦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活动体验
    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学生分享交流实验的体验。教师指明手掌和牙刷运动时受到的阻碍就是滑动摩擦力。
    2.学生讨论
    (1)讨论思考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学生分为两人小组,5min时间讨论这个问题,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师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3.归纳总结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手掌与桌面、牙刷刷毛与桌面间有相互接触),当它们相对滑动时(相对桌面向前或向后移动),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4.深化概念
    (1)回顾之前学习的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引领学生思考回答:
    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补充说明肉眼看起来光滑的两个面,在显微镜下观测也是凸凹不平的,当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摩擦力。
    (四)巩固提高
    1.概念应用
    解释为什么运动的足球在草地上会越来越慢,最后停止?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用图示表示。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生活中的事例吗?
    2.例题讲解
    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一切摩擦,那么下列哪一现象不会发生( )
    A.吃饭时,饭将从我们的嘴里滑掉 B.人将寸步难行
    C.不能用螺钉螺母固定工件 D.物体将远离地球而去
    (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摩擦力有怎样的认识。
    2.回家试验,能不能只用筷子接触,成功提起杯子里面装的米?第二天交流实验的体会,和成功的秘诀。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初中高中都有摩擦力,你能说明初中高中学习摩擦力的不同之处吗?
    【参考答案】
    本《摩擦力》在初中和高中都有学习,但是学习和难度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初中教材中学习的摩擦力更侧重于对摩擦力形成一种初步感知。本节由“摩擦力”和“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两部分组成,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即可。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但涉及的问题难度不高。
    高中的摩擦力会进一步学习摩擦力的定义,在初中所学的基础上既需要区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也需要计算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会计算其大小会判断其方向。难度加大,层次更加深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2.本节课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理解。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即阻碍相对运动的方向。

  • 第19题:

    多量限的电动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限是怎样改变的?
    电动系电流表量限的改变是通过改变线圈的连接方式和动圈的分流电阻来实现的;电动系电压表量限的改变是通过改变附加电阻来实现的。

  • 第20题:

    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


    正确答案:电压表用来测量任意两点的电压大小,使用时将电压表和测量电路并联接入。 电流表用来测量电路中通过的电流大小,使用时将电流表串联接入测量电路中。在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时,要注意表的量程选择。

  • 第21题:

    用电压表法测量电压时,应怎样选择电压表?


    正确答案: 通常要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和被测电路的状态来考虑。以电压表的使用频率范围,测量电压范围和输入阻抗高低作为选择电压表的依据。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监控策略。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

    正确答案: 电压表用来测量任意两点的电压大小,使用时将电压表和测量电路并联接入。电流表用来测量电路中通过的电流大小,使用时将电流表串联接入测量电路中。在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时,要注意表的量程选择。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