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要贴的位置过高)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还剩一个词语)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呢?生:贴在下边好!生:贴在题目旁边。 生:……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小露珠、小鸟、小蜜蜂画中间,形成环行板书)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学生依次领读词语)问题:你是怎

题目

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要贴的位置过高)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还剩一个词语)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呢?生:贴在下边好!生:贴在题目旁边。 生:……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小露珠、小鸟、小蜜蜂画中间,形成环行板书)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学生依次领读词语)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相似考题

4.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落叶》一课时有这么一个片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的第一句话:“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这一句话,”窦老师提示道:“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很有趣,请大家找一找!”片刻.学生找到了“一片片”这个词。窦老师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词,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这就是‘一片片’的树叶吗?”学生回答说:“不是。”窦老师转身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那么是两片喽?”“不是两片,‘一片片’是指好多好多片树叶!是指许多片树叶!”学生回答。“那应该怎样读这个词?”窦老师问。于是,学生轻轻地读起来“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窦老师启发着。 一会儿。窦老师请学生起来读这一句话。生l:(读得很流利,但不够有感情)师:这是你的感受,很好!(又请一位学生来读)生2:(读得很有感情,在读“落”和“一片片”的时候放慢了速度,加重了语气)师:(肯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随后,问大家)你们想想,树叶是怎样往下落的?生3:慢慢地、一片一片地往下落。(边说边加上优美舒展的动作)师:这落叶多美啊!飘飘洒洒…… 生4:(不由自主地接了上去)随风舞动……师:很有诗意啊!(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师:还有想说的吗?生5:树叶慢慢地飘落下来…… 师:(边说边做动作)就这样,落叶像小蝴蝶、像小蜻蜓,多快乐啊!大家快读啊,现在,你就是小蝴蝶、小蜻蜓,轻轻地落下来了…… 问题:请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评价这个片段的教学。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说,自主学习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
更多“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 ”相关问题
  • 第1题:

    这是某教师执教《放弃射门》导入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20分)


    答案:
    解析: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与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做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 第2题:

    材料:
    下面是某幼儿园小班张老师的教学片段:
    (张老师的铃鼓响起来了,孩子们回到座位上)
    师:我们都是机器人。
    幼: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
    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看看电视上播放的是什么?
    (老师按下播放键,电视里出现了新华书店的宣传片)
    师:小朋友们去过这个地方吗?
    幼:去过。
    师:这是什么地方呀?
    幼:新华书店。
    师:你们真棒,你们看新华书店有许多许多的书,是不是?这些书都是分门别类放在一起的,咱们一起来看看哪些种类呢?
    (老师指着“教育类”这块牌子问幼儿是哪个区,大多数孩子都不识字,都没有反应。)
    师:你们可能不认识这些字,那我们让咋们班的“识字大王”江江来帮帮我们,你们说好不好?
    幼:好!
    (江江站起来念出字后,老师放弃了与孩子一起探索书的种类,自己看着电视屏幕一类接着一类给孩子认真讲解,教孩子认字,孩子们在下面念着,听着。)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儿童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
    解析:
    张老师的教育行为,违背了科学的儿童观,具体表述如下: (1)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需要相信孩子,给与孩子期望,多表扬孩子、鼓励孩子。而题干中的张老师一开始上课的“三不许”以及在面对孩子不识字、没有反应的情况下,直接放弃与孩子一起探索书的种类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会导致孩子不自信,不愿意参与活动。
    (2)孩子个体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孩子、悦纳错误、多包容。但是张老师面对很多孩子不认识生字时,直接请“识字大王” 江江来认读,随后结束了探索活动,都体现教师没有注意不同孩子发展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也没有包容幼儿的不足。
    (3)孩子的成 长需要人文的关怀,因此,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要把孩子当成孩子,爱护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但题干中张老师一开始就让小班的孩子“三不许”,这严重 违背孩子的天性,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看。另外,对于孩子的识字问题,没有积极主动鼓励孩子学习,而是采用放弃活动以及孩子跟读的方式都没有尊重、爱护孩 子。
    解析:答案要点总共三点,分别是:“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孩子个体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孩子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每点4分,结合材料,有理有据论述可给满分。若一开始认定题干中教师行为正确,则整个题目不给分。

  • 第3题:

    10、张老师是一位历史老师,在执教《科举制度》一课中,张老师向同学们提问,请同学们比较唐代和清代的科举制度。按照布鲁姆提出的认知水平分类,这是一个()层次的问题。

    A.记忆

    B.理解

    C.分析

    D.运用


    B

  • 第4题:

    这是某教师执教《放弃射门》导人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20分)


    答案:
    解析: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人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与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做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 第5题:

    1、请从所学国家中选择一个,做简单介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个国家的认识。(不少于400字)


    亚里斯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