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张莉莉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发型、步姿、服饰与她妈妈很像的人,于是她很远就叫起“妈妈”来,这证明了巴甫洛夫的刺激泛化原则。

题目

学生张莉莉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发型、步姿、服饰与她妈妈很像的人,于是她很远就叫起“妈妈”来,这证明了巴甫洛夫的刺激泛化原则。


相似考题
更多“学生张莉莉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发型、步姿、服饰与她妈妈很像的人,于是她很远就叫起“妈妈”来 ”相关问题
  • 第1题:

    情境一 :
    一天晩上 ,莉莉和妈妈散步时 ,有下列对话 :
    妈妈 :月亮在动还是不动 ?
    莉莉 :我们动它就动。
    妈妈 :是什么使它动起来的呢 ?
    莉莉 :是我们。
    妈妈 :我们怎么使它动起来的呢 ?
    莉莉 :我们走路的时候它自己就走了。

    情境二 :
    在幼儿园教学区活动中 ,老师给莉莉出示两排一样多的纽扣 ,莉莉认为一一对应排列的两排一样多。当老师把下面一排聚拢时 ,她就认为两排不一样多了 ……
    (1)
    莉莉的行为表明她处于思维发展的什么阶段 (2分)?举例说明这个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及表现。 (12分)

    (2)
    幼儿这种思维特征对幼儿园教师的保教活动有什么启示? (6分)


    答案:
    解析:
    (1)莉莉的行为表明她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成果 ,表现为 :思维具有不守恒性、具体形象性、刻板性和泛灵性 ;以自我为中心 ,只能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守恒性表现为两排相同数量的扣子 ,更改了排列方法 ,孩子会认为数量也发生了更改 ;具体形象性表现为孩子知道 2个苹果加 3个苹果是 5个苹果 ,但不知道 2+3 =5,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给予支持 ;刻板性表现为孩子知道 2+3 =5,但不知道 3+2等于几 ;泛灵性表现在孩子认为娃娃、椅子都和她一样是有生命有思维的 ;自我为中心只能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表现在孩子认为月亮是跟着他在运动的。

    (2)
    这种思维特征对幼儿园教师的保教活动的启示为 :

    ①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 ,使幼儿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②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直观性原则 ,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时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直观化 ,重视教具的形象、生动性。

  • 第2题:

    10、10.张红的妈妈看到张红的数学考了75分,很不高兴,狠狠地批评了她。从教育的角度看,张红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


    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 第3题:

    她很像她妈妈那么漂亮。


    错误

  • 第4题:

    小班幼儿莉莉的妈妈是个善于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母亲。一天,莉莉跟着妈妈逛商店时看到一个玩具要妈妈买,妈妈认为这与家里已有的一个玩具很类似,便不想给她买,可莉莉又哭又闹,一定要买这个玩具。这时,莉莉妈妈略一沉思,便对莉莉说:“莉莉,走,咱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看看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玩具。”说完便领着孩子迅速离开了原地,接着就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一起唱歌……莉莉很快就沉浸在妈妈所引发的欢乐的情绪中。联系实际说明成人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另几种方法。
    成人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还有:
    ①冷却法。即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比如,孩子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不给吃就哭闹。如果妈妈说:“你再哭,我打你!”或“你哭什么,不准哭。”会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动。可以采用给孩子擦眼泪,把孩子哭的声音录下来再让他听,然后和他讲道理的方法。
    ②消退法。即孩子的消极情绪采用条件反射消退、不予理睬的方法。如,孩子上床睡觉一定要妈妈陪,否则哭闹,成人可以采用不予理睬的方法,孩子每天晚上哭闹的时间会逐渐减少,最后不哭也安然入睡了。

  • 第5题:

    10.张红的妈妈看到张红的数学考了75分,很不高兴,狠狠地批评了她。从教育的角度看,张红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