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题目

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考题
更多“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 ”相关问题
  • 第1题:

    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2题:

    学生集体有哪些教育作用?联系工作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


    答案:
    解析:
    1.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易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2.如何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
    要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首先要了解学生集体形成的三个阶段:①初始阶段:组织和团结集体;②第二阶段:初步建立核心和舆论;③趋于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集体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班集体在学生参加教育活动中成长,活动本身又使学生为集体出力显示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是衡量集体觉悟水平的重要标准。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 第3题:

    简述创造性人格有哪些特征,并结合教育实际,谈谈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智力属于中上等,但并不一定超常;\r\n (2)观察力,对周围的事物感受很敏锐,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现象;\r\n (3)流畅性,思路畅通,新思路、新观念不断涌现;\r\n (4)变通性,能一叶知秋,举一反三;\r\n (5)独创性,常常发表超出常人的见解,用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r\n (6)精致性,凡提出设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思熟虑,加以改善;\r\n (7)怀疑,对世事抱怀疑态度,超脱世俗;\r\n (8)持久性,不怕困难,坚持始终;\r\n (9)智力的游戏性,表现出天真的赤子之心;\r\n (10)幽默感;\r\n (11)独立性;\r\n (12)自信心。

  • 第4题: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I)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 第5题:

    联系实际,谈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案:
    解析: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②要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要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给学生机会进行猜测,并尽量让他们获得猜测的成功体验。可以应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组织参观、访问,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使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更为鲜明、完整。
    ⑤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或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开阔学生的思路。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与集体讨论(头脑风暴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