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T4噬菌体的结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大肠杆菌噬菌体T4与丝状噬菌体M13所形成的噬菌斑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正确答案: T4产生透明噬菌斑。因为它能裂解大肠杆菌细胞。M13产生混浊噬菌斑。这是由于M13通过穿出细胞方式释放噬菌体粒子。在营养琼脂平板上,被感染细胞仅是生长速度大大减慢,而未感染细菌迅速繁殖,故只能形成混浊噬菌斑。

  • 第2题:

    什么是噬菌体?试述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繁殖过程。


    正确答案: 噬菌体(phagE.是侵染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的病毒,它是一种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噬菌体的基本形态有蝌蚪形、微球形和纤线形三种类型,又可再细分为六种不同形态:(1)尾部长而直,有尾鞘,能收缩,双链DNA;尾部长而易弯,无尾鞘,不能收缩,双链DNA;(3)尾部比头部短,无尾鞘,不能收缩,双链DNA;(4)六角形头部的顶角各有一个较大的衣壳粒,单链DNA;(5)六角形头部的顶角无衣壳粒或有小衣壳粒,单链RNA;(6)丝状噬菌体,无头部和尾部,为一条长而略弯的纤线,单链DNA。以典型的蝌蚪形噬菌体E.coliT4为例,其基本结构由头部、尾部和颈部三个部分组成:(1)头部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其衣壳由衣壳粒组成。头部衣壳内,一条线状双链DNA分子折叠盘绕其中;(2)尾部呈螺旋对称结构,由尾鞘、尾髓(尾管)、基板、刺突和尾丝五个部分组成;(3)头部与尾部相连处有一构造简单的颈部,由颈环和颈须构成。

  • 第3题:

    试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中偶数与奇数噬菌体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相同点:它们的宿主都是大肠杆菌B菌株;噬菌体粒子都呈蝌蚪状;都含dsDNA。
    不同点:偶数噬菌体有收缩性尾部,奇数噬菌体有非收缩性尾部;偶数噬菌体的DNA中,以5-羟甲基胞嘧啶代替了胞嘧啶。

  • 第4题:

    请以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例,简述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正确答案: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
    ①吸附:噬菌体和宿主细胞上的特异性吸附部位进行特异性结合,噬菌体以尾丝牢固吸附在受体上后,靠刺突“钉”在细胞表面上。
    ②侵入: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噬菌体尾部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产生一些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尾髓刺入细胞壁,并将核酸注入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③复制: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会控制宿主细胞的合成系统,然后以噬菌体核酸中的指令合成噬菌体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④装配,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尾丝及尾部的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最后装上尾丝,至此,一个个成熟的形状、大小相同的噬菌体装配完成。
    ⑤释放:多以裂解细胞的方式释放。

  • 第5题:

    试述烈性噬菌体的侵染循环。


    正确答案: 烈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的过程如下:
    (1)吸附:噬菌体与敏感的寄主细胞的特异性受点相结合,直至达到饱和吸附,设定噬菌体数量为N。游离噬菌体→与宿主相遇→尾丝与宿主表面受体接触→以刺突和基板固着在宿主表面。
    (2)侵入: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中,壳体留在细胞外,表面看到的壳体数仍为N。尾丝收缩→尾鞘收缩→尾管端的溶菌酶水解宿主细胞壁肽聚糖→核酸注入宿主细胞。
    (3)核酸复制及生物合成:此阶段在细胞内进行,此阶段看不到噬菌体,称潜伏期。噬菌体核酸向宿主发出指令→宿主代谢系统转向→大量的噬菌体核酸、蛋白质和酶类被合成。
    (4)粒子成熟:噬菌体粒子在细胞内组装完成。噬菌体DNA分子缩合→DNA经衣壳包裹后形成头部→装上颈部→安装基板、尾管和尾鞘→再状上尾丝后形成游离噬菌体粒。
    (5)寄主细胞裂解:噬菌体大量释放出来,设此时噬菌体数为M,则MN。所释放出的病毒粒子如遇适当寄主,可立即进行吸附直至完成下次侵染循环。

  • 第6题:

    何谓病毒?试述噬菌体感染过程。


    正确答案: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感染过程: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

  • 第7题:

    问答题
    当用λ噬菌体(或与λ同源噬菌体)和T4噬菌体(λ非同源噬菌体)分别感染E.coliK12(λ)溶源菌时,各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试说明其机理。

    正确答案: 用λ噬菌体感染E.coliK12(λ)时:感染结果:新感染的λ噬菌体DNA虽可进入溶源菌,但不能增殖,也不导致溶源裂解,溶源菌对λ噬菌体表现不敏感性称为免疫性。
    机理:这是由于溶源菌中存在着过量CI阻遏蛋白,它们可与±DNA两个操纵基因结合,从而阻止进入细胞的±DNA进行转录与复制。用T4噬菌体感染E.coliK12(λ)时:感染结果:T4噬菌体DNA在E.coli细胞中进行正常转录、复制和增殖并能裂解宿主细胞,即E.coliK12(λ)对T4不具免疫性。机理:溶源菌中存在的过量CI阻遏蛋白不能与进入细胞内的T4DNA的操纵基因结合,故可进行转录与复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T4噬菌体DNA聚合酶作用特点与主要用途。

    正确答案: 特点:
    相对分子质量114000,功能与Klenow片段相似。有5’→3’聚合酶活性及3’→5’外切核酸酶活性,3’→5’外切酶活性。对单链DNA作用比对双链DNA更强,外切核酸酶活性比Klenow片段强200倍。
    用途:
    ①补平或标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产生的3’凹端
    ②对带有3’突出端的DNA分子末端标记;
    ③标记用作探针的DNA片段;
    ④将双链DNA末端转化成为平端;
    ⑤延伸结合于单链DNA模板上的诱变寡核苷酸引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以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例,简述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正确答案: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
    ①吸附:噬菌体和宿主细胞上的特异性吸附部位进行特异性结合,噬菌体以尾丝牢固吸附在受体上后,靠刺突“钉”在细胞表面上。
    ②侵入: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噬菌体尾部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产生一些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尾髓刺入细胞壁,并将核酸注入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③复制: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会控制宿主细胞的合成系统,然后以噬菌体核酸中的指令合成噬菌体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④装配,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尾丝及尾部的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最后装上尾丝,至此,一个个成熟的形状、大小相同的噬菌体装配完成。
    ⑤释放:多以裂解细胞的方式释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大肠杆菌T4噬菌体的结构和繁殖过程。

    正确答案: (1)结构:头部,颈部,尾部;
    (2)繁殖:吸附,侵入,增殖,成熟,释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T4噬菌体的吸附位点是()

    正确答案: 尾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烈性噬菌体的侵染循环。

    正确答案: 烈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的过程如下:
    (1)吸附:噬菌体与敏感的寄主细胞的特异性受点相结合,直至达到饱和吸附,设定噬菌体数量为N。游离噬菌体→与宿主相遇→尾丝与宿主表面受体接触→以刺突和基板固着在宿主表面。
    (2)侵入: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中,壳体留在细胞外,表面看到的壳体数仍为N。尾丝收缩→尾鞘收缩→尾管端的溶菌酶水解宿主细胞壁肽聚糖→核酸注入宿主细胞。
    (3)核酸复制及生物合成:此阶段在细胞内进行,此阶段看不到噬菌体,称潜伏期。噬菌体核酸向宿主发出指令→宿主代谢系统转向→大量的噬菌体核酸、蛋白质和酶类被合成。
    (4)粒子成熟:噬菌体粒子在细胞内组装完成。噬菌体DNA分子缩合→DNA经衣壳包裹后形成头部→装上颈部→安装基板、尾管和尾鞘→再状上尾丝后形成游离噬菌体粒。
    (5)寄主细胞裂解:噬菌体大量释放出来,设此时噬菌体数为M,则MN。所释放出的病毒粒子如遇适当寄主,可立即进行吸附直至完成下次侵染循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T4噬菌体DNA聚合酶作用特点与主要用途。


    正确答案: 特点:
    相对分子质量114000,功能与Klenow片段相似。有5’→3’聚合酶活性及3’→5’外切核酸酶活性,3’→5’外切酶活性。对单链DNA作用比对双链DNA更强,外切核酸酶活性比Klenow片段强200倍。
    用途:
    ①补平或标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产生的3’凹端
    ②对带有3’突出端的DNA分子末端标记;
    ③标记用作探针的DNA片段;
    ④将双链DNA末端转化成为平端;
    ⑤延伸结合于单链DNA模板上的诱变寡核苷酸引物。

  • 第14题:

    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将()注入寄主细胞。


    正确答案:尾鞘收缩,核酸(DNA)

  • 第15题:

    噬菌体的检查根据什么原理?试述单层琼脂平板法检查噬菌体和双层琼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方法及操作过程。


    正确答案: 噬菌体侵染敏感寄主细胞后,释放出子代噬菌体,通过琼脂再扩散到周围的细胞中,继续侵染引起更多细胞裂解,从而在平板上形成一个个肉眼可见的透亮无菌近圆形的空斑,称为噬菌斑,它是噬菌体存在的一种特性标志,由此检出噬菌体的存在。单层琼脂法将指示菌液和经适当稀释的噬检液与单层培养基一起倾注平板。充分混匀并凝固后,置适温下培养约12h,观察计数。此法较简便,可用于噬菌体的效价测定。但若培养基较厚易产生上下噬菌斑重叠现象,影响计数的准确性。双层琼脂法一般采用的效价测定方法。双层琼脂法是先用含2%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倾注底层平板,再在其上倾注一薄层半固体上层培养基,上层培养基事先已与对数期指示菌液和噬检液混合均匀。经适温培养后,便可观察计数。此法的优点是所形成的全部噬菌斑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因而各斑大小均匀,边缘清晰易见,不发生上下噬菌斑重叠现象。此外,因上层半固体培养基较稀,使形成的噬菌斑较大,也有利于计数。因此,该法是一种被普遍采用并能精确测定效价的方法。

  • 第16题:

    以下哪一种噬菌体属于温和噬菌体?()

    • A、T4噬菌体
    • B、λ噬菌体
    • C、T3噬菌体
    • D、T17噬菌体
    • E、P22噬菌体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T4噬菌体粒子的形态为杆状。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T4噬菌体的结构特点。

    正确答案: 呈复合对称:T4的头部呈20面体对称。而尾部呈螺旋对称。头部:共有212个衣壳粒,内含dsDNA。颈部:由颈环和颈须构成,颈环为六角形盘状构造,其上有6根颈须。尾部: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和尾丝5部分组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什么是噬菌体?试述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繁殖过程。

    正确答案: 噬菌体(phagE.是侵染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的病毒,它是一种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噬菌体的基本形态有蝌蚪形、微球形和纤线形三种类型,又可再细分为六种不同形态:(1)尾部长而直,有尾鞘,能收缩,双链DNA;尾部长而易弯,无尾鞘,不能收缩,双链DNA;(3)尾部比头部短,无尾鞘,不能收缩,双链DNA;(4)六角形头部的顶角各有一个较大的衣壳粒,单链DNA;(5)六角形头部的顶角无衣壳粒或有小衣壳粒,单链RNA;(6)丝状噬菌体,无头部和尾部,为一条长而略弯的纤线,单链DNA。以典型的蝌蚪形噬菌体E.coliT4为例,其基本结构由头部、尾部和颈部三个部分组成:(1)头部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其衣壳由衣壳粒组成。头部衣壳内,一条线状双链DNA分子折叠盘绕其中;(2)尾部呈螺旋对称结构,由尾鞘、尾髓(尾管)、基板、刺突和尾丝五个部分组成;(3)头部与尾部相连处有一构造简单的颈部,由颈环和颈须构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Benzer在研究T4噬菌体的rⅡ精细结构中提出了()、()、()等名词。

    正确答案: 顺反子,重组子,突变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中偶数与奇数噬菌体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相同点:它们的宿主都是大肠杆菌B菌株;噬菌体粒子都呈蝌蚪状;都含dsDNA。
    不同点:偶数噬菌体有收缩性尾部,奇数噬菌体有非收缩性尾部;偶数噬菌体的DNA中,以5-羟甲基胞嘧啶代替了胞嘧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以T4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繁殖的过程。

    正确答案: 附着:是病毒与寄主之间高度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病毒外部的蛋白能与寄主表面的特殊好受体结合;侵入:先与细胞壁特异性结合,释放溶菌酶溶解细胞壁成一个小孔,将DNA注进细胞内.有的噬菌体壳体也可以进入细菌;复制:侵染开始后,细菌的DNA合成停止,几分钟后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中止.噬菌体以本身DNA为模板,有寄主RNA聚合酶催化,复制形成噬菌体mRNA,翻译而形成噬菌体所需酶类,可以修饰寄主RNA聚合酶,被修饰过的RNA聚合酶能进一步转录噬菌体的基因;装配:噬菌体与壳体蛋白质装配为成熟,有侵染力的噬菌体颗粒;释放:释放时能产生两种蛋白质,一是破坏细胞质膜的噬菌体编码蛋白质,另一是噬菌体溶菌酶.前着破坏细胞膜,后者破坏细胞壁,然后寄主细胞破裂,病毒突然爆发式释放出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大肠杆菌噬菌体T4与丝状噬菌体M13所形成的噬菌斑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正确答案: T4产生透明噬菌斑。因为它能裂解大肠杆菌细胞。M13产生混浊噬菌斑。这是由于M13通过穿出细胞方式释放噬菌体粒子。在营养琼脂平板上,被感染细胞仅是生长速度大大减慢,而未感染细菌迅速繁殖,故只能形成混浊噬菌斑。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