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相关问题
  • 第1题: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经历( )几个阶段。

    A、学习

    B、巩固

    C、依从

    D、认同

    E、内化


    正确答案:CDE

  • 第2题:

    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以及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答案:
    解析: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包括: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3题: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需经历的过程。


    答案:
    解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都须经历以下过程:
    (1)遵从。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做出的行为。这种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
    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是靠外在压力推动而产生的,而不是依靠内在的需要而驱动。个体的行为受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影响,遵从可以得到安全,不遵从则会受到惩罚。行为的发生依赖于压力情境,一旦这种外在情境发生变化,态度也会随之变化。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的行为。其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主体企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主体虽然对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的认识与体验,但其意图在于与榜样一致,成为值得仰慕的人。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就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个体是根据信奉做出反应的:把一种价值结合进自己的体系,并组织这个体系,形成一种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复合体。这一阶段也可称为社会规范学习的信奉阶段。

  • 第4题:

    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答案:
    解析:
    影响学生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有:
    (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的、信任的、容忍的,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作为社会的成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的难度更大。
    (3)同伴群体。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可以说,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

  • 第5题:

    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影响因素。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影响因素包括: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某些不良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学生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3)同伴群体。学生的归属感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可以说,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中学生的道德认识还不明确、不稳定,而且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2)态度定势。个体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收有关的信息和接收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