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四季变迁是由()引起的。

题目

地球上的四季变迁是由()引起的。


相似考题
更多“地球上的四季变迁是由()引起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地球上只有温带才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而寒带和热带则是长冬无夏和长夏无冬。
    其原因是( )。

    A: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和公转轨道有一定的夹角所致
    B: 寒带的冰雪太多,无法构成四季变化
    C: 热带的地形地貌构成使之不易散热
    D: 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答案:A
    解析:
    寒带和热带出现长冬无夏和长夏无冬的现象,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
    地轴和公转轨道有一定的夹角,使得两极寒带不能受到阳光直射,
    而热带长期受到阳光直射所导致的。故本题答案选A。

  • 第2题:

    地球上出现的四季更替是由于()。

    • A、地球自转
    • B、地球公转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地球上出现的四季更替是由于()


    正确答案:地球公转

  • 第4题:

    地球()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 A、自转公转
    • B、公转自转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地球上大气的环流产生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以及赤道热,两级冷的规律。()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正确答案:A

  • 第7题:

    下列自然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 A、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 B、昼夜更替
    • C、四季变化
    • D、昼夜长短变化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问答题
    在地质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过哪些变迁?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正确答案: 地质时期的气候情况,我们只能根据间接的标志去研究。如根据某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性质、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还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来推断地质时期气候状况等等。在某一地区中如发现冰碛石、冰擦痕、漂石等,这就是寒冷时期冰川活动的证明;黑龙江地区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红色土,可推知古代那里曾经有过炎热的气候;如果在现代沙漠地区发现有干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线的遗迹,就表示该地是由湿润气候转变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说明地质时代气候状况的良好根据,如果有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这里曾是草原气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现过森林气候;在格陵兰曾发现温带气候的树叶遗物,证明这里曾有过温暖的时期;苏联的乌克兰曾发现古代棕榈的遗迹,证明那里曾出现过热带气候。
    通过上述方法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六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三个气候带。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年~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迭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38°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
    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5.5℃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
    当高纬地区处于冰期时,冰川覆盖扩大,极地高压增强,迫使极锋带南移到中纬度。在中纬度极锋带上气旋活动频繁,雨量丰富,内陆湖水上涨,如我国罗布泊在冰期时,湖水水域比现代大4~5倍。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气候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地球上的四季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地球上只有温带才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而寒带和热带则是长冬无夏和长夏无冬。其原因是:()
    A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和公转轨道有一定的夹角所致

    B

    寒带的冰雪太多无法构成四季变化

    C

    热带的地形地貌构成使之不易散热

    D

    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由于黄赤交角(地球自转的赤道和地球公转的黄道的夹角)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根据太阳直射情况分为三大类,有太阳直射的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处于两者之间不会终年高温也不会终年寒冷,一年四季变化明显的即为温带。故本题答案为A。

  • 第11题:

    填空题
    地球上出现的四季更替是由于()

    正确答案: 地球公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地球上出现的四季更替是由于()。
    A

    地球自转

    B

    地球公转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地球上的四季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下述正确说法的是() 

    • A、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是由地球大气圈变异活动引起的
    • B、海洋灾害和海岸带灾害是由地球水圈变异活动引起的
    • C、气象灾害和洪涝是由地球岩石圈变异活动引起的
    • D、人为自然灾害是由地球生物圈变异活动引起的
    • E、农业灾害、林业灾害是由地球岩石圈变异活动引起的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地球上之所以会有四季五带之分,其根本原因在于()

    • A、黄赤交角的存在
    • B、地球的公转
    • C、地球的球形状
    • D、地球的自转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在地质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过哪些变迁?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正确答案: 地质时期的气候情况,我们只能根据间接的标志去研究。如根据某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性质、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还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来推断地质时期气候状况等等。在某一地区中如发现冰碛石、冰擦痕、漂石等,这就是寒冷时期冰川活动的证明;黑龙江地区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红色土,可推知古代那里曾经有过炎热的气候;如果在现代沙漠地区发现有干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线的遗迹,就表示该地是由湿润气候转变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说明地质时代气候状况的良好根据,如果有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这里曾是草原气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现过森林气候;在格陵兰曾发现温带气候的树叶遗物,证明这里曾有过温暖的时期;苏联的乌克兰曾发现古代棕榈的遗迹,证明那里曾出现过热带气候。
    通过上述方法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六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三个气候带。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年~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迭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38°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
    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5.5℃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
    当高纬地区处于冰期时,冰川覆盖扩大,极地高压增强,迫使极锋带南移到中纬度。在中纬度极锋带上气旋活动频繁,雨量丰富,内陆湖水上涨,如我国罗布泊在冰期时,湖水水域比现代大4~5倍。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气候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了。

  • 第17题:

    造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

    • A、四季的更替
    • B、地球的自转
    • C、地球的公转
    • D、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从视运动的角度分析地球上的四季递变


    正确答案: 由于地球是倾斜着自转和公转,并在其间倾斜角度不变,地轴与轨道面夹角始终是66°34´,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为23º26´,这样在地球的公转轨道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范围为±23º26´,地球的这种直运动,反映在天球上就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或回归运动,太阳回归运动的范围为赤道南北23º26´(2)当δ=0º时,太阳位于春分点或秋分点,直射赤道,这时南北半球获得热量相等,总体上表现为春季(北半球)秋季(南半球),当太阳向北移动式时,即δ增大时,北半球获热大于南半球,并在δ=23°26´时达到最大,这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当δ--23°26´时,南半球获热多于北半球,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当δ==0°时,南北半球热量又相当,总体上又表现为秋季或春季,所以当太阳在赤道南北往返运动一周,地球就完成一个四季交替。

  • 第19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所引起的现象是黑夜和白昼的转换

    B

    地球自转所引起的现象是黑夜和白昼的转换

    C

    地球的公转引起四季的变化

    D

    地球的自转引起四季的变化


    正确答案: B,C
    解析: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星球,地球不停地绕着自转轴由西向东旋转,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一周,相当于太阳从东升起、落下,再升起的一周,也是我们日常的一天。故B正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天文学上时长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地球公转轨道(黄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夹角,角度是23度26分,其结果就造成了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了温带地区的四季更替。故C正确。

  • 第20题:

    单选题
    下列自然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A

    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B

    昼夜更替

    C

    四季变化

    D

    昼夜长短变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往复变化使得地球景观绚丽多彩,这是大自然赋予地球的珍贵礼物。然而四季这个礼物似乎分配不公,地球上只有温带才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而寒带和热带则是长冬无夏和长夏无冬。其原因是(  )。
    A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和公转轨道有一定的夹角所致

    B

    寒带的冰雪太多无法构成四季变化

    C

    热带的地形地貌构成使之不易散热

    D

    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27ˊ的黄赤交角。正因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温带、寒带和热带的气候特点,因此答案选A。

  • 第22题:

    填空题
    地球上的四季变迁是由()引起的。

    正确答案: 地球公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从视运动的角度分析地球上的四季递变

    正确答案: 由于地球是倾斜着自转和公转,并在其间倾斜角度不变,地轴与轨道面夹角始终是66°34´,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为23º26´,这样在地球的公转轨道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范围为±23º26´,地球的这种直运动,反映在天球上就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或回归运动,太阳回归运动的范围为赤道南北23º26´(2)当δ=0º时,太阳位于春分点或秋分点,直射赤道,这时南北半球获得热量相等,总体上表现为春季(北半球)秋季(南半球),当太阳向北移动式时,即δ增大时,北半球获热大于南半球,并在δ=23°26´时达到最大,这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当δ--23°26´时,南半球获热多于北半球,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当δ==0°时,南北半球热量又相当,总体上又表现为秋季或春季,所以当太阳在赤道南北往返运动一周,地球就完成一个四季交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