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碑帖考据学”对书法有何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书为心画”对书法研究、实践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书心画也”是西汉杨雄在《杨子法言》卷五《问神》篇中提出的,原意并非指书法,而是指书籍的书,后人引用到书法中来,对书法的理论与实践起到极大的作用,甚至成为经典性的论断,也可称之为“伟大的命题”。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杨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现代许多书家喜爱用“书为心画”入印作闲章,也表明了此四字在书法研究、实践中是何等重要。
    “书为心画”深刻地揭示了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即艺术的本质:书法是书法家主观精神的产物,是心(头脑)作用的结果。杨雄在同一篇中说:“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亡。”作为人类社会,包括人本身及世间一切物体,对于人的“心”来讲,都是客观存在。艺术同其它人类社会所生产的任何物品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人类社会这个层次上来说,“唯物”与“唯心”是整个世界的两个既对立又互相联系的方面,“唯”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一味地讲“心”,讲主体精神,离开客观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一味地强调“物”,抛开了“心”(即人的精神),那么也不可能有人类世界,地球只能是浑沌的原始状态。我们的先人很聪明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书法艺术的一个源:即人的“心”,当然这个“心”决不是脱离了世界的莫名奇妙的东西,它包含了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灵的积淀,它又是时代的产物。为此,古人首先要求书法家一定要具备应有的学识、修养,要有字外功,以使心灵丰富。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有云:“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天地自然之象,《说卦》为天为圜诸条,约略足以尽之。人心营构之象,睽车之载鬼,翰音之登天,意之所圣,无不可也。然而心虚而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
    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歌德曾说:“海大于地,天大于海,而人心大于天。”书法艺术就是“大于天”的、高级的“人心营构之象”。它的发展、变化,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只有通“人”,当然不会与“客观物体与动态”同步。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真理。”一些没有书法艺术实践的“学者”,在阐述了“一点像蝌斗”、“一撇像把刀”的原理之后,又告诫人们书法创造一定与客观物体直接联系起来,如看了“被检阅的军队”之后可以受到启发。启发什么?我们说只能给人以“状若算子”的联想。这种“复制”现实的“理论”无论在书法研究中或是实践中,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列宁说:“观念的东西转变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我们的先哲与艺术家,几千年来即不以在表面的世界中漫步为满足,他们向人类社会深的层次发展,在人的心灵中遨游,书法艺术便是在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它深植于理,更深植于“心”,它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整个生命和心灵的物质再现,是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宇宙、社会、人类、直至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当我们明了书法艺术产生的因素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后,就不会为了强调它与“物”的直接关系而将其变为近于绘画的东西,不会再强调其“象形”而搞些早已被中国书法史所抛弃的东西。这就是“书心画也”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当然,古人对于主体精神(心)的论述是简单的,是顿悟式的直观把握,带有极强的直感性。而系统、深入地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心理与书法实践(包括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内在机制,则有待于作科学的探讨。这样,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同时对心理学、哲学、美学也将会做出独特的贡献。

  • 第2题:

    学习篆书,有哪些碑帖可作为范本?怎样写篆书?


    正确答案: 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也叫籀书,从大的范围来说,钟鼎文,即金文或古文也属大篆范畴。《石鼓文》为代表书体。另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都具有较佳的意趣。其书瑰异奇古,凝炼厚重,久久玩索,必能探得古意盎然的气象,对研习书法艺术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
    《石鼓文》石鼓,即刻有籀文之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鼓有十,大小不一,高度与直径约二尺,文字刻于中间部分,为我国最古之石刻文字,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现陈列展出于该院绘画馆。石鼓所刻文字,书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其字结体繁复,类似西周铭文,或称“大篆”,亦称“籀文”。
    小篆亦称秦篆,以《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为最佳,世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用笔劲秀圆健,结构谨严,为秦代小篆之代表作。又有《绎山刻石》、《会稽刻石》,早毁,现存为宋人复刻本。篆书,不论大篆、小篆,其笔法特点均是笔笔中锋,笔笔藏锋,纯系圆笔。运笔贵圆劲流畅,浑厚挺拔,具体运笔方法请参见“中锋”、“圆笔”、“提按”、“转折”、“疾涩”、“擒纵”等条。值得注意的是,除起笔、收笔处外,几乎全是提笔运行。临写篆朽,也同样需要参照墨迹,如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吴大瀓、吴昌硕、何绍基等的篆书作品均可借鉴。学习篆书,必须先识篆字,然后再写。为此,就需要了解《说文解字》以及金文、甲骨文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学习过程,可先从小篆入手,小篆写好了,再进一步学习大篆。同样,识篆字,也应先识小篆,最好先把《说文解字》中的五百四十个部首记熟,然后再逐渐扩展,就较容易了。

  • 第3题:

    学习行书应选择哪些碑帖,从哪里入手好?


    正确答案: 行书书写便捷,实用美观,造就了许多以行书著称的书法家,遗留下来大量的碑帖,为学习行书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个人爱好和性情相近,以及择优选取的原则,再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以先从接近楷书的“楷行”入手,再到较为放纵的“行草”为好。下面一些碑帖可供参考:
    行书最著名的莫过于“二王”。《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上海书店影印出版。所选刻本很精,笔锋牵丝,起笔收笔,提按转折都清晰可辨,字数也多,对于研讨用笔结体都是很有利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历来认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多种唐代摹本流传,其中钤有“神龙”小印的冯承素摹本,比较接近原作,骨骼清秀,神采飞逸,行笔流畅。这是集字的《圣教序》所不及的。有墨迹影印本发行,对临摹颇为便利。如果按“二王”的路子写下去,可以同时或进一步研习王羲之的《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孔侍中帖》、《平安三帖》、《初月帖》、《行穰帖》、《丧乱帖》以及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唐代重楷书,其行书也就很接近楷法,适合初学。李邕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传世,欧阳询有《张翰帖》、《梦奠帖》等墨迹传世。虽然都受二王影响,但前者融入了六朝气势,笔力沉雄,结体深稳。后者笔法峻利,结体谨严。摹习这些帖,可以避免流于俗媚的弊病。
    一代革新大家颜真卿,行书有《争座位》和《祭侄稿》等传世,变二王之妩媚秀润为挺拔苍劲,自成一家,足可为法。宋代行书成就卓著,苏、黄、米、蔡四大家,除黄庭坚兼长草书之外,都以行书名世。他们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着意追求意态变化,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面目分明,各树一帜。苏东坡笔法圆润含蓄,墨色深厚,结体自然,以气韵见胜,作品有《前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寒食诗》等。黄庭坚笔法凝炼劲实,纵横奇倔,分外老道,结体中宫紧收,外作幅射之状,气势开张,有《寒食诗跋》、《伏波神祠》、《松风阁》等多种墨迹传世。米芾工力深厚而不拘成法,用笔八面出锋,常以侧锋取势,结字欹侧多姿,沉着痛快,传世有《蜀素帖》、《多景楼诗》、《苕溪诗》、《寒光帖》等多种手迹。蔡襄多承二王,以温淳婉媚见长。宋代行书,唯其多变,不像晋唐结构平正严谨,对初学入手有一定困难。若有一定基础再加研习,对个性的发挥和创新当有所启迪。
    除了以上诸家之外,如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唐代陆柬之的《文赋》、杜牧的《张好好诗》、以及元代赵孟頫、鲜于枢、明代文征明、王铎、董其昌,清人刘镛、郑板桥、何绍基等人,都能自成一家,各有特色,可供临习时参考阅读。

  • 第4题:

    ()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文献本身进行整理。

    • A、太谷考据学
    • B、乾嘉考据学
    • C、稷下考据学
    • D、阳明考据学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著名的章草碑帖有什么?


    正确答案:著名的章草碑帖有《皇象本˙急就篇》。

  • 第6题:

    简述晚清考据学家的殿军。


    正确答案: 俞樾《诸子平议》《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孔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堪称清人新疏、新注之冠。

  • 第7题:

    多选题
    天津食品街,有4座入口门楼,四门分别镶着匾额,匾额上的字体分别选用了4大书法家的碑帖而成,他们分别是(  )。
    A

    颜真卿

    B

    柳公权

    C

    王学仲

    D

    欧阳询

    E

    赵孟畋


    正确答案: C,A
    解析:
    天津食品街的4座门楼上各有一块牌楼门匾,南为“振羽”门,西为“兴歌”门,北为“中圣”门,东为“华腴”门,牌楼名称的含义分别是“振兴迎宾”、“兴歌起舞”、“中圣醉酒”、“华腴美味”,4门匾字体分别摘选自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畋4大书法家。

  • 第8题:

    问答题
    碑帖的含义有哪些?

    正确答案: 第一:作为一般的汉语词汇,它指的是书法临摹的范本;
    第二:在书学术语中,它是指两种作品传世形式,碑指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特殊使用目的的石刻,包括墓碑、摩崖石刻、造像题记等,经过棰拓成为拓本;帖指书写在纸绢等质地上的墨迹,包括后人勾摹上石的拓本;
    第三:在书学术语中,它还有一层意思,即自晚清以来,经过包世臣、康有为等数辈书家的鼓吹提倡,碑与帖成为中国书法两大美学流派的代称,碑指魏碑,以雄浑壮美为特色;帖指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风流,以清新流美为特色。碑学帖学,自成营垒,在艺术追求上各标一帜,判然分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碑帖考据学”对书法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古代遗留下来的碑刻、法帖浩如烟海,将其归类整理,成为系统,是“书法学”中一大工程。历代学者极重视考据,把它视为做学问的三大内容之一。自宋以来(尤其清代),碑帖考据著作如汗牛充栋,不可计数。作者们怀铅提椠、校录异同,付出了艰巨劳动。最著名的有宋赵明诚《金石录》、清王昶之《金石萃编》、程文荣《南村帖考》,近人则以杨震方《碑帖叙录》选材较精,图文并茂。这些著作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碑帖的年代、书体、撰书者姓名、风格、版本、评价、损泐、递藏源流等,为研究书法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需要一提的是现代高文教授的《汉碑集释》一书,不仅对历代著名碑刻有考证,还释出损泐文字,给研究者和学书者以极大的便利。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历代著述未能臻善,个别论证还欠严谨,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对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告身帖》,都有人提出是伪造。持真、伪两派者,谁都难以拿出确凿证据说服对方。加上近代又有大量的碑帖被发现,对它们还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样给建立完备的“碑帖考据学”带来很大困难。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在前人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建立起更加完备的考据系统,尽可能地展示出书法遗产全貌,为书法研究者提供更加确凿的史料根据,为书法学习者提供更多优秀的书法资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文献本身进行整理。
    A

    太谷考据学

    B

    乾嘉考据学

    C

    稷下考据学

    D

    阳明考据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著名的章草碑帖有什么?

    正确答案: 著名的章草碑帖有《皇象本˙急就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书为心画”对书法研究、实践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书心画也”是西汉杨雄在《杨子法言》卷五《问神》篇中提出的,原意并非指书法,而是指书籍的书,后人引用到书法中来,对书法的理论与实践起到极大的作用,甚至成为经典性的论断,也可称之为“伟大的命题”。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杨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现代许多书家喜爱用“书为心画”入印作闲章,也表明了此四字在书法研究、实践中是何等重要。
    “书为心画”深刻地揭示了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即艺术的本质:书法是书法家主观精神的产物,是心(头脑)作用的结果。杨雄在同一篇中说:“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亡。”作为人类社会,包括人本身及世间一切物体,对于人的“心”来讲,都是客观存在。艺术同其它人类社会所生产的任何物品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人类社会这个层次上来说,“唯物”与“唯心”是整个世界的两个既对立又互相联系的方面,“唯”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一味地讲“心”,讲主体精神,离开客观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一味地强调“物”,抛开了“心”(即人的精神),那么也不可能有人类世界,地球只能是浑沌的原始状态。我们的先人很聪明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书法艺术的一个源:即人的“心”,当然这个“心”决不是脱离了世界的莫名奇妙的东西,它包含了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灵的积淀,它又是时代的产物。为此,古人首先要求书法家一定要具备应有的学识、修养,要有字外功,以使心灵丰富。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有云:“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天地自然之象,《说卦》为天为圜诸条,约略足以尽之。人心营构之象,睽车之载鬼,翰音之登天,意之所圣,无不可也。然而心虚而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
    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歌德曾说:“海大于地,天大于海,而人心大于天。”书法艺术就是“大于天”的、高级的“人心营构之象”。它的发展、变化,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只有通“人”,当然不会与“客观物体与动态”同步。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真理。”一些没有书法艺术实践的“学者”,在阐述了“一点像蝌斗”、“一撇像把刀”的原理之后,又告诫人们书法创造一定与客观物体直接联系起来,如看了“被检阅的军队”之后可以受到启发。启发什么?我们说只能给人以“状若算子”的联想。这种“复制”现实的“理论”无论在书法研究中或是实践中,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列宁说:“观念的东西转变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我们的先哲与艺术家,几千年来即不以在表面的世界中漫步为满足,他们向人类社会深的层次发展,在人的心灵中遨游,书法艺术便是在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它深植于理,更深植于“心”,它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整个生命和心灵的物质再现,是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宇宙、社会、人类、直至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当我们明了书法艺术产生的因素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后,就不会为了强调它与“物”的直接关系而将其变为近于绘画的东西,不会再强调其“象形”而搞些早已被中国书法史所抛弃的东西。这就是“书心画也”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当然,古人对于主体精神(心)的论述是简单的,是顿悟式的直观把握,带有极强的直感性。而系统、深入地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心理与书法实践(包括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内在机制,则有待于作科学的探讨。这样,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同时对心理学、哲学、美学也将会做出独特的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碑帖的含义有哪些?


    正确答案: 第一:作为一般的汉语词汇,它指的是书法临摹的范本;
    第二:在书学术语中,它是指两种作品传世形式,碑指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特殊使用目的的石刻,包括墓碑、摩崖石刻、造像题记等,经过棰拓成为拓本;帖指书写在纸绢等质地上的墨迹,包括后人勾摹上石的拓本;
    第三:在书学术语中,它还有一层意思,即自晚清以来,经过包世臣、康有为等数辈书家的鼓吹提倡,碑与帖成为中国书法两大美学流派的代称,碑指魏碑,以雄浑壮美为特色;帖指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风流,以清新流美为特色。碑学帖学,自成营垒,在艺术追求上各标一帜,判然分明。

  • 第14题:

    学习楷书选择哪几种碑帖入手好?为什么?


    正确答案: 学习书法首先从楷书入手为好,理由有三:第一,楷书是现在通用的书体,通俗实用,容易理解;第二,楷书的点画分明,八法具备,上学隶篆,旁习行草,自可操纵自如;第三,楷书中正匀称,是结体的基本规律,然后变化方可不失规距。
    楷书碑帖极多,选择初学的范本,宜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字的大小要适中。小楷的用笔不易观察,写小字偏于用指,不能锻炼腕力。字体过大,偏重用肘,也不利于用腕的锻炼;大字费纸费墨占地方,诸多不便。选学四至六厘米见方的中楷,以运腕为主,兼及指肘,锻炼全面,缩敛可作小楷,扩展可为榜书,小大由之。
    第二,要选用手迹。碑和摹刻本只留字的轮廓间架,有的因碑石年久,或反复摹刻,连轮廓间架也都失真,不宜作为初学者的范本。手迹影印本没有讹失,用笔用墨的微妙变化尽收眼底。第三,要选用名家的代表作。书法的优劣高下相距很大,学上上者得其上,学上者仅得其中,学中者得其下,学下者得下下,不能不加慎重。
    唐代是楷书的成熟期,讲究结构,法度严谨。李邕、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诸家,各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楷模。但有的只存碑石拓片而无手迹,不便初学。颜真卿楷书点画提按、轻重顿挫分明,结体平稳端庄,气度磅礴,又有墨迹《告身》传世,对于初学是极为有利的条件。不妨先从《告身》入手,再及《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欧字瘦劲凝炼结体严整,有《张翰帖》和《梦奠帖》等真迹传世,并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多种拓本流传。以欧字作为入手的范本也很好。欧颜两家,可根据爱好和性情相近者来决定。待笔法有一定基础之后,可遍及其他诸家。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唐代楷书结体平正,分布均匀,宜于初学,是其优点,但是容易流于呆板和一般化。为此,学习唐楷之后,可以上溯六朝(主要是北魏)书法,以强筋骨,增雄奇。魏碑气势开拓,骨力雄健,结字奇古,所以有人主张竟从魏碑入手。但魏碑少墨迹可寻,初学易失之丑怪,难度也较大,还是从唐碑入手为好。只要目的明确,能够正确分析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得失,有针对性选择范本,一定会有较快的进步。如有呆滞之病,就以飞动的字体补救,平庸则以险奇补救,疏散则以茂密补救……
    总之,初学书法,先易后难,先平正后险奇,循序渐进,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切忌朝三暮四,好高鹜远,更换不定,结果是欲速不达,到头来一无所成,又须要从头做起,反倒耽误了时日。

  • 第15题:

    书法家为什么要懂得些碑帖鉴定学?它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书法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即要对古代优秀碑帖进行继承,并辨识其高下、真伪,否则,往往将一些不入流的膺品当做优秀作品临写,必然要走弯路,甚至堕入魔道,再想挽回,则倍加困难。另外,书法家在对碑帖进行鉴定的同时,也开扩了眼界,提高了欣赏水平。碑帖鉴定,是书家一项基本功力,不可等闲视之。
    “碑帖鉴定学”,即以科学方法,对古代碑刻、法帖的真伪、摹拓时间、涂改、翻刻等进行分析、辨别的学科。鉴定石刻、墓志、法帖应以实物为主,再看拓本是否与原石一致。方法有:从纸、墨及装裱的考据、字的损泐情况、名人题跋、铃印、尤其是字的精神处着手,既要识真,又要辨伪。历史上“墨老虎”为赚钱,在碑刻上使用了种种伪造手段,传世碑帖中,有的以翻刻充原件,有的干脆凭空伪造,有的则真伪相伴。为了更好地收集、整理、保护、研究历代书法珍品,清除膺作,必须对所有作品进行鉴定。鉴定者本身要具备很高的文学艺术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尤其要利用世界上鉴定科学的最新成果,将鉴定学建立在牢固的历史和科学基础上。
    许多翻刻、伪造品猛一看的确分辨不出真伪,但有经验的鉴定专家,则能从最细小处看出破绽:人造的石花与自然的损泐毕竟不同,山东有一批汉碑刻石即极接近原作。我们指出一些作品,以请书界注意:翻刻本有:秦《泰山二十九字》、汉《祀三公山碑》、《裴岑纪功碑》、《刘熊碑》、《华山庙碑》、魏《三体石经残石》、吴《天发神谶碑》、梁《瘗鹤铭》、北魏《郑羲下碑》、《张玄墓志》等。凭空伪造者有百种之多,主要有夏《大禹岣嵝碑》、商《比干墓刻石》、汉《朱博残石》、《汉高祖大风歌碑》、魏《王五娘等题名》、晋《王濬墓志铭》、北魏《周君砖志》、《高植墓志》、唐《凉州刺史郭云墓志》、《柳氏墓志》等。另外,盛传王献之的《保母(砖)志》历史上确曾喧传一时,直至清末,才有人发现是伪造,当代鉴定家又从书体、书志情况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
    目前已有关于书法鉴定的著作,但要建成一门完整、系统的学科,还需做进一步的努力。

  • 第16题:

    明考据学


    正确答案: 杨慎《丹铅录》,焦竤《焦氏笔乘》。陈第《毛诗古考》《屈宋古音考》,考证古音,彻底破“叶音”说。

  • 第17题:

    关于乾嘉考据学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考据学派是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
    • B、考据学也称之为“朴学”。
    • C、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文献本身进行整理。
    • D、考据学派不要求文献本身得重视符合原先最初的相貌。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贾某在利保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竞价购得一明代碑帖,下列关于贾某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贾某未能取得该碑帖,要求利保拍卖行承担违约责任
    • B、贾某未能取得该碑帖,要求委托人承担违约责任
    • C、贾某于拍卖会后1年才取走该碑帖,仅支付了拍卖标的的价款,拒绝支付其费用
    • D、贾某未支付拍卖价款,征得委托人同意,将该碑帖再行拍卖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问答题
    书法家为什么要懂得些碑帖鉴定学?它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书法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即要对古代优秀碑帖进行继承,并辨识其高下、真伪,否则,往往将一些不入流的膺品当做优秀作品临写,必然要走弯路,甚至堕入魔道,再想挽回,则倍加困难。另外,书法家在对碑帖进行鉴定的同时,也开扩了眼界,提高了欣赏水平。碑帖鉴定,是书家一项基本功力,不可等闲视之。
    “碑帖鉴定学”,即以科学方法,对古代碑刻、法帖的真伪、摹拓时间、涂改、翻刻等进行分析、辨别的学科。鉴定石刻、墓志、法帖应以实物为主,再看拓本是否与原石一致。方法有:从纸、墨及装裱的考据、字的损泐情况、名人题跋、铃印、尤其是字的精神处着手,既要识真,又要辨伪。历史上“墨老虎”为赚钱,在碑刻上使用了种种伪造手段,传世碑帖中,有的以翻刻充原件,有的干脆凭空伪造,有的则真伪相伴。为了更好地收集、整理、保护、研究历代书法珍品,清除膺作,必须对所有作品进行鉴定。鉴定者本身要具备很高的文学艺术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尤其要利用世界上鉴定科学的最新成果,将鉴定学建立在牢固的历史和科学基础上。
    许多翻刻、伪造品猛一看的确分辨不出真伪,但有经验的鉴定专家,则能从最细小处看出破绽:人造的石花与自然的损泐毕竟不同,山东有一批汉碑刻石即极接近原作。我们指出一些作品,以请书界注意:翻刻本有:秦《泰山二十九字》、汉《祀三公山碑》、《裴岑纪功碑》、《刘熊碑》、《华山庙碑》、魏《三体石经残石》、吴《天发神谶碑》、梁《瘗鹤铭》、北魏《郑羲下碑》、《张玄墓志》等。凭空伪造者有百种之多,主要有夏《大禹岣嵝碑》、商《比干墓刻石》、汉《朱博残石》、《汉高祖大风歌碑》、魏《王五娘等题名》、晋《王濬墓志铭》、北魏《周君砖志》、《高植墓志》、唐《凉州刺史郭云墓志》、《柳氏墓志》等。另外,盛传王献之的《保母(砖)志》历史上确曾喧传一时,直至清末,才有人发现是伪造,当代鉴定家又从书体、书志情况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
    目前已有关于书法鉴定的著作,但要建成一门完整、系统的学科,还需做进一步的努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答乾嘉考据学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校勘、注释、辨伪、辑佚、改作、补作。总的来说是整理明朝以前的古籍。治史的方法是运用汉儒治精的训诂的方法来整理考订古籍和辨析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清代书法一方面沿着明代()一脉继续向前发展,一方面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兴起、访碑热潮的出现以及书法观念的改变,()一脉迅猛发展,渐成()衰微、()兴盛的局面。于是,清代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正确答案: 帖学、碑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顾炎武素称(),顾炎武的考据学对乾嘉时期的考据学风产生过一定影响。

    正确答案: 清代学术之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绛帖》是宋代的碑帖。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