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

题目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问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终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相似考题

1.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的学生完成情况很不理 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宣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 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 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 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 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 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 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其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问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终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更多“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的学生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宣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其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答案:
    解析: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申,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 第2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的学生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分享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问题: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答案:
    解析: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地思考,激发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 第3题: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外阅读’’的教学建议,下列教学行为,合适的是()。


    A.教师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B.教师把每周五的一节语文课安排为课外阅读固定课时

    C.教师让学生至少读五本“文学名著简介”,并写读后感

    D.教师让不愿读《巴黎圣母院》的学生欣赏同名改编电影

    答案:A
    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故A项表述正确。B项,教师的课外阅读教学应根据学情灵活进行课时调整与安排,“把每周五的一节语文课安排为固定课时”的做法并不合适。C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必修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指出,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此外,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应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仅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的方式过于单一。D项,仅仅依靠欣赏同名改编电影,而不对阅读文本本身展开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讨论,无法达到课外阅读活动的目的。

  • 第4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依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读本

    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以语文读本所涉及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答案:B
    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语文读本属于课外读物,应由教师推荐、指导在课外由学生自主阅读。故B项“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说法错误。

  • 第5题:

    阅读“戏剧活动”的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学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寻找感兴趣的材料,改编成剧本。
    第二阶段,学生举办剧本推介会。大家交流、欣赏各自改编的剧本,评选出优秀剧本,供同学们选择排演。
    第三阶段,戏剧展演。学生依据事先研制的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对各个剧目演出情节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剧组、演员等。
    对上述“戏剧活动”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意在强调学生应将阅读结果转化为表演活动

    B.设计体现出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理念

    C.教师搭建校园明星成长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兴趣

    D.设计让学生做实施者、评价者,教师则做旁观者

    答案:B
    解析:
    教师设计“戏剧活动”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外读物,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交流各自的心得,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而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表演,故A项说法有误。题干中教师要求学生评选优秀剧本,研制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并对戏剧表演进行评价,有助于通过生生互评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展开,故B项说法正确。教师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选择主题、创作并互评剧本、表演戏剧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C项说法有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扮演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而不是所谓的旁观者,完全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故D项说法错误。

  • 第6题:

    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正确答案:D

  • 第7题: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
    • B、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要扩大阅读面,要多读网上文章
    • C、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与远离书本的过度发挥
    • D、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在某次“阅读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教师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 B、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C、阅读教学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 D、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学完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朱自清的文笔、文风,又向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其他文章,让学生去阅读欣赏,然后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就其文风写一篇评论。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章
    • B、读写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C、引导学生在完成书面作业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从中获得知识
    • D、扩展课外相关文本,增加了学生阅读量,扩大了视野,有利于全面理解课文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问答题
    材料: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的学生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分享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问题: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18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阅读下面有关高中语文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心得,按照要求答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欣赏,而且保持自己原有的感觉。比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的教学中,我的做法如下:(1)在完成了前面一步通读(完成前面所布置的所有作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散文或诗歌,反复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并写出一篇赏析文章;(2)同桌之间相互交换阅读赏析文章,修改错别字和病句,并写出点评(不少于300字);(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并写出点评;(4)学生再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样反复训练,就是让学生真正地读懂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并且由此学会如何欣赏一篇文学作品。对以上教学心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B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C

    课外的阅读欣赏课,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

    D

    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而设置的一个阅读机制,按要求答题。  (1)开具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有目标  我们首先为学生高中三年开具了一个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中有世界名著和名家经典散文等,并且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的成长,与高中三年各个学期的教材配套。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学习任务重,重点是经典散文和时文的阅读,教师每星期有计划地将阅读材料下发给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又可以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寒暑假和国庆元旦长假,我们都会让学生利用长假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会过一个充实的假期。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阅读有经验  每个人的阅读品质和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学校就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经验和交流体会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大会无疑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些网上交流平台,如“阅读BBS”等。  学校安排语文教师做好各个平台(论坛)的版主,每天实时为学生解决一些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并做好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鼓励各班语文教师随时(尤其是假期)参与与学生的交流。  (3)开放阅览室,让学生阅读有地方  阅览室有两种:常见的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阅览室。我校图书馆藏书30万册,订阅期刊100余种,三个大型阅览室可供300位学生同时阅读;网上阅览室就是学校与一些著名的网站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行资源共享。学生只要打开网络,进入学校网上图书管理系统,输入个人信息,就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文学作品,如果有必要还可以下载保存。当然,一些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都经过了过滤!学校每周都有专门的阅读课,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有时间有地方阅读,又有东西可读。  (4)推荐佳作,让学生阅读有收获  有阅读就会有思考与感悟,学生将所思考的东西写成文字后,教师将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刊。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这样让学生感觉到了阅读是有收获的。同时也为其他的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也会更加努力的。  关于材料中的各项举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结合教材列出阅读书目,合理引导学生阅读,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写作提供了素材积累。

    B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经验与体会的平台,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C

    将学生中的佳作推荐给报刊会让学生产生骄傲的情绪,不利于学生进步。

    D

    书本阅读与网上阅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


    正确答案: A
    解析:
    将学生中的佳作推荐给报刊发表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能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良好的动力。

  • 第13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 “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老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 “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其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答案:
    解析: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 “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 “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 “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 第14题:

    阅读“戏剧活动”的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学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或自 己感兴趣的书籍,寻找感兴趣的材料,改编成剧本。

    第二阶段,学生举办剧本推介会。大家交流、欣赏各自改编的剧本,评选出优秀 剧本,供同学们选择排演。

    第三阶段,戏剧展演。学生依据事先研制的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对各个剧目演出 情节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剧组、演员等。

    对上述“戏剧活动”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意在强调学生应将阅读结果转化为表演活动
    B.设计体现出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理念
    C.教师搭建校园明星成长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兴趣
    D.设计让学生做实施者、评价者,教师则做旁观者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戏剧教学设计的理解。

    A 项:教师进行戏剧教学活动设计,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戏剧世界,并不是强调将学生的阅读成果转化为表演活动。

    B 项:教师在活动中评选优秀剧本和演员,是对学生学习的鼓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C 项:题目中并未体现校园明星成长平台的搭建。
    D 项: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而非旁观者。

  • 第15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根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课本。
    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以语文读本所涉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课程目标相关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与鉴赏”教学实施中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使用的课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不恰当。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A项:语文读本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学、自主阅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师应立足课内、课外同向推荐语文读本。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师应向学生广泛推荐课外读物。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6题:

    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阅读教学和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发表了一些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阅读教学中要避免使用比喻、排比等知识概念

    B.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

    C.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在评价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D.略读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答案:B
    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部分要求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故A项“避免使用比喻、排比等知识概念”说法有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故B项说法正确。第四学段的文学作品阅读评价,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故C项“信息筛选能力”说法错误。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故D项“综合理解能力”说法错误。

  • 第17题:

    教师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阅读教学和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发表一些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阅读教学中要避免使用比喻、排比等知识概念
    B.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
    C.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在评价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D.略读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学生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虽涉及重要的课标知识,但考生立足个人理解研读选项便可做出正确选择。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

    A项: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如“比喻、排比”等知识。该观点阐释过于绝对,脱离具体情境。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并不需要考查综合理解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8题:

    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回忆性散文的写作风格和特色,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去阅读鲁迅其他的回忆性散文,并写一篇读后评论。对这一作业的布置,评价不恰当的是()。

    • A、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
    • B、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 C、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 D、读与写相结合,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某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 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正确答案:(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地思维,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的行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变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 第20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正确答案: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 第21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语文教师普遍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的课外阅读时,做了以下努力,不值得借鉴的是()。

    • A、课前五分钟的主题演讲,让学生讲述其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
    • B、开设课外阅读辅导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
    • C、在自习课上,开展《三国演义》课本剧表演
    • D、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周记,记录心得感受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单选题
    阅读课题研究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某校开展“构建大语文教学圈”的课题研究,组织了“名著阅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和阅览室,借阅文学作品,静心阅读思考;与省、市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听取专家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沙龙”活动,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融合。

    B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

    C

    体现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

    D

    体现了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在该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对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的融合,列举了语文科目不同的学习方法。

  • 第23题:

    问答题
    材料: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老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问题: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