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也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相关问题
  • 第1题:

    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则不可能通达。《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的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佛经浩翰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入修行。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何况佛教的道理非常甚深,尤其是空性等法门,若没有上师开演不能趋入,证悟更上无从谈起。

  • 第2题:

    有些人看了一两本佛经,就认为自己精通佛法了,于是对佛法指指点点、大放厥词,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行为非常可笑。想深入佛教话,看一两本书是不够的。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经典有一百多函,论著有两百多函,学一部论典就要花很长时间。上师就说过,他老人家二十多年反反复复刻苦钻研,越学越学得佛法深奥,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义学了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内容。
    没有精通佛法之前,千万不要肆意毁谤,如果有人信口开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来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驳倒佛教。很多非常权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对佛教五体投地、恭敬有加。而现在个别孤陋寡闻的人,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权威地反对佛教,只能显露出他的愚痴无知,对佛教没有丝毫损害。佛教的教义纯洁无垢,完全符合于自然真理,因此,任何人也没办法驳斥它。

  • 第3题:

    有些人认为,佛菩萨感受果报只是显现,并不是真实的,故无法证明因果不虚。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课本中引用了众多公案,在提醒我们:连伟大的阿罗汉、菩萨、佛陀,显现上也会感受果报,何况我们凡夫。尽管一切法是空的,但对我们而言,根本没目犍连那样境界,既然目犍连都难脱因果,那么我们也应当受因果支配。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是由于世间众生愚昧,不知造恶业会招致普通痛苦,或者说对于因果认识不深,表面知道但明知故犯,这是相当可怕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因果正见。
    个人认为:可以加入从世俗谛和胜义谛进行分析。

  • 第4题:

    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正确答案: 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
    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

  • 第5题:

    有些人认为痛苦是咎由自取,并非因缘所生,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如果痛苦不是因缘生,而可以自主取舍,那么世间的人们都是厌恶痛苦的,一切有情都应没有痛苦才对。但事实却相反,每个人的身心内外,都有着种种的痛苦在烦扰逼迫,根本无丝毫自由自主的力量。

  • 第6题:

    问答题
    有些人看了一两本佛经,就认为自己精通佛法了,于是对佛法指指点点、大放厥词,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行为非常可笑。想深入佛教话,看一两本书是不够的。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经典有一百多函,论著有两百多函,学一部论典就要花很长时间。上师就说过,他老人家二十多年反反复复刻苦钻研,越学越学得佛法深奥,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义学了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内容。
    没有精通佛法之前,千万不要肆意毁谤,如果有人信口开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来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驳倒佛教。很多非常权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对佛教五体投地、恭敬有加。而现在个别孤陋寡闻的人,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权威地反对佛教,只能显露出他的愚痴无知,对佛教没有丝毫损害。佛教的教义纯洁无垢,完全符合于自然真理,因此,任何人也没办法驳斥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只要一心念佛或参禅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学,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正确。虽然持佛号、念心咒功德很大,有“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不可思议功德,但这个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我们的烦恼形形色色,种类非常多,需要种种不同方便法对治。如果什么经论都不学,只是念佛坐禅,而没有以胜观智慧来摄持,怎么能根除轮回的习气和障碍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痛苦是咎由自取,并非因缘所生,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如果痛苦不是因缘生,而可以自主取舍,那么世间的人们都是厌恶痛苦的,一切有情都应没有痛苦才对。但事实却相反,每个人的身心内外,都有着种种的痛苦在烦扰逼迫,根本无丝毫自由自主的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有些人说:“我们家乡没有佛法,非常可怜!”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正确答案: 当然,从佛陀的教法、证法来讲,没有佛法是很可怜。但从诸佛菩萨悲愿的角度而言,佛菩萨无处不在,只要能让众生得到利益,不管是有情还是无情物,都是诸佛菩萨的大悲化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陀只能治疗心里的疾病,身体上的疾病只有医生才能治,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正确。佛陀在世时,耆婆医师自认为医术特别高明,有一次对佛陀说:“医治众生内心的疾病,您的教法甘露是举世无双,但治疗众生身体的疾病,我耆婆应该是世间第一。”佛陀为了摧毁他的傲慢,遂将他带到一个雪山上找了很多草药,并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药性、治病方法讲得清清楚楚,而耆婆医师对这些草药,有些根本不认识,有些只知其名称而不知作用……。经过这件事情后,他完全消除了傲慢,心悦诚服地认为佛陀不仅是烦恼病的医王,在治疗身体疾病方面,自己也是望尘莫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正确答案: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通达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在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应依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原则,像善财童子一样,不畏一切苦行,灭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不生邪见也不起恶念。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教育,这种观点正确吗?教学与教育、智育、自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
    教育。
    (2)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与自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学生的自学有两种,必须加以区分:一种是在教学过程内、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它包括配合教学进行的预习、复习、自习和作业,它是教学的组成郁分。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以外,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其内容广泛,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正确答案: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所以,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观清净心。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故一定要视师如佛,视师为佛法的根本、功德之源。
    另外,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以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所以,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
    我等应如是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 第14题:

    有些人认为身体是心的因,因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请以理证遮破这种观点。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不合理。如果认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令心改变故,身体就是心的因。那胆小的人见到鲜血会昏厥,听到老虎声吓得发抖,鲜血、老虎声也能令心改变,那鲜血、老虎声也变成心的因了,这是谁也不会承认的。所以外境的所缘缘可以让心改变,但不一定是心的因。
    所以《释量论》中说:“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是心的俱有缘,就像青稞是从青稞种子中产生的,并不是从化肥和地水火风中产生的。”

  • 第15题:

    有些人说:“我们家乡没有佛法,非常可怜!”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正确答案: 当然,从佛陀的教法、证法来讲,没有佛法是很可怜。但从诸佛菩萨悲愿的角度而言,佛菩萨无处不在,只要能让众生得到利益,不管是有情还是无情物,都是诸佛菩萨的大悲化现。

  • 第16题:

    有些人认为只要一心念佛或参禅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学,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虽然持佛号、念心咒功德很大,有“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不可思议功德,但这个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我们的烦恼形形色色,种类非常多,需要种种不同方便法对治。如果什么经论都不学,只是念佛坐禅,而没有以胜观智慧来摄持,怎么能根除轮回的习气和障碍呢?

  • 第17题:

    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教育,这种观点正确吗?教学与教育、智育、自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
    教育。
    (2)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与自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学生的自学有两种,必须加以区分:一种是在教学过程内、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它包括配合教学进行的预习、复习、自习和作业,它是教学的组成郁分。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以外,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其内容广泛,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 第18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若对上师三宝生起一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一个大劫,那等一个大劫过后,我还可以重获人身,那时再修持也来得及。”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因为在受苦的同时,又为烦恼摧动造更多罪业,罪上加罪,每种罪业又有无量的苦报,所以如果堕落的话,则很难摆脱恶趣之身,更不要说获得人身重新修持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菩萨感受果报只是显现,并不是真实的,故无法证明因果不虚。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课本中引用了众多公案,在提醒我们:连伟大的阿罗汉、菩萨、佛陀,显现上也会感受果报,何况我们凡夫。尽管一切法是空的,但对我们而言,根本没目犍连那样境界,既然目犍连都难脱因果,那么我们也应当受因果支配。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是由于世间众生愚昧,不知造恶业会招致普通痛苦,或者说对于因果认识不深,表面知道但明知故犯,这是相当可怕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因果正见。
    个人认为:可以加入从世俗谛和胜义谛进行分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正确答案: 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
    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不正确。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是了义、有些不了义。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说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都无法遮破。但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正确答案: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所以,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观清净心。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故一定要视师如佛,视师为佛法的根本、功德之源。
    另外,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以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所以,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
    我等应如是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也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

    正确答案: 1)不正确。
    佛法不可能以自力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同有灯火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正道。
    2)如堪布在课中所说,在我一生中,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
    如今仍紧紧跟随堪布等具修证的上师闻思修行,所以非常珍惜这样殊胜的因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