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平等原则仅约束执法和司法,不约束立法。()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含义是( )。

    A.公民在立法上平等

    B.人民在立法上平等

    C.公民在立法和执法、司法和守法上的平等

    D.公民在法的适用上的一律平等


    正确答案:D
    D【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基本知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是指在法的实施上的平等。也就是在法的适用上的平等。

  • 第2题:

    下列关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的法规制定权属于地方立法权和授权立法权。

    B.在我国,狭义上的执法就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执法。

    C.在我国,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司法行政事务也属于司法活动。

    D.守法就是指不违法。


    好,答案为BC。本题的考察点是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的定义。主要是针对各个定义中考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A 答案,我国的立法权包括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和授权立法权。其中国家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属于由宪法及其相关法所规定的各个立法主体的法定权限,也可以称为“固有立法权”,从而与授权立法权。经济特区的法规制定权在我国的立法体制中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种,经济特区如果属于省或较大的市,如深圳市,它本身就享有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的制定权,该权属于宪法和立法法所授予的固有权限,相对于国家立法权,称为地方立法权。而经济特区的法规制定权并非经济特区本来享有,而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授权决议授予的,所以属于授权立法权,而与属于固有立法权的地方立法权相对。故A答案不对。D 答案,守法不仅指消极的不违法,还包括主动的遵守法律。所以D 答案也不选

  • 第3题:

    从立法、司法、执法的角度论述权力制约的法治原则。


    答案:
    解析:
    (1)权力制约的法治原则就是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既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制约,也包括各项具体职权之间的制约。法治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限度等问题的关系十分密切。法治内在地要求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制约。一个国家由谁来掌握统治权,政权机构如何组织,权力如何分配和制约,按照什么原则和规则来运转和行使,社会各种力量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参与政治生活等问题,是法治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问题。能否实现法治,也取决于其权力结构中是否实行分工和制约。
    (2)权力制约的法治原则在立法上的表现就是要求立法:①坚持立法的合宪性及法制统一原则,即在行使立法权时要以宪法为根据,同时保证各立法主体和立法对象统一协调,实际上是对立法权的制约;②要坚持民主性原则,即立法过程要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内容、程序都要有民主性、科学性,民主性的过程就是对立法权的制约和限制。
    (3)从执法的角度看,就是要求要坚持依法行政,亦称合法性原则、行政法治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在执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国家行政机关执法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全部行政管理中要严格依法办事,使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完全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具体来说,第一,执法的主体合法。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立及其职权必须有法律依据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越权违法,越权无效。第二,执法的内容合法。执法活动是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的,采用的具体方式也要符合法律的规定。第三,执法的程序必须合法。
    (4)从司法的角度看,①就是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防止司法权的滥用和法律适用的偏差。②坚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同时,要认识到司法权如同其他任何权力一样,都要接受监督和制约。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包括司法权力),会导致腐败。对司法权的监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司法权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这是司法权正确行使的政治保证。其二,司法权要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因此,国家权力机关有权监督司法权的行使,司法机关也有义务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其三,司法机关的上下级之间以及同级之间也存在监督和约束,这种监督和约束是通过司法制度中的一系列制度来体现和实现的。其四,司法权也要接受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还要接受舆论的监督。这些种类广泛的监督形式和监督机制,有利于更好地行使司法权,并防止司法权的滥用等司法腐败现象和行为。③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司法机关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只能以被合法证据证明了的事实和依法推定的事实作为适用法律的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指司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把法律作为处理案件的唯一标准和尺度。

  • 第4题:

    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含义是()。

    A.公民在立法上平等

    B.人民在立法上平等

    C.公民在立法和执法、司法和守法上的平等

    D.公民在法的适用上的一律平等


    正确答案:D
    D【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基本知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是指在法的实施上的平等,也就是在法的适用上的平等。

  • 第5题:

    下列关于平等、平等权的说法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我国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仅约束执法和司法,不约束立法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社会身份、职业、出身等原因不应成为受到差别对待的理由
    C、宪法禁止的是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合理的差别对待具有合宪性
    D、如果差别对待符合人的尊严、公共利益,并且该差别对待与所追求的目的之间存在合理的联系,则该差别对待不违反平等原则

    答案:A
    解析:
    平等不仅仅是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宪法原则,而且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作为基本权利,其效力直接拘束国家权力活动,包括立法活动、行政活动和司法活动。基本权利价值的实现是法治国家的首要的任务,而立法是建立法治的基础。维护和尊重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进行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基本权利的效力若不直接约束立法者的立法活动,则不足以防止立法者制定侵害人权的法律。故选项A称不约束立法的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