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B 封建制度腐朽落后C 日本政治制度先进D 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题目
单选题
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

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C

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

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相似考题
更多“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副对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副对联告诫我们()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坚持适度原则


    C
    “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说明事物在不断发生量变,告诫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C项符合题意。

  • 第2题: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该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C

  • 第3题:

    朱熹有一副对联写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这副对联是赞美闽南第一位进士的,他的名字叫什么?()

    • A、林禄
    • B、陈元光
    • C、欧阳詹
    • D、李伯瑶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按下列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②“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③“共争青岛归,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④“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 A、①③④②
    • B、③②①④
    • C、②③④①
    • D、①②④③

    正确答案:D

  • 第5题: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正确答案:B

  • 第6题:

    下面这副对联,据说上联是一个考官出的,下联是一个考生对的,请分析这个对联的构成特点,并说明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意义:“四口同圖,小口都归大口管;五人同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正确答案:这幅对联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结构上的特点来构成,运用了析字和双关的修辞手法。上联“四口同圖,小口都归大口管”,其中“圖”是繁体字,包含了四个“口”字,其中外面的“口”包围着里面的三个小“口”,考官借此特点,表面上说汉字的结构,实际上暗喻考生都归自己管辖。下联“五人同傘,小人全仗大人遮”,考生也比照考官的上联特点,巧妙应对,表面是是分析繁体字“傘”由五个“人”构成,最顶上的最大的“人”字管着下面的四个小人,实际上把考官比喻为上面的大人,众考生是属于大人管理的“小人”,希望得到考官的关照。

  • 第7题:

    单选题
    一副对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副对联告诫我们()
    A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

    要重视量的积累

    D

    要坚持适度原则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说明事物在不断发生量变,告诫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C项符合题意。

  • 第8题:

    问答题
    下面这副对联,据说上联是一个考官出的,下联是一个考生对的,请分析这个对联的构成特点,并说明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意义:“四口同圖,小口都归大口管;五人同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正确答案: 这幅对联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结构上的特点来构成,运用了析字和双关的修辞手法。上联“四口同圖,小口都归大口管”,其中“圖”是繁体字,包含了四个“口”字,其中外面的“口”包围着里面的三个小“口”,考官借此特点,表面上说汉字的结构,实际上暗喻考生都归自己管辖。下联“五人同傘,小人全仗大人遮”,考生也比照考官的上联特点,巧妙应对,表面是是分析繁体字“傘”由五个“人”构成,最顶上的最大的“人”字管着下面的四个小人,实际上把考官比喻为上面的大人,众考生是属于大人管理的“小人”,希望得到考官的关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万买一万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A

    人民公社社员祝愿新的一年丰衣足食

    B

    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朱熹有一副对联写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这副对联是赞美闽南第一位进士的,他的名字叫什么?()
    A

    林禄

    B

    陈元光

    C

    欧阳詹

    D

    李伯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日本侵占我国台湾的时间是()。
    A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件”后,又侵占了台湾

    B

    1937年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后,又侵占了台湾

    C

    1938年占领了广州,武汉后,又侵占了台湾

    D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侵占了台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选择词语的正确词形()。
    A

    一副对联

    B

    一幅对联


    正确答案: B
    解析: 副,量词,用于成套的东西:一副对联、一副手套。

  • 第13题:

    日本侵占我国台湾的时间是()。

    • A、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件”后,又侵占了台湾
    • B、1937年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后,又侵占了台湾
    • C、1938年占领了广州,武汉后,又侵占了台湾
    • D、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侵占了台湾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楹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构思奇妙的对联能让人看后拍案叫绝。曾有这么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战胜利
    • B、重庆谈判
    • C、解放南京
    • D、中日建交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对联对联赞颂的是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

    • A、戚继光
    • B、郑成功
    • C、左宗棠
    • D、邓世昌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万买一万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 A、人民公社社员祝愿新的一年丰衣足食
    •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 C、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
    •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单选题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对联对联赞颂的是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
    A

    戚继光

    B

    郑成功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该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作品,回答问题。昆明金殿联铜瓦一殿,岿若武当,此地升香同享帝;铁壁诸关,________,前代筹边大有人。  (1)在题中横线的位置填上正确的内容。  (2)这副对联的作者是______。  (3)对联中“享帝”的意思是______。  (4)对联中的“人”是指___代云南巡抚陈用宾。  (5)简述对联的大意。  (6)对联的对句表达作者惩样的思想情感?    

    正确答案:
    (1)屹然腾越。
    (2)赵藩。
    (3)供奉真武大帝。
    (4)明。
    (5)昆明金殿全用黄铜铸成,故而原名铜瓦寺。它与湖北武当山天柱峰太和宫金殿一样的体制规模,一样的高大巍峨,也一样的供奉着道教神仙真武大帝。
    (6)下联在对前代贤人的赞美之意中传达出作者对国中无人、防务废弛的忧虑之情,寄慨深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这副对联上联嵌入三个国家名,下联则由三个城市名组成,表达新的意思。对联撰写的背景应是()。
    A

    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B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C

    中途岛战役的胜利

    D

    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作品,回答问题。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________。  (1)在题中横线的位置填上正确的内容。  (2)这副对联的作者是______。  (3)这副对联的题处是______。  (4)对联中“雨晴浓淡”之意,出自苏轼《______》诗。  (5)简述对联出句的大意。  (6)这副对联在立意上有何独到之处?

    正确答案:
    (1)在画图中。
    (2)杨慎。
    (3)昆明西山华亭寺。
    (4)饮湖上初晴后雨。
    (5)烟波浩渺的滇池,环抱着昆明城西。登上华亭寺,举目眺望,云水苍茫,青黛的山色越远越淡,正是王维笔下“山色有无中”的美景。在这苍茫的云水之外,一位山僧正拄着竹杖,飘然归来如在画图中一般。
    (6)此联为佛寺而作,却脱去谈禅说理、称寺赞佛的窠臼,而以写景出色见长.立意独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

    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

    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

    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