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三名学生参加一次考试,试题一共十道,每道题都是判断题,每题10分,判断正确得10分,判断错误得零分,满分100分。他们的答题情况如下: 考试成绩公布后,三个人都是70分,由此可以推出,1-10题的正确答案是: A. ×、×、√、√、√、×、√、×、√、× B. ×、×、√、√、√、√、√、×、√、× C. ×、×、√、√、√、√、√、√、√、× D. ×、×、√、×、√、√、√、√、√、×

题目
甲、乙、丙三名学生参加一次考试,试题一共十道,每道题都是判断题,每题10分,判断正确得10分,判断错误得零分,满分100分。他们的答题情况如下:

考试成绩公布后,三个人都是70分,由此可以推出,1-10题的正确答案是:

A. ×、×、√、√、√、×、√、×、√、×
B. ×、×、√、√、√、√、√、×、√、×
C. ×、×、√、√、√、√、√、√、√、×
D. ×、×、√、×、√、√、√、√、√、×

相似考题
更多“甲、乙、丙三名学生参加一次考试,试题一共十道,每道题都是判断题,每题10分,判断正确得10分,判断错误得零分,满分100分。他们的答题情况如下: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班参加一次智力竞赛,共a,b,c三题,每题或者得满分或者得0分。其中题a满分20分,题b、题c满分均为25分。竞赛结果:每个学生至少答对了一题,三题全答对的有1人,答对其中两道题的有15人,答对题a的人数与答对题b的人数之和为29,答对题a的人数与答对题c的人数之和为25,答对题b的人数与答对题c的人数之和为20。问这个班的平均成绩是:( )

    A.23分
    B.38分
    C.42分
    D.46分

    答案:C
    解析:
    根据容斥原理.全班人数为17+12+8-15-2x1=20人。这个班的平均成绩为840÷20=42分。

  • 第2题:

    甲、乙、丙三名学生参加一次考试,试题一共十道,每道题都是判断题,每题10分,判断正确得10分,判断错误得零分,满分100分。他们的答题情况如下:

    考试成绩公布后,三个人都是70分,由此可以推出,1~10题的正确答案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此题采取代入法即可,将答案代入进行检验,看其成绩是否都是70分。

  • 第3题:

    某试卷由15道选择题组成,每道题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甲有6道题是能确定正确选项,有5道能排除2个错误选项,有4道能排除1个错误选项,若从每题排除后剩余的选项中选一个作为答案,则甲得满分的概率为( )


    答案:B
    解析:

  • 第4题:

    半刚性基层材料强度评定合格时得满分,不合格时得零分。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甲与乙结婚五个月后,乙怀孕,甲病故。当时,甲、乙共有财产18000元,甲之父丙提出与乙平分。乙不同意,遂向法院起诉。请问:人民法院对这笔财产权如何处理?()

    • A、乙和丙平分,各9000元
    • B、乙得12000元,丙得3000元,为胎儿保留3000元
    • C、乙得6000元,丙得6000元,为胎儿保留6000元
    • D、乙得12000元,丙得6000元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判断题
    半刚性基层材料强度评定合格时得满分,不合格时得零分。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已知:(1)若甲和乙都参加比赛,则丙不能参加比赛。(2)只有乙参加比赛,丁才参加比赛。(3)甲和丙都参加了比赛。若以上判断都是真的,可否定乙和丁是否参加了比赛?写出推理过程。

    正确答案: 由题目得知如下三个判断:
    ①、甲并且乙则非丙;②、只有乙,才丁;③、甲,并且丙;由此可作如下推理:(1)假设乙参加比赛,而根据判断③甲也参加比赛,按判断①可得出丙没有参加比赛,结论与判断③矛盾,可见,乙参加比赛不能成立。(2)由于乙没参加比赛,据判断②,则乙也不可能参加比赛,所以,乙和丁都没参加比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甲、乙、丙在一起讨论“不劳动者不得食”这句话的含义。甲说:“不劳动者不得食,意味着得食者可以不劳动。”乙说:“不劳动者不得食,意味着得食者必须是劳动者。”丙说:“不劳动者不得食,意味着得食者可能是劳动者。”据此,则下述哪项结论是正确的()。
    A

    甲的理解正确,乙和丙的理解错误

    B

    乙和丙的理解正确,甲的理解错误

    C

    甲和丙的理解正确,乙的理解错误

    D

    乙的理解正确,甲和丙的理解错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李木在某次考试中,课程甲和课程乙得178分,课程丙和课程丁得171分,课程乙和科程丙得174分,课程丁比课程甲高1分。问李木四门科程中哪门课程得分最高?

    A. 课程甲
    B. 课程乙
    C. 课程丙
    D. 课程丁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可得: ,由①-③可知,甲丙;③-②可知,乙丁;④可知丁甲,故乙最大。

  • 第10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小于乙
    B.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400
    C.平衡中.丙中c(S03)大于甲中的2倍
    D.平衡时,甲中O2的转化率大于乙中O2的转化率。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3: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
    (3)如果讲评本题,你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答案:
    解析:

    (2)错选成A项的原因:忽略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学生可能误认为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会正向移动,平衡正向移动,则平衡常数也增大。错选成B项的原因:三段式计算错误,学生在计算K值的时候带入的量不是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而是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算出K=400的结果。错选成D的原因:学生认为甲中02的转化率高,可能是没有弄清楚若两种物质发生反应,增加其中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则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升高,自身的转化率降低。
    (3)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问题,利用三段式法进行求解,并且注意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把握好这一点,可以快速计算或者判断平衡常数的大小。要准确判断化学平衡是否发生了移动,需要掌握好温度、浓度、压强等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判断的是某一因素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比如浓度或者压强。对于本道题而言整体的分析方法如下:①先利用三段式求解甲中各物质达到平衡时的浓度,进而求解出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需要明确化学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得出A、B两项错误;②接下来比较丙与甲中反应物浓度大小的关系,结合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得出c正确;③根据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得出D错误。

  • 第11题:

    甲、乙、丙三个地区公务员参加一次测评,其人数和如下表:

    A.乙.丙.甲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E.丙.乙.甲

    答案:E
    解析:

  • 第12题:

    甲、乙、丙在一起讨论“不劳动者不得食”这句话的含义。甲说:“不劳动者不得食,意味着得食者可以不劳动。”乙说:“不劳动者不得食,意味着得食者必须是劳动者。”丙说:“不劳动者不得食,意味着得食者可能是劳动者。”据此,则下述哪项结论是正确的()。

    • A、甲的理解正确,乙和丙的理解错误
    • B、乙和丙的理解正确,甲的理解错误
    • C、甲和丙的理解正确,乙的理解错误
    • D、乙的理解正确,甲和丙的理解错误

    正确答案:D

  • 第13题:

    甲、乙、丙三人在电脑游戏中遇到10个关卡,每个关卡都有“左”、“右”两个通道,选择正确得10分,选择不正确得零分,满分共100分。他们的游戏结果如下: 12345678910 田左右右右左右左左右左 乙左左右右右左右右左左 丙右左右左右右右左右右 游戏结束后,三个人都得了70分,由此可以推出,1~10个关卡的正确通道是()

    • A、左、左、右、左、右、右、右、右、右、左
    • B、左、左、右、右、右、右、右、右、右、左
    • C、左、左、右、右、右、左、右、左、右、左
    • D、左、左、右、右、右、右、右、左、右、左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单选题
    甲与乙结婚五个月后,乙怀孕,甲病故。当时,甲、乙共有财产18000元,甲之父丙提出与乙平分。乙不同意,遂向法院起诉。请问:人民法院对这笔财产权如何处理?()
    A

    乙和丙平分,各9000元

    B

    乙得12000元,丙得3000元,为胎儿保留3000元

    C

    乙得6000元,丙得6000元,为胎儿保留6000元

    D

    乙得12000元,丙得6000元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单选题
    有甲、乙、丙、丁4人参加期末考试,考试的科目是语文、数学和自然(每一门科目的满分不一定相同)。已知甲语文得40分,数学和自然得满分,平均分为50分;乙数学得57分,语文和自然为满分,平均分为59分;丙自然得17分,语文和数学为满分,平均分为49分;丁的成绩最好,语文、数学和自然都是满分,那么丁的平均分为多少?
    A

    60分

    B

    65分

    C

    70分

    D

    75分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已知:(1)若甲和乙都参加自学考试,则丙不参加自学考试。(2)只有乙参加自学考试,丁才会参加自学考试。(3)甲和丙都参加了自学考试。问:乙和丁是否参加了自学考试?请写出推导过程。

    正确答案: 根据已知条件(1)和(3),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可作如下推论:若甲和乙都参加自学考试,则丙不参加自学考试;丙参加了自学考试;所以,或者甲不参加,或者乙不参加自学考试。根据“甲不参加,或者乙不参加自学考试”和已知条件(3)中的“甲参加了自学考试”,运用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以推出:乙不参加自学考试。
    根据已知条件(2)“只有乙参加自学考试,丁才参加自学考试”和以上推出的“乙不参加自学考试”,运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可以推出:丁不参加自学考试。由上述推论可知:乙不参加自学考试。由上述推论可知:乙不参加自学考试,丁不参加自学考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