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年完成的《唐律疏议·名例》有“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该条属于国际私法中的、A、外国人法律地位规范B、冲突规范C、统一实体规范D、民事诉讼程序规范

题目
652年完成的《唐律疏议·名例》有“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该条属于国际私法中的、

A、外国人法律地位规范
B、冲突规范
C、统一实体规范
D、民事诉讼程序规范

相似考题
更多“652年完成的《唐律疏议·名例》有“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该条属于国际私法中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疏】议日:“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唐律疏议》卷六《名例》 (1)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何谓“化外人”?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如何评价唐律的上述规定?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疏议”与律文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1)①“化外人”即外国人。依照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的规定,同一国家侨民在中国犯罪,按其本国法律处断,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家侨民相犯或唐朝人与外国人相犯,则按照唐律处理,实行属地主义原则。(5分)②唐律的这一规定体现了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既维护了唐朝的司法主权,也照顾了其他国家的法律习惯。

    (2)“疏议”是对律文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的本条“疏议”既具体解释了“化外人”的概念,明确了律文适用的对象;又对律条所规定的“化外人”有犯的两种情形作了详细的说明,其目的在于阐明律意,以便于准确地适用律文。

  • 第2题:

    对比性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
    《大明律附例·名例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
    问题:
    明朝为了贯彻文字中反映的问题,在法制上做了什么?


    答案:
    解析:
    明朝为贯彻上述原则,立法上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加重处罚反逆大罪;第二,扩大十恶重罪的范围;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接;第三,严惩官吏渎职和贪赃犯罪;第四,增设新的刑罚或扩大法外刑适用范围。具体制度如凌迟刑适用范围的扩大、株连范围广泛、处罚犯罪不分情节、首创奸党罪、滥施廷杖、恢复肉刑、首创六赃图等。

  • 第3题:

    对比性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
    《大明律附例·名例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
    问题:
    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案:
    解析:
    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按照唐律的规定,各篇的律条各有具体的内容,其与《名例律》的原则规定有所不同时,以该篇的具体律条为依据。
    按照明律的规定,凡是法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如果犯罪行为在法律颁布之前发生,新的法律颁布之后,案件就应当依照新的法律来定罪量刑,而不能适用旧律来进行处断。

  • 第4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已发及已配而更为罪者,各重其事”。“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


    答案:
    解析:
    (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关于更犯或累犯加重原则。唐律所称累犯,即是更犯,是指在犯罪已被告发、审判和刑罚执行期间重新犯罪的情形。
    (2)该段文字的含义是:犯罪已被立案起诉或判决执行,又犯笞刑以上新罪,将前后所犯罪行累计,数罪并罚;凡是盗罪经决断后,仍然继续行盗,如果前后三次所犯之罪均应处徒刑的,就不以其中的一个重罪处罚,而是处以上一种刑罚的流刑二千里。如果前后三次所犯三罪均应处流刑的,则处绞刑。
    (3)唐朝法律所指的累犯,是指盗犯,且是指三次以上犯徒罪或流罪而言。因其多次犯罪,屡教不改,危害很大,故唐律采用累犯加重处罚。唐朝法律对于累犯之所以作出详细的规定,反映了唐朝统治阶级对于盗罪的高度重视。盗罪,对于历代封建王朝来说,危害都是很大的,因为盗罪会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这也是历代王朝对盗罪严加防范的主要原因。
    (4)但是,在唐朝以前,还没有像唐律这样对盗罪作出详尽的规定,并且把该罪的处罚上升为一项刑罚的适用原则,的确说明了唐律高超的立法技术。

  • 第5题:

    “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冲突规范。这条冲突规范出自()。

    • A、《永徽律》
    • B、《法国民法典》
    • C、《巴伐利亚法典》
    • D、《意大利民法典》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中国唐朝《永徽律》中“诸外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中的“本俗法”是指()

    • A、当事人的本国法
    • B、当事人的住所地法
    • C、当事人的行为地法
    • D、法院地法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处断;异类相犯,依唐律处断。


    正确答案:本国法律

  • 第8题:

    多选题
    依照《唐律疏议》,“同居相为隐”原则在适用中的例外情况有()
    A

    犯谋反罪者

    B

    犯谋叛罪者

    C

    犯杀人罪者

    D

    犯盗窃罪者

    E

    犯谋大逆罪者


    正确答案: A,B,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中国唐朝《永徽律》中“诸外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中的“本俗法”是指()
    A

    当事人的本国法

    B

    当事人的住所地法

    C

    当事人的行为地法

    D

    法院地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处断;异类相犯,依唐律处断。

    正确答案: 本国法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条冲突规范出自()。

    正确答案: 《永徽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处断;异类相犯,依()处断

    正确答案: 本国法律,唐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材料一:   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即有人教令,坐其教令者。若有赃应备(赔),受赃者备之。诸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若在徒年限内老、疾,亦如之。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   ——《唐律疏议·名例》   材料二: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议·名例》   (1)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体现了唐律的何种刑罚原则?该原则适用的对象有哪些?   ②材料一中允许“收赎”的情况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阐述材料二的内涵。


    答案:
    解析:
    (1)①体现了唐律的老幼废疾犯罪减免刑罚的原则。该原则的适用对象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以及废疾者,二是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以及笃疾者,三是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者。②允许“收赎”的情况有:一是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者;二是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盗及伤人罪者;三是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上述老、疾收赎的规定处理;四是罪犯将在服徒刑期限内老、疾者,依上述老、疾收赎的规定处理;五是犯罪时年幼,事发时长大者,依上述幼小收赎的规定处理。 (2)“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既强调治理国家必须兼有德礼和刑罚,如同一天之中有早晚,一年之中有四季,不可或缺;又强调德礼和刑罚在实施政教中的关系是德主刑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作为唐朝立法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礼刑并用的特征。材料一中唐律规定的老幼废疾减免刑罚原则是这一指导思想在立法上的具体体现。

  • 第14题:

    《唐律疏议·名例》中说:“诸八议者,犯死罪者,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诸犯私罪者,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德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请就此予以分析。


    答案:
    解析:
    (1)这段话说明的是唐代封建贵族官员在法律上“议”、“当”的特权。
    (2)“议”即“八议”,也就是对八种特权人物犯罪实行优待的法律规定。但犯“十恶”大罪的,不用此律。“当”即“官当”,也就是允许以官爵当徒罪,一般公罪比私罪加当徒一年。
    (3)“八议”、“官当”的刑罚原则源于儒家的“礼有等差”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传统法律中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法律将传统伦理道德与法律相融合,实现礼与法的统一,“礼法合一”。
    (4)表明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具有身份法与伦理法的特征,对官僚贵族的特殊法律保护集中体现了法律中的等级身份性质。

  • 第15题:

    (2006年真题)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唐律疏议·名例律》
    问题:(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适用这一法律原则时有何例外?为什么?
    (3)唐律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同居相为隐不为罪的法律原则。这一原则是以儒家“父子相隐”思想为渊源的,并由西汉时期“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发展而来的。
    (2)对犯谋反、谋大逆以及谋叛者,禁用此律。可见在“忠”、“孝”不能两全时,维护皇权和封建统治便被置于首要地位。
    (3)唐律这一规定,是儒家学说入律和唐律以礼为准绳的突出表现,旨在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和家庭制度。

  • 第16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条的冲突规范出自()。


    正确答案:《永徽律》

  • 第17题:

    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处断;异类相犯,依()处断


    正确答案:本国法律;唐律

  • 第18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条冲突规范出自()。


    正确答案:《永徽律》

  • 第19题:

    《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 A、尊华鄙夷的思想
    • B、天朝上国的心态
    •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 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单选题
    中国唐朝《永徽律》中“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中的“本俗法”是指( )
    A

    当事人的本国法

    B

    当事人的住所地法

    C

    当事人的行为地法

    D

    法院地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对化外人相犯实行属地主义原则的是()
    A

    《唐律疏议》

    B

    《大明律》

    C

    《元典章》

    D

    《宋刑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条的冲突规范出自()。

    正确答案: 《永徽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是较早出现的关于冲突规范的规定,该规定出自( )
    A

    巴伐利亚法典

    B

    法律适用条例

    C

    永徽律

    D

    唐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