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对立统一规律”在书法中的体现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和书法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据考证,印章进入书法作品当是宋朝以后的事情,到清朝,印章才成了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明清以来,书画家们都非常重视书画作品上的用印。由于不少书法家同时又是篆刻家,他们用的印多是自己根据书法的内容而随时刻镌的。在书法作品的恰当位置上钤印适当的鲜红的印章,如同画龙点睛一样,会顿时使书法作品鲜亮、精神起来,益发招人慕爱。
    书法用印虽无定格,却也不能乱来。其一,因印章色泽鲜明突出,故其大小一般不能大于题款的字,亦不可过小。其占据的空间亦不能和正文或题款相同,位置一般不要并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或导之视觉上偏沉的感觉。印文(阳文,亦称朱文;阴文,亦称白文)的选择,钤印的多少,以及印泥的色泽、质地都应根据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需要而设置。如用两方印,则应一方朱文,一方白文,白文在上,朱印在下为好。印章的内容有名、号印和闲章,闲章内容不一,以有一定的思想情调和特定内涵为好。
    闲章不宜多用,应以与书法作品内容相并联为好。如在题款中有年号的,“八十年代”之类的印章即不可钤用。印泥的颜色一般以朱红、朱磦为好,质地亦需讲究,要选用色泽鲜明、不走油退色的书画印泥。一般办公印泥色泽灰暗走油退色,不宜在书法作品中使用。

  • 第2题:

    书法中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 第3题:

    书法中竖为弩(同努)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 第4题:

    小篆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艺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四个世纪的战乱,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统一。秦始皇建国后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如建郡县制、修长城、开灵渠、修道路,统一度量衡、货币等。其中支持承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是秦朝重要的文化建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沿续西周文字传统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全国文字,创秦篆。“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爱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向全国推行,并作教育蒙童的课本,进行文字普及,从而完成了几千年以来文字自然发展的第一次全面总结。郭沫若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
    秦代小篆字体比大篆少象形意味,是篆书发展上最后的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小篆笔画圆润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对称均衡、比古文大篆有结构严谨统一的特点。目前流传下来的秦代书迹有碑刻、竹简墨书、诏版、权量以及印符文字等。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峄山、琅邪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刻石,都是标准小篆,相传出于丞相李斯手笔。但大多已毁,泰山刻石仅存九个半残字,琅邪台刻石亦字迹漫漶,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都是后人的摹刻。这些刻石的小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严谨工整,而古厚之气自存。用笔圆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故有“玉筋篆”之称。字的结体疏密停匀,平稳凝重之中透有逸
    致,的确是小篆的精工之作,号为“秦书之冠”。秦代遗物中的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所用小篆与李斯刻石体势相同。秦代小篆和李斯书艺对后世篆书发展影响深远,如唐代的李阳冰、元朝的吾丘衍等都是继承秦小篆和李斯书艺的著名篆书家,影响所至一直波及到今日。秦代小篆书遗物还有大量权量和诏版,但笔意比刻石草率,结字趋于方严,有的还杂有隶书笔意。秦印章文字和瓦当文字也是小篆体,但更为自由活泼,形体变化多姿,对后代书家和篆刻家多有裨益。

  • 第5题:

    我国书法史上著名书法家及其擅长的字体是什么?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诸遂良、虞世南、薛稷  欧阳氏,楷书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褚氏代表作如《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等;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薛氏,瘦体,代表作如《升仙太子传》等。 张旭,草书,代表作《肚痛帖》;怀素,草书,《千字文碑》、《自叙帖》。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感应碑》、《东方画赞碑》、《源结墓志》、《颜氏家庙碑》;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符璘碑》、《神策将军碑》;欧阳询见前几段,赵孟頫,代表作《囚锷墓碑铭》、《兰亭十三跋》、《度人经》、《洛神赋》 元代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四大家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 第6题:

    “书法批评”的含义是什么?怎样开展正常的书法批评?


    正确答案: 不能将“书法批评”与通常所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含义混同。“书法批评”是与“书法创作”并存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与书法基础理论、书法史并列是书法理论中三大内容之一。书法批评家要从一定的观点对书法家或书法作品的成败得失、历史地位等作出评价,对书法现象及其本质进行分析、综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如阮元、康有为对北碑的评价,使人们对原先卑弃的魏碑有了新的认识,并将郑道昭誉为“北朝书圣”。由此可见,没有书法批评,书法艺术便不会繁荣。尤其当理论揭示出书法的内在规律后,将会对书法的实践给予指导作用。
    书法批评要实事求是。当然,在一定艺术观念指导下,认识也可能出现偏见,而偏见,往往是艺术个性发展的前提。书法批评的标准一是要符合美的规律,一是要具有历史深度。在作书法批评时,必须首先对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进行充分剖析,指出其成败之处,要抓特征,抓本质,从具体形象入手,再引申到它与整个历史与社会的各种联系之中。而我们目前的书法批评,除了对“名人”、“名家”的作品进行不切实际的粉饰、吹捧外,很少见到严肃的、尖锐的、足以称得上真正的批评,实际上已把它变成了轿夫和吹鼓手。书法批评家必须抛弃武断的、封闭的、孤立的定向思维,应以审美为中心,借助于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系统论等学科,将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置于历史长河和当代思潮中,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总体性的、创造性的考察。现代国内外文艺批评约有五种模式:①道德批评模式,②心理批评模式,③社会批评模式,④形式主义批评,⑤原型批评。书法可以借助其合理部分,用于对书法进行评论。时代需要书法中的别林斯基与金圣叹,我们呼唤和期待着敢哭、敢笑、敢说、敢于直面人生、令人心扉畅快而具有深刻历史感的书法批评文章更多地问世,从而在我国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书法批评体系。

  • 第7题:

    汉简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它的书艺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篆书与隶书在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属于两大阶段,秦代以前是篆书体系,古文大篆的象形意味很浓,因而形体和笔画繁简变化很大。秦小篆将篆书统一和规范化,象形性减弱而符号性加强,可视为象形古文字的终点。秦隶承楚隶,“令隶人佐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隶书,汉代承袭秦隶的势头而有很大的发展。隶书是符号化新文字的开始,由篆书向隶书的衍变,具有由不定型向定型、由象形向符号转化的性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之际正处于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时期,秦代通行的书体是篆书,汉代通行的书体是隶书,而我们目前看到的汉代碑碣刻石,除少量是西汉作品外,大量是东汉的作品。如华山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这些著名碑石的书法,已是相当成熟的隶书。隶书在成熟之前,必然有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在西汉碑石极少出土的情况下,无从论述。建国以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竹木简书,如居延汉简、马王堆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其中有大量是属于西汉时期的,这时西汉书法面貌才得以看清,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化以及真、行、草书的形成和发展才得以知晓。所以说汉简的发见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木简册和山东临沂出土的《孙殡兵法》竹简,是西汉前期作品,从文字性质看,虽属隶书,但在笔法上仍然保留着篆书用转的痕迹。用笔随便,有方有圆,但还没有明显的波磔。结字还不是严格的方整形体,显然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隶书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内蒙古出土的居延汉简,是汉简中的精品,其中有不少有纪年。属于西汉的有汉武帝、昭帝、宣帝时的作品。如《太始三年简》、《元凤元年简》、《本始二年简》等,已是成熟的隶书。方折的笔势很明显,波磔俯仰也较突出。可见由古隶向汉隶转化,隶书已脱离篆书而独立成体,汉武帝时隶书已露八分书势。特别是河北定县出土的汉宣帝时的汉简,波磔分明、工稳秀丽,已与东汉成熟的汉碑无异,汉简的发见改变了隶书成熟于东汉的旧说。这些简书大都是下层吏人所书,书法的发展和一个新书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千万个无名书家们共同实践的结果,并非少数圣人所创。所以也改变了历史上王次仲、蔡邕造八分的说法,证明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 第8题:

    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学习模块中,直接体现传承民族文化的模块是()。

    • A、美术鉴赏
    • B、绘画·雕塑
    • C、设计·工艺
    • D、书法-篆刻

    正确答案:D

  • 第9题:

    问答题
    何谓“逆入平出”?逆入平出的笔法在书法艺术中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逆入平出”是一种用笔方法。用这种笔法,起笔时,笔锋以相反方向逆锋着纸,随即转锋行笔,使笔毫平铺而行。这种笔法,适应于各种书体,对篆、隶、楷等书体尤为重要。由于这种笔法是逆纸而入,再转锋行笔,是藏锋的主要方法。在转锋行笔时,笔毫平铺,笔豪能一齐着力,即所谓能做到“万毫齐力”。所得点画就敦实、饱满、劲健。因此,用这种笔法起笔写出来的字,笔势斩截、稳健,笔力遒劲、峻拔,笔意含蓄、蕴藉。清包世臣曾说:“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什么?这种审美理想在书法美学中有怎样体现的?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祟尚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
    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的统,要求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追求情感抒发和客观规律的融合统一、形神兼备。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又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如扇面、题画等。就各种字体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规规矩矩、方方整整,行书、草书作品则要求淋淳酣畅地尽兴发挥,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乎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篆书略成纵势展开,隶书呈横势展开,楷书则基本上方整一致。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如通过构件位置的移易可以造成离与合的变化,通过笔形的曲直变化可以造成刚与柔的效果;通过笔势的稳、险、缓、急可以传达静与动的神态,通过用墨的浓谈湿燥可以烘托肥瘦阴阳的境界。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方快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美观形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我国书法中的魏碑体,其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
    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对立统一规律”在书法中的体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 书法何以美?一个关键问题是,书法艺术将许多矛盾着的方面恰如其分地统一在一起,一件书法作品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因素越多、越深刻,它所体现的美就越丰富。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见解,笪重光《书筏》中说:“书为逆数”,即从高度的相反相成法则去认识书法。
    对立统一表现在书法上包含面甚广,从具体技法到意境,从形式到本质,无不含有矛盾。从书法本体分析,主要表现在用笔、结体、用墨、章法上。
    用笔有执笔的“虚”与“实”,运笔的“提”与“按”,“藏”与“露”,“轻”与“重”,“落”与“起”,“逆”与“顺”,“伸”与“屈”,“行”与“止”;表现在作品上有“光”与“涩”,“粗”与“细”,“实”与“飘”,“软”与“硬”,“方”与“圆”,“刚”与“柔”,“连”与“断”,“扬”与“抑”,“行”与“止”,“劲”与“媚”,“险”与“夷”,“郁”与“畅”等等。在用笔中如果一味地光或一味地涩,单调、平庸,那么所书效果则可想而知。只有二者很好地谐调起来,恰如其分地掌握好二者的“度”,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表现在结体上,有“疏”与“密,“借”与“让”,“欹”与“正”,“险”与“夷”,“离”与“合”,“顾”与“盼”,“向”与“背”,“松”与“紧”,“肥”与“瘦”,“平”与“险”等。用墨的“浓”与“淡”,“涨”与“收”,“干”与“湿”,“沉”与“浮”,“润”与“苍”也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原则。
    章法就更千变万化了,但“虚”与“实”,“黑”与“白”,“疏”与“密”,“主”与“次”,“连”与“断”等基本因素只要处理得当,从大处、从整体着眼,那么其规律也不难掌握。以上为人视觉能直接感受到的因素。而更深层次的矛盾因素却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抽象才能理解。从意味上去把握,如果能做到“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则基本进入到了高的层次上。项穆《书法雅言》中对许多对立统一规律有精妙见解,如论“正奇”,他说:“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如果“正而无奇,虽庄严沈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橘厉而乏雅。”如何处之?“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留神翰墨,穷搜博究,”“久之自至者哉”。他在谈到书之“老少”时说:“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善于吸收的书家,“求老于典则之间,探少于神情之内。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无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辩其春秋,此乘之上也。”书法家探索中,最常遇到的,也是最难解决的,是对传统与时代要求如何统一的问题,也即“古今”这一矛盾问题。米元章云:时代压之,不能高古。然“书不入晋,徒成下品”,项穆引了孔子与孙过庭的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是可以解决这一矛盾的。接着,他又对“取舍”这一矛盾作了精辟的论述,这是书法学习中的辩证法。他评述许多大家,都能从正反两面着眼,如对苏东坡、米芾书法的论述:“苏之点画雄劲,米之气势超动,是其长也。苏之浓耸棱侧,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当然,他的最大失败处也在于先树了一个书法完人王羲之,“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自是而下,优劣互差。”以此评后人,则书法无一完善者,不过他能“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指出了“始自平整而追秀拔,终自险绝而归中和”,则是很好地解决了“取舍”这一矛盾。
    当我们再进一层思考时,便发现在书法实践中,还充满了“意”与“笔”、“情”与“法”的矛盾,这是主客体的矛盾。二者不断地冲突,又不断地统一。一般地讲,“意”与“情”是矛盾主导方面,“笔”与“法”则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常说“意在笔先”、“情动形言”。但有时主导方面并不能控制非主导方面,有时却出现了“笔先意后”、法决定情的情况。所以说,整个书法艺术,从客体书法的形质,到主体的“情意”、“神”、“气”,以及二者的结合,都无不贯穿着对立统一这一基本规律。只有先探求出了矛盾,才可能去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老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书法家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提高对书法的认识和书法水平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邓石如的书艺在清代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邓石如处于清代碑学大盛的初期,是集书法、篆刻于一身,真、草、隶、篆四体皆备的大书家,他的书艺成就主要在篆、隶书方面。篆隶书的发展是构成清代书艺成就的主要因素,清初篆隶书虽不乏名家,但他们的成就和影响都没有邓石如的深远,因此说邓石如在篆隶书上的成就奠定了清代篆隶书和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在当时受到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的贬斥和排挤,但动摇不了他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起自寒门,终生布衣。早年好刻石,“仿汉人玉篆甚工”,后来在书法的功底上“印以书出”,在清代篆刻复兴、流派云起的乾嘉时代,以他雄健的腕力运刀如笔,于浙派、徽派之外创立圆劲刚健、婀娜多姿的“邓派”,又称“皖派”,对后来的印坛产生很大的影响。邓石如在书法上用过苦功,“乃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启母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校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完成了他的书艺奠基之功。又将篆隶书的深厚功底和成就通于真、行、草书,真草隶篆交互为用,浑然一体。再加连年“访求金石碑刻,物色贤豪”,足迹遍名山大川,茅店野宿,多得江山之助,终于成就了邓派书艺创造。
    邓石如篆书以二李为宗,又旁搜博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而别有情意熔铸”,达到合心应手的境地。邓石如写篆书不像元代吾丘衍以来用秃毫以及王澍用烧毫那样,他善用长锋羊毫,以凝炼而舒畅之笔,正锋直落,如锥划沙。更重要的是他以隶笔入篆,挥运自如,起笔处往往见锋,又“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形成“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点,以瘦劲而气体磅礴见风神。邓石如篆书突破了二李的局限,“一变故态,用笔如行云流水,结字如瑶草琪花,茂密伟丽”,(《书法精论》)为清代篆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杨守敬说他“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自完白后,篆业大昌”。康有为誉之为“集篆之大成”。邓石如的隶书从汉隶入手,得力于《曹全碑》的遒丽,《史晨碑》的从容秀雅,《衡方碑》的淳厚,《夏承碑》的奇古,《石门颂》的纵肆,终之于隋墓志《张俭》而出之己意。以篆、草笔意入隶是形成邓石如隶书特征的关键,包世臣说:“山人移篆分以作今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正,而浑融无迹,善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尤其是晚年的隶书,如《宋敖陶孙诗评条屏》淋漓尽致,跌宕多姿,“有十荡十决之雄,兼一觞一咏之乐”。包世臣认为邓石如的隶书达到了“平和简敖,遒丽天成”的境界。
    清代的隶书家,邓石如之前有郑簠,其书得《曹全碑》之逸而兼《史晨》,隶中用草笔,故多飞动之致。金农隶书得力于《华山碑》,因参入漆书笔意而得浓密之致,又多侧锋,于拙中见巧,确有诗人之韵、画家之趣、书家之功。与邓石如同代而稍后的伊秉绶,师《衡方碑》、《郙阁颂》、《弔比干文》,以颜楷笔意写隶字,体方笔圆,寓巧于拙,愈大愈壮,挺健刚直,苍古雄茂。此外还有何绍基、陈鸿寿、朱彝尊、桂馥、黄易等,这些书家都有独特的风彩和贡献。
    邓石如正书直法北碑,以篆隶笔法入之,峻峭蕴藉,挺健秀逸,“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有清一代碑学之宗”。行草书气体浑厚开张,以篆隶笔意兼帖之风韵,独具神貌。邓石如的书艺成就,深入地启掘和发扬了碑版书艺之美,为清代碑学大盛打开大门,在书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不愧为清代第一大书家。

  • 第14题:

    请解释“计白当黑”在书法中的体现。


    正确答案:“计白当黑”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金科玉律,它源出于老庄哲学。无论在创作或欣赏中须重视墨色所形成的线条,也不可忽略了空白处。线条美当然重要,或飞舞、或徐行、或方正、或圆润,都会给人以美感,此叫有笔墨处。古人论书云:“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这个“无处”也很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传神韵”处。在书法创作中,一般人是注意笔下的字形,此为“以黑统帅白”,高明的书家却手不看笔,注意力全在空白处,因为手已经能极其熟练地运用笔了,注意空白则使整幅中的空白留得有疏有密,有大有小,使章法具有强烈而复杂、却又气脉贯通的黑白对比之美感,这叫“以白统帅黑”。人们欣赏黑字,也同样欣赏空白,这空白向人们展示出一种神秘缥缈的美的意境,其意味是深长的。老子认为:“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无相生”、“无为无不为”,这里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或不起多大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无”,它包含着生命。中国诗里面的“言外之意”,音乐中的“弦外之音”,画中的空白云烟,戏曲中的不设布景,与中国书法一样,都使人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从混沌中看到具体,以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从而能“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 第15题:

    我国书法中的魏碑体,其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
    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 第16题:

    何谓“逆入平出”?逆入平出的笔法在书法艺术中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逆入平出”是一种用笔方法。用这种笔法,起笔时,笔锋以相反方向逆锋着纸,随即转锋行笔,使笔毫平铺而行。这种笔法,适应于各种书体,对篆、隶、楷等书体尤为重要。由于这种笔法是逆纸而入,再转锋行笔,是藏锋的主要方法。在转锋行笔时,笔毫平铺,笔豪能一齐着力,即所谓能做到“万毫齐力”。所得点画就敦实、饱满、劲健。因此,用这种笔法起笔写出来的字,笔势斩截、稳健,笔力遒劲、峻拔,笔意含蓄、蕴藉。清包世臣曾说:“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

  • 第17题:

    颜体书法是道家美学的体现。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在书法中,“沉着痛快”讲的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 “沉着痛快”讲的是书法技法中的用笔方法。指在书写过程中,行笔要沉稳而不迟滞,爽快而不飘滑。沉着和痛快这两者本是两种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笔法,但出色的书家往往能很巧妙自然地把它们统一起来,写出笔力遒劲、笔势流畅,既雄浑庄严,又神采飞扬的书法艺术珍品。这种风格在魏碑书法里表现尤为突出。如《龙门二十品》、《二爨碑》、《嵩高灵庙碑》、《云峰山郑道昭石刻书法、《贾思伯》、《张猛龙》和北魏的一些墓志铭等,多能体现这种风格。另外宋代大书家米芾、黄庭坚的行、草书也是如此。宋高宗赵构《翰墨志》评论说:“(米)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宋黄庭坚在其《论书》一文中专门写到:“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自己的)旧书(法作品)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还差不多的意思)耳,今方悟古人沉着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耳。”可见他后来是在沉着痛快上狠下些功夫的。
    用笔要做到沉着痛快,首要一条是须先练好笔力,扎扎实实地在篆、隶、魏碑上下功,达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境界,然后再放胆写去,即可得沉着痛快之妙。清梁同书曾说:“‘一语沉着痛快’,惟米公能当之,即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字妙谛,亦即古人所谓藏锋是也。下此学米者,如吴云壑可谓痛快沉着,形似神似无遗义矣,而骨髓内尚微带浊,可见四字能兼原不容易。”

  • 第19题:

    “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没有分辨清楚,致使许多论者在书法的不少问题上不能正确地予以阐述。“书法艺术”是“塑造汉字艺术形象和表现书家审美意识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存在于无数书法艺术作品的总和之中;“书法作品”则是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的综合产物。前者的外延大于后者,后者的内涵大于前者。其关系就像动物与马一样,马具备动物的一般特征,又区别于牛、羊等,不能将马的特征说成整个动物的特征。“书法艺术”是类概念,而“书法作品”是属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也像“绘画艺术”与指某一件国画、油画、版画作品一样,二者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

  • 第20题: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荚理想是什么?这种审美理想在书法美学中是怎样体现的?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崇尚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的统一,要求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追求情感抒发和客观规律的融合统一、形神兼备。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又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如扇面、题画等。就各种字体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规规矩矩、方方整整,行书、草书作品则要求淋漓酣畅地尽兴发挥。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乎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篆书略成纵势展开,隶书呈横势展开,楷书则基本上方整一致。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如通过构件位置的移易可以造成离与合的变化,通过笔形
    的曲直变化可以造成刚与柔的效果,通过笔势的稳、险、缓、急可以传达静与动的神态,通过用墨的浓淡湿燥可以烘托肥瘦阴阳的境界。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方块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美观形态。

  • 第21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荚理想是什么?这种审美理想在书法美学中是怎样体现的?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崇尚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的统一,要求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追求情感抒发和客观规律的融合统一、形神兼备。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又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如扇面、题画等。就各种字体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规规矩矩、方方整整,行书、草书作品则要求淋漓酣畅地尽兴发挥。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乎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篆书略成纵势展开,隶书呈横势展开,楷书则基本上方整一致。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如通过构件位置的移易可以造成离与合的变化,通过笔形
    的曲直变化可以造成刚与柔的效果,通过笔势的稳、险、缓、急可以传达静与动的神态,通过用墨的浓淡湿燥可以烘托肥瘦阴阳的境界。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方块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美观形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和书法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据考证,印章进入书法作品当是宋朝以后的事情,到清朝,印章才成了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明清以来,书画家们都非常重视书画作品上的用印。由于不少书法家同时又是篆刻家,他们用的印多是自己根据书法的内容而随时刻镌的。在书法作品的恰当位置上钤印适当的鲜红的印章,如同画龙点睛一样,会顿时使书法作品鲜亮、精神起来,益发招人慕爱。
    书法用印虽无定格,却也不能乱来。其一,因印章色泽鲜明突出,故其大小一般不能大于题款的字,亦不可过小。其占据的空间亦不能和正文或题款相同,位置一般不要并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或导之视觉上偏沉的感觉。印文(阳文,亦称朱文;阴文,亦称白文)的选择,钤印的多少,以及印泥的色泽、质地都应根据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需要而设置。如用两方印,则应一方朱文,一方白文,白文在上,朱印在下为好。印章的内容有名、号印和闲章,闲章内容不一,以有一定的思想情调和特定内涵为好。
    闲章不宜多用,应以与书法作品内容相并联为好。如在题款中有年号的,“八十年代”之类的印章即不可钤用。印泥的颜色一般以朱红、朱磦为好,质地亦需讲究,要选用色泽鲜明、不走油退色的书画印泥。一般办公印泥色泽灰暗走油退色,不宜在书法作品中使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解释“计白当黑”在书法中的体现。

    正确答案: “计白当黑”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金科玉律,它源出于老庄哲学。无论在创作或欣赏中须重视墨色所形成的线条,也不可忽略了空白处。线条美当然重要,或飞舞、或徐行、或方正、或圆润,都会给人以美感,此叫有笔墨处。古人论书云:“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这个“无处”也很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传神韵”处。在书法创作中,一般人是注意笔下的字形,此为“以黑统帅白”,高明的书家却手不看笔,注意力全在空白处,因为手已经能极其熟练地运用笔了,注意空白则使整幅中的空白留得有疏有密,有大有小,使章法具有强烈而复杂、却又气脉贯通的黑白对比之美感,这叫“以白统帅黑”。人们欣赏黑字,也同样欣赏空白,这空白向人们展示出一种神秘缥缈的美的意境,其意味是深长的。老子认为:“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无相生”、“无为无不为”,这里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或不起多大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无”,它包含着生命。中国诗里面的“言外之意”,音乐中的“弦外之音”,画中的空白云烟,戏曲中的不设布景,与中国书法一样,都使人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从混沌中看到具体,以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从而能“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