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附: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以散文和诗歌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B、着眼于学生将两者共同含有的内容对应起来C、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D、作为补充阅读,拓宽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

题目

《三峡》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附: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散文和诗歌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
  • B、着眼于学生将两者共同含有的内容对应起来
  • C、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 D、作为补充阅读,拓宽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

相似考题
更多“《三峡》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划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3分)


    正确答案:
    (1)(3分)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1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大意对即可)
    (2)(3分)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

  • 第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正确答案:

    1)  (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

    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5分)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 第3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结庐:
    喧:
    尔:
    (2)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3)分析这首诗写景句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5)如何理解这首诗平淡淳美的风格


    答案:
    解析:
    (1)结庐:建造住宅。喧:喧闹。尔:做到这样。 (2)这首诗虽然只有十句,但其中却有说理,有写景,有抒情,恰当地表现了诗人非常细微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四句和末尾二句说理,中间四句写景。但说理中也有景物描写,如“心远地自偏”,虽是说理却给人以很强的形象感。说理中也有抒情,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洋溢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同时,中间的四句虽然写的是天气和飞鸟,也包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而飞鸟晚归的形象描写,也寓示着诗人找到了生活上的皈依。
    (3)这首诗写景的句子主要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千百年来,这四句被传诵不已,不仅仅是因为成功地描绘出优美的田园景色,而且是在这种景色描写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远离纷争、喧嚣、危险的官场,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采菊饮酒,悠然远望,何等惬意!黄昏时分,飞鸟结伴还巢,刹那间,诗人领悟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像飞鸟归巢一样,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精神家园。
    (4)这首诗写作者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找到自己人生归宿的快乐心情。
    (5)由于陶渊明在诗中融入了对田园的喜爱和远离官场的恬淡心情,因而笔下的景物都带上了淳美色彩,表现出平淡自然的风格。?

  • 第4题:

    阅读下面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下面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介绍作者三、检查预习四、听录音范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五、模仿录音,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思考:(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围绕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六、整首诗语言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能让人感受到海子对幸福的渴望,以及透露出的无奈。请大家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海子的情感。七、品读1.读完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2.这首诗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找出你体会最深的一句话谈谈感受。八、诵读品读后我们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诗歌的温馨祝福与诗人的冷峻死亡中,我们更能够珍惜诗人的祝福,珍惜生活的美好。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深情诵读,再次体味作者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九、结语问题:这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的教学过程,请认真阅读并作出评析。


    正确答案: 首先,教师在这节课中关注的更多的是课文的知识内容:"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围绕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其次,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缺少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揣摩的环节,而是直接教给学生朗读这篇文章的语气,没有让学生通过朗读练习去感受、总结朗读的规律和技巧。第三,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也是停留于掌握本文的知识的层面,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总结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甚至除了课文内容之外,没有引入任何其他学习资料。因此,这是一节比较典型的"教教材"的课,没有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

  • 第5题:

    《春江花月夜》这首古乐曲有一首同名的诗,请问这首诗是()代的


    正确答案:唐朝

  • 第6题:

    阅读于坚的诗作《尚义街六号》,说说这首诗与你所读过的兼有抒情性的叙事诗有什么不同?它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正确答案: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尚义街六号》是他的成名作,被视为"第三代"诗歌"口语诗"时代开启的标志。于坚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关注日常生活,其诗歌理念代表了"第三代"诗歌的主流取向。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口语作为主要的诗歌语言。这些口语是直白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词,与我们所熟悉的隐喻性的诗化语词相比,它们往往不负载双重或多重语义,而只是对日常经验的平实记录。但是一旦日常语言转化为“诗”,它显然又具有了不同于“真实经验”的更多内涵。注意结合“第三代”诗人所倡导的“诗到语言为止”、“回到日常生活”等观念,来体味这首诗在诗学观念所做的尝试。

  • 第7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正确答案: 抒发了对祖国炽热的眷恋以及愿意为祖国献身的情感。

  • 第8题: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以月贯串全诗的。


    正确答案: 全词以月贯串,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远照。构思缜密,情意深长。

  • 第9题:

    有人说《饮酒》“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正确答案:这首诗不仅写心情、报喜悦,更是着眼于处世、观物的心态、心境。

  • 第10题:

    问答题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以月贯串全诗的。

    正确答案: 全词以月贯串,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远照。构思缜密,情意深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有一首盛赞兰陵特产的唐诗,这首诗是谁写的?你能背诵吗?

    正确答案: 这首诗的题目叫《客中作》,又名《客中行》,诗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诗是这样写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三峡》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附: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以散文和诗歌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

    B

    着眼于学生将两者共同含有的内容对应起来

    C

    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D

    作为补充阅读,拓宽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


    正确答案: A
    解析: 将诗歌与散文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A项正确;让学生找出两者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找出两者共同含有的内容(都写到三峡夏天水流速度快,猿啼连续不断),B项正确;诗歌作为补充材料,进行纵向比较阅读,有利于拓宽阅读范围,D项正确。C项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题干中并未体现,表述错误。故当选。

  • 第13题:

    6.诗歌欣赏。(5)

      阅读下面新诗,按要求答题。

      

      很

      读了这首诗,根据你对生活的体验和本诗的理解,说说诗中所抒发的情感。(2)

      答:

      从下面两个诗句中选取一句作简要赏析。(3)

      (1)春日阳光暖暖的/而我的心空却下着/绵绵雨丝

      (2)从此思念像一条长长的线/连着你/牵着我

      答:

      


      参考答案:6.示例:(1)抒发了儿子对妈妈深长思念之情; (2)抒发了儿子对妈妈的依依惜别之情;(3)抒发了儿子和妈妈相互思念之情;(4)抒发了儿子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评分标准:答对第一项的给满分2分,答了其他三项或意思差不多的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1)作著运用反衬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与妈妈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2)作者把思念妈妈的情怀比喻为一条长长的线,心与妈妈相牵连,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割舍不断,绵绵悠长。
      
    评分标准:酌情给分,意思差不多就可以给满分。

  • 第14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注】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应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节的情景。(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2分)


    答案:
    解析:
    (1)重阳。
    (2)同意。诗人彼时内心充满怀才不遇的郁闷和忧思,而诗歌首联兴寄高远,以高秋登高写高洁之情,颇显名士风范;颔联则引古时名士庄周、陶潜的典故,以开口一笑、折菊满头将内心郁郁排遣而出;颈联、尾联直言纵饮去忧,应当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全诗起于愁情而抒于旷达,既含思凄恻,又爽利俊健,读来顿挫跌宕。

  • 第15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注】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应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节的情景。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解析:
    高远,以高秋登高写高洁之情,颇显名士风范;颔联则引古时名士庄周、陶潜的典故,以开口一笑、折菊满头将内心郁郁排遣而出;颈联、尾联直言纵饮去忧,应当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全诗起于愁情而抒于旷达,既含思凄恻,又爽利俊健,读来顿挫跌宕。

  • 第16题:

    有一首盛赞兰陵特产的唐诗,这首诗是谁写的?你能背诵吗?


    正确答案: 这首诗的题目叫《客中作》,又名《客中行》,诗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诗是这样写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 第17题:

    《春江花月夜》这首古乐曲有一首同名的诗,请问这首诗是属于哪个朝代的?


    正确答案: 唐朝。

  • 第18题: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正确答案: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却“哀而不伤”,并不颓废与绝望,正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种欣慰。

  • 第19题: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有“讽喻说”,有“爱情说”,有“双重主题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诗人白居易的态度也是矛盾的。这首诗既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废弃朝政荒淫误国,以致发生安史之乱进行批判;同时也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对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寄予了极大同情。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对唐玄宗迷恋杨玉环,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乱,很明显是谴责、批判的。诗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重色”二字就表明了“刺上”的意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妆成矫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对李隆基不理朝政、淫乐贪色显然是讽谕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还在欣赏歌舞,“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批判讥讽的态度显而易见。从马嵬兵变、杨玉环被处死开始,诗人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批判转向同情、乃至歌颂。李、杨的爱情最终以悲剧为结局。白居易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君王虽有所讽谕,但“忠君”思想是难以动摇的,李隆基作为君王,其爱情落得如此悲剧下场,诗人寄予深深同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从“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面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些诗句里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倾向。结尾部分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杨贵妃亡魂再现的故事,这里也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的极大同情。

  • 第20题:

    举例说明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杜诗“万景皆实”,读了这首诗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正确答案:诗中细节描写实有以小见大、间接表现内心感情波澜的艺术效果,如第二段的山间景物描写山果多琐细,..甘苦齐结实。隐约感叹自己的身世。
    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儿女情态和衣着的描写:“平生所娇儿...颠倒在�褐”...“瘦妻面复光,...狼藉画眉阔”。似乎用“琐屑”写儿女事,表现特定情境中的感触,然其中有深意存焉。描写孩子身上补丁可谓细入毫芒,杜甫毕竟是朝廷命官,他过去官服上的海图波涛等美丽的图案在动乱之世,竟然成了孩子破衣上的补丁这痛苦和辛酸已在不言中了,又何须明言。此时细节描写给人们造成的情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从一个补丁可以看到全家的遭遇,甚至国家的动荡,这种以小见大的的写法,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杜甫的“写实”实在看似浅淡自然而实则意味丰厚。如同地下奔突的岩浆具有持久的渗透力量。

  • 第21题:

    问答题
    阅读于坚的诗作《尚义街六号》,说说这首诗与你所读过的兼有抒情性的叙事诗有什么不同?它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正确答案: 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尚义街六号》是他的成名作,被视为"第三代"诗歌"口语诗"时代开启的标志。于坚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关注日常生活,其诗歌理念代表了"第三代"诗歌的主流取向。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口语作为主要的诗歌语言。这些口语是直白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词,与我们所熟悉的隐喻性的诗化语词相比,它们往往不负载双重或多重语义,而只是对日常经验的平实记录。但是一旦日常语言转化为“诗”,它显然又具有了不同于“真实经验”的更多内涵。注意结合“第三代”诗人所倡导的“诗到语言为止”、“回到日常生活”等观念,来体味这首诗在诗学观念所做的尝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阅读《一句话》中的一节,回答问题: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沉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1)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2)“火”隐喻什么?(3)这节诗的形式和语言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杜诗“万景皆实”,读了这首诗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正确答案: 诗中细节描写实有以小见大、间接表现内心感情波澜的艺术效果,如第二段的山间景物描写山果多琐细,..甘苦齐结实。隐约感叹自己的身世。
    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儿女情态和衣着的描写:“平生所娇儿...颠倒在�褐”...“瘦妻面复光,...狼藉画眉阔”。似乎用“琐屑”写儿女事,表现特定情境中的感触,然其中有深意存焉。描写孩子身上补丁可谓细入毫芒,杜甫毕竟是朝廷命官,他过去官服上的海图波涛等美丽的图案在动乱之世,竟然成了孩子破衣上的补丁这痛苦和辛酸已在不言中了,又何须明言。此时细节描写给人们造成的情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从一个补丁可以看到全家的遭遇,甚至国家的动荡,这种以小见大的的写法,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杜甫的“写实”实在看似浅淡自然而实则意味丰厚。如同地下奔突的岩浆具有持久的渗透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下面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介绍作者三、检查预习四、听录音范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五、模仿录音,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思考:(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围绕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六、整首诗语言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能让人感受到海子对幸福的渴望,以及透露出的无奈。请大家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海子的情感。七、品读1.读完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2.这首诗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找出你体会最深的一句话谈谈感受。八、诵读品读后我们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诗歌的温馨祝福与诗人的冷峻死亡中,我们更能够珍惜诗人的祝福,珍惜生活的美好。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深情诵读,再次体味作者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九、结语问题:这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的教学过程,请认真阅读并作出评析。

    正确答案: 首先,教师在这节课中关注的更多的是课文的知识内容:"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围绕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其次,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缺少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揣摩的环节,而是直接教给学生朗读这篇文章的语气,没有让学生通过朗读练习去感受、总结朗读的规律和技巧。第三,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也是停留于掌握本文的知识的层面,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总结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甚至除了课文内容之外,没有引入任何其他学习资料。因此,这是一节比较典型的"教教材"的课,没有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