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了屈辱、灾难和落后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题目

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相似考题
更多“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答案: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1)新航路的开辟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商业变化被称为“商业革命”。海上商业路线的变化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推动各类新型商业机构的产生,进一步拓宽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贵金属涌入欧洲导致的“价格革命”削弱封建土地领主的实力,商业资产阶级则获得暴利,经济实力增强,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2)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西欧的思想领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圆说的科学性,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还直接驳斥教会有关地球的各种谬论,打击教会的威信。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使许多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激发人们研究自然科学的热忱,使得世界近代科学向前发展。
    (3)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美洲的各种物产由商船带回欧洲,丰富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欧洲的物种及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传人美洲,极大地塑造了美洲的社会面貌。

  • 第2题:

    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是( )。

    A.人类
    B.人类个体
    C.历史研究者
    D.史学工作者。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什么是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客体的过去性对历史认识有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历史认识客体: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对象。指人类社会已往的客观存在。包括个别的历史事实、完整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不同部分。
    影响:
    (1)使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不能建立生动的、直接的统一关系,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事物获得生动的、感性的认识,从而使主体的认识失去重要的经验基础。
    (2)使历史学家只能通过历史资料去复原历史的原貌。
    (3)使历史认识的检验发生特别的困难。

  • 第4题: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
    • B、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 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
    • D、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

    正确答案:B

  • 第5题:

    为什么说客观主义史学认识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史学认识论都是片面的?如何看待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正确答案: 客观唯心主义史学认识论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出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兰克学派是主张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事实上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立场、观点研究历史,任何史料、史实都不可能自己“说话”,都是研究者在说话,是研究者对史料史实的解读,而且一切解读都总是渗透着解读者的立场、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史著述展示出来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写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构建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和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曾对历史相对主义理论做过系统表达。后现代主义则把历史相对主义推向了极端。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识论认为,客观历史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实践是能够逐渐切近的认识它的真相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使历史认识真理的两个属性,任何一个历史认识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通常我们用绝对性来表示某一历史认识真理所包含的客观性内容,用相对性来表示这些客观性内容的近似性、不完全性;用绝对性来表示一种局部的完满的历史认识,用相对性来表示这种局部完满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用绝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至上性,用相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非至上性。而且由于历史客观的异常复杂性、非重复性、非直观性、以及其与现实的密切相关性,使得历史认识会比人们对其他失误的认识具有更为明显、更为突出的相对性。

  • 第6题:

    间接的检验历史认识的途径()

    • A、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出发,检验历史认识的成果
    • B、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进而回观历史,以检验历史认识的成果
    • C、利用不同地区、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借以检验历史认识的成果
    • D、根据历史认识成果的社会效应,来检验历史认识成果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2)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资本主义大规模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5)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6)证明地圆学说的科学性

  • 第8题:

    历史学从认识层次上划分,有()、()和微观之别。


    正确答案:宏观;中观

  • 第9题:

    问答题
    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如何克服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正确答案: “实践唯物主义”在史学本体论上的含义在于,突出物质实践活动在唯物史观原理体系中的首要地位,强调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增长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程。它在史学认识论上的含义在于,强调他们主张的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是,它不像后者那样认为外部感性世界决定人的意识,而是认为人们自身的生活实践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样,它既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的偏颇,也克服了历史相对主义的偏颇。因为它:
    第一,肯定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独立于历史研究者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论你是否认识了它,也不论你怎样认识它,它都始终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存在着;
    第二,认为过去发生过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实践能力,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第三,它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真相,是能够被研究者逐步认识清楚的。这是因为:(1)过去的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虽然它们是互不联系地、零落散乱地存在着,但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也就是一个基本上符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观,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逻辑思维在历史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A

    表现在历史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认识的这种升华正是逻辑思维作用的结果

    B

    表现在揭示历史活动自身的内部联系,离不开逻辑思维方式

    C

    表现在史料的汇集、整理、考辩都必须充分运用逻辑思维

    D

    表现在给历史认识者提供认识历史的一整套概念、命题、原理、范式,一整套话语系统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间接的检验历史认识的途径()
    A

    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出发,检验历史认识的成果

    B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进而回观历史,以检验历史认识的成果

    C

    利用不同地区、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借以检验历史认识的成果

    D

    根据历史认识成果的社会效应,来检验历史认识成果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历史学发展在主客观世界改造中的功能()
    A

    历史学具有认识功能

    B

    历史学具有鉴戒功能

    C

    历史学具有教育功能

    D

    历史学具有说服功能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材料:
    关于新航路开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某版本历史教科书“开辟新航路”一课包括三个子目:“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和“走向会合的世界”。某教师在讲完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后,针对第二子目,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围绕《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开展了两个教学活动:(1)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地图上按时间顺序描出四条航线;?
    (2)分组讨论哪一条航线最容易到达东方。为此,学生对航海路线、造船技术、洋流、季风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直至下课,讨论活动仍未结束。
    问题:
    (1)这位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可取之处(4分)?存在哪些问题?(6分)
    (2)请你对这位教师提出改进的建议。(6分)


    答案:
    解析:
    (1)可取之处: ①该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②该教师采取让学生动手画航线和小组讨论的活动方式,说明该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教学建议。
    ③该教师没有采用灌输式教育,而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在学生动手画完航线之后并没有带领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导致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停留在动手画图的层面,并没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这一教学目标。
    ②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落实组织性原则。首先,教师没有规定讨论的时间;其次,教师没有深入每一个活动小组,指导学生的讨论;最后,教师没有适时结束学生的讨论,导致授课结束讨论仍未结束,致使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2)改进建议:
    ①在学生画航海家的航线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航海家讲述自己的航海历程和路上的艰险,这样创设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历史,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航海史实的认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同时也会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在学生讲述完航海经历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史实,教师可以在PPT上展示相关表格,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航线方向、开辟航线原因等角度强化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
    ③针对小组讨论,教师需对讨论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规定;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小组内部对学生讨论的方向进行引导;讨论结束,教师应该让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做补充,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 第14题: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答案:
    解析:
    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渡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于是.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如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美洲农产品传播到世界,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也因此促进了人口的增长。非洲人口的剧增(特别在西非),原因之一是美洲农作物的引进。
    由于美洲及新航路的发现,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币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也开阔了人类的眼界。人类对世界海洋和陆地了解的加深和扩大,是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在历史上称为“价格革命”。总之,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所造成的各种后果,集中到一点,便是资本势力的增长,一个新兴的拥有资本的阶级,即资产阶级首先从西方登上历史舞台。西欧几个国家的银行家、商人和工场主的地位骎侵日上,他们注定要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自已的政治经济的统治,由此加速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并且影响整个世界。

  • 第15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和探究完《新航路开辟》之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写出来自己的历史小论文,题目分别是:《哥伦布为欧洲发现了“无主地”》《麦哲伦与地圆学说》《中国四大发明与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让欧洲崛起》,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正确说法有()

    •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历史学家得出上述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 A、古罗马帝国的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 B、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
    • C、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 D、资本主义确立了对全世界的统治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历史学发展在主客观世界改造中的功能()

    • A、历史学具有认识功能
    • B、历史学具有鉴戒功能
    • C、历史学具有教育功能
    • D、历史学具有说服功能

    正确答案:A,B,C

  • 第18题: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社会史是取代以政治史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史学研究的新的历史研究范式。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难免陷于谬误?

    正确答案: 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是相对于历史认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历史事实自身不具有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们描绘出来的。
    应该承认,克罗齐等人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由此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或者即使不完全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也强调那个客体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认识,这就走过头了,陷于谬误了。这是因为:
    (1)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因而历史是通过大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起来的,都是包含着历史认识者的主体意识的历史——主体化的历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2)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资本主义大规模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5)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6)证明地圆学说的科学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历史学从认识层次上划分,有()和微观之别。

    正确答案: 宏观、中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客观主义史学认识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史学认识论都是片面的?如何看待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正确答案: 客观唯心主义史学认识论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出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兰克学派是主张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事实上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立场、观点研究历史,任何史料、史实都不可能自己“说话”,都是研究者在说话,是研究者对史料史实的解读,而且一切解读都总是渗透着解读者的立场、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史著述展示出来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写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构建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和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曾对历史相对主义理论做过系统表达。后现代主义则把历史相对主义推向了极端。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识论认为,客观历史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实践是能够逐渐切近的认识它的真相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使历史认识真理的两个属性,任何一个历史认识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通常我们用绝对性来表示某一历史认识真理所包含的客观性内容,用相对性来表示这些客观性内容的近似性、不完全性;用绝对性来表示一种局部的完满的历史认识,用相对性来表示这种局部完满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用绝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至上性,用相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非至上性。而且由于历史客观的异常复杂性、非重复性、非直观性、以及其与现实的密切相关性,使得历史认识会比人们对其他失误的认识具有更为明显、更为突出的相对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