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北朝哪一位书家曾到南方进行“书法外交”?

题目

南北朝时,北朝哪一位书家曾到南方进行“书法外交”?


相似考题
更多“南北朝时,北朝哪一位书家曾到南方进行“书法外交”?”相关问题
  • 第1题:

    “颜底魏面”指的是清代哪一位书家的书法?在书法上,他是怎样开创新路的?


    正确答案:是赵之谦(公元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年)。赵之谦,字益甫,一字撝叔,号悲庵,又号梅庵、冷君、无闷、铁三、憨寮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咸丰九年(公元一八五九)举人,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考证、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但生性耿直孤傲,愤世疾俗,不肯随波逐流。嬉笑怒骂,随心而发,即使在诗文书画之中,也都能独创新意,绝不取媚世俗态。对于他所看不起的人,即使苦苦相求,也从不写一字、刻一印。因此就难于被人们理解。因不容于世,故以至潦倒贫困,五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书法最早学习颜真卿,后来受到包世臣碑学理论的影响,就改习北碑,临摹《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碑以及北魏造像。又跟随邓石如学习篆书和隶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平生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此甘苦自知之。”实际上,赵之谦的正、隶、篆诸体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将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笔法,运用到所写的各种书体之中。在隶书中用篆书笔意,在楷书中用篆隶笔意,又用颜真卿笔法来写北碑。因此,他的篆隶学邓石如而与邓不同,楷书学魏碑,而结果是“颜底魏面”。此外他还引魏碑笔法进入行草,强烈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笔力坚实,气机流宕,仪态万方,开创了碑学中秀雅灵媚的门派。

  • 第2题: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这句话是哪一位书法家说的,他的书作和书论如何?


    正确答案: 这是宋黄庭坚的一句论书名言。黄庭坚(公元一○四五——一一○五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双井村)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尝与秦观、张来、晁补之同游苏轼门下,号“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是我国书坛上一位精通笔法,特点突出,具有开创之功的著名书法家。《宋史·黄庭坚传》说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自述早年曾从周越学书,特擅大字书,得《瘗鹤铭》神髓。近年《书法》杂志曾发表他早年所书《伯夷叔齐庙碑》,近似唐褚遂良楷法。他有诗写道:“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见黄庭坚学习书法曾有过长期探究艺术真谛而不获的苦衷。正是这样,又鞭策着他执著地去追求,去奋发。他敬慕王书,恪守“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用笔理论。他从《瘗鹤铭》中去揣摩笔法,悟得“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的要旨。然而,“锋藏笔中”,谓行笔要控制,“意在笔前”又强调运笔要听任自然。他领悟到自己之所以“学书三十余年……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显然是运笔做作的陋习未除的缘故。于是他又从友人苏舜钦处借观张旭、怀素的真迹,反复研究“乃窥笔法之妙”。晚年入峡,见船工荡桨,桨随波起伏而一任波势,于是他“悟笔法”,融于自己的书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辐射式“黄体”书法。
    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成功,最主要是能以势运腕,在腕的运动中控制笔毫的提按顿挫。因此他的书法,笔势开展翻腾,起伏自然,点画丰厚而润泽,正是由于他能“以意为之”地控制笔毫,所以他那中宫紧敛、四面拓展呈辐射状的书法形体既不觉拘敛,又不失野逸,俨然如一高士,为后人学习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他所说的“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一方面强调了笔法的重要,另一方面在写字的时候,确实像禅师寻觅经义要旨那样,把握住用笔这一关键。

  • 第3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名的制造中心是在()


    正确答案:建业、扬州

  • 第4题:

    南北朝时期书法格局的形成与其社会历史背景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文化落后,南方经济发达,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的文化,胡人入主中原,学习中原文化,汉与晋皆以孝治天下,北魏沿之,继承厚葬风习,因而刻石颂德风起云涌。在些背景下,另一方面,自西晋覆灭,社会动荡,玄学风南流,中原不行,佛教趁机进入王朝,到北魏,佛教在北方已经十分盛行。北方笃信佛教,大造寺院,石窟,故造像记、摩崖石刻、墓志、抄经大量出现。迁都后的二十年,北碑体楷书达到了高峰。与南方承袭二王的笔法,以手扎为主要形式的新体书法不同,北朝流行的是铭石书法。
    北魏在迁都洛阳后,书风为之一变,一改平城时代的质朴书风,而代之以北魏新体楷书。以龙门二十品中的《牛厥造像》为始点,此后在邙山墓志中蔚然成风,标志着北魏体楷书的高度成熟。
    北朝大量的刻石主要是以实用为目的,所表现出来的是实用书法之美,而南方文人书家自觉追求个性解放,表现为雅玩的纯艺术化倾向。

  • 第5题:

    北朝大量的刻石主要以实用为目的,所表现出的主要是()之美。而南方文人书家自觉追求个性解放,表现为雅玩的()倾向。南北朝前期,南北士族来往不多,公元554年()入关事件意义重大,促进了北方书法的发展。


    正确答案:实用书法、纯艺术化、王褒

  • 第6题:

    问答题
    “颜底魏面”指的是清代哪一位书家的书法?在书法上,他是怎样开创新路的?

    正确答案: 是赵之谦(公元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年)。赵之谦,字益甫,一字撝叔,号悲庵,又号梅庵、冷君、无闷、铁三、憨寮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咸丰九年(公元一八五九)举人,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考证、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但生性耿直孤傲,愤世疾俗,不肯随波逐流。嬉笑怒骂,随心而发,即使在诗文书画之中,也都能独创新意,绝不取媚世俗态。对于他所看不起的人,即使苦苦相求,也从不写一字、刻一印。因此就难于被人们理解。因不容于世,故以至潦倒贫困,五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书法最早学习颜真卿,后来受到包世臣碑学理论的影响,就改习北碑,临摹《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碑以及北魏造像。又跟随邓石如学习篆书和隶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平生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此甘苦自知之。”实际上,赵之谦的正、隶、篆诸体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将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笔法,运用到所写的各种书体之中。在隶书中用篆书笔意,在楷书中用篆隶笔意,又用颜真卿笔法来写北碑。因此,他的篆隶学邓石如而与邓不同,楷书学魏碑,而结果是“颜底魏面”。此外他还引魏碑笔法进入行草,强烈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笔力坚实,气机流宕,仪态万方,开创了碑学中秀雅灵媚的门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填空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被奉为“书圣”。

    正确答案: 王羲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北朝大量的刻石主要以实用为目的,所表现出的主要是()之美。而南方文人书家自觉追求个性解放,表现为雅玩的()倾向。南北朝前期,南北士族来往不多,公元554年()入关事件意义重大,促进了北方书法的发展。

    正确答案: 实用书法、纯艺术化、王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北朝哪一位书法家被后人称为“北圣”?

    正确答案: 是北魏的郑道昭。郑道昭生于约北朝北魏太安元年,卒于北朝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约公元四五五——五一六年),荥阳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字喜伯。郑文公郑羲的次子,自号中岳先生。郑道昭家世代为中原望族,自小受传统文化浸淫,博学好问,才冠秘颖,研图注篆。后随其父到大同,长期与鲜卑族贵胄相从。后随北魏都城南迁洛阳,又回到中原做官,继而又出使边陲青州、光州,任封疆大吏,累官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出为平东将军、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复入为秘书监。一生辗转朝野,阅历十分丰富,曾在山东刻下了大量的摩崖。宋赵明诚《金石录》曾辑录在册。但对其书法,北魏史书籍上却无记载。至清中晚期,包世臣,吴熙载、康有为等,推崇魏碑,始推出郑道昭所书的《郑文公上·下碑》,从此郑道昭书名昭著。以后,山东掖县云峰山、太基山、平度县的天柱山、益都县的玲珑山等地的郑道昭摩崖书刻逐渐大行于世,郑道昭书名益盛。由于其书法方圆、肥瘦、拙秀、庄穆、飘逸等各种风格均多臻化境,可谓集魏碑之大成者,故人多将他与南方的东晋王羲之相提并论,尊称为“北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联合北朝的社会配景,论述北朝文人书家继续旧体与南方文人书家追求新风的差别。

    正确答案: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屡次,经济后进,故而书法发展滞后,依旧沿西晋朴实的老路,而未能象南方东晋的书法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局面。南方禁碑时,北方无禁令,仍然正在大规模的立碑、造像,组成了北朝庞大的刻石书法体系。由于崔卢两门书法遭到重创,不像二王书法可以组成体系组成代代相传,以致北方的书法发展遭到障碍。
    北朝的书家多与题榜、抄经、写碑、蒙童相关,恰恰重实用的效用,明显使北方的书家正在情的发挥上远逊于南方书家,而擅长行草书的书家也未能确立领袖的职位地方,北方文主书家与南方文人书家相走甚远,故竟以南方的王羲之为崇拜的东西。南方的书家一到北方,便陷于书写碑碣之中,而无法自拔,悔恨不如不知书。正阐明南北文人书家对付书法熟识的区别,以及北方恰恰执实用书法一真个史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南北朝时,北朝哪一位书家曾到南方进行“书法外交”?

    正确答案: 赵文深。本名文渊,唐代避高祖李渊讳,改称文深。字德本。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自幼学习楷书,隶书,十一岁时,就将自己的书迹进献魏帝。他的书法有钟繇、王羲之的法则,笔势可观,当时北方碑榜书法,只有他与冀俊两人胜任。
    当时北方宫殿楼阁的榜书,多出于赵之手笔。周明帝宇文疏曾派遣赵文深到江陵书写《景福寺碑》,南方人士都认为写得很好,梁宣帝萧詧看了很欣赏,给了他丰厚的奖赐。周武帝天和元年,皇帝正室等建筑完成,赵文深以题写匾榜的功劳,出任为吴兴郡守。传世的墨迹有《北周西岳华山庙碑》,隶书,现存西安碑林。该碑书法,历来毁誉不一,明代赵崡《石墨镌华》说它:“小变隶书,时兼篆籀,正与《李仲璇孔庙碑》同”,并认为褚遂良的《圣教序》、欧阳通的《道因碑》就是学的此碑笔法。郭宗昌《金石史》却说它全然违背古人法则,浅陋简野,看了令人作呕。杨守敬则认为该碑作为隶书确实写得不好,但如用它的笔意来写楷书一定极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制瓷业在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北方的()和南方的()。

    正确答案: 白瓷,青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联合北朝的社会配景,论述北朝文人书家继续旧体与南方文人书家追求新风的差别。


    正确答案: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屡次,经济后进,故而书法发展滞后,依旧沿西晋朴实的老路,而未能象南方东晋的书法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局面。南方禁碑时,北方无禁令,仍然正在大规模的立碑、造像,组成了北朝庞大的刻石书法体系。由于崔卢两门书法遭到重创,不像二王书法可以组成体系组成代代相传,以致北方的书法发展遭到障碍。
    北朝的书家多与题榜、抄经、写碑、蒙童相关,恰恰重实用的效用,明显使北方的书家正在情的发挥上远逊于南方书家,而擅长行草书的书家也未能确立领袖的职位地方,北方文主书家与南方文人书家相走甚远,故竟以南方的王羲之为崇拜的东西。南方的书家一到北方,便陷于书写碑碣之中,而无法自拔,悔恨不如不知书。正阐明南北文人书家对付书法熟识的区别,以及北方恰恰执实用书法一真个史实。

  • 第14题:

    制瓷业在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北方的()和南方的()。


    正确答案:白瓷;青瓷

  • 第15题:

    结合北朝的社会背景,阐述北朝文人书家继承旧体与南方文人书家追求新风的差异。


    正确答案: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经济落后,故而书法发展滞后,依旧沿西晋质朴的老路,而未能象南方东晋的书法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局面。南方禁碑时,北方无禁令,仍然在大规模的立碑、造像,构成了北朝庞大的刻石书法体系。由于崔卢两门书法受到重创,不像二王书法能够形成体系形成代代相传,致使北方的书法发展受到阻碍。
    北朝的书家多与题榜、抄经、写碑、蒙童相关,偏重实用的功效,显然使北方的书家在情性的发挥上远逊于南方书家,而擅长行草书的书家也未能确立领袖的地位,北方文主书家与南方文人书家相去甚远,故竟以南方的王羲之为崇拜的对象。南方的书家一到北方,便陷于书写碑碣之中,而无法自拔,悔恨不如不知书。正说明南北文人书家对于书法认识的差别,以及北方偏执实用书法一端的史实。

  • 第16题:

    米芾是南北朝著名的大书法家。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被奉为“书圣”。


    正确答案:王羲之

  • 第18题:

    问答题
    南北朝时期书法格局的形成与其社会历史背景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文化落后,南方经济发达,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的文化,胡人入主中原,学习中原文化,汉与晋皆以孝治天下,北魏沿之,继承厚葬风习,因而刻石颂德风起云涌。在些背景下,另一方面,自西晋覆灭,社会动荡,玄学风南流,中原不行,佛教趁机进入王朝,到北魏,佛教在北方已经十分盛行。北方笃信佛教,大造寺院,石窟,故造像记、摩崖石刻、墓志、抄经大量出现。迁都后的二十年,北碑体楷书达到了高峰。与南方承袭二王的笔法,以手扎为主要形式的新体书法不同,北朝流行的是铭石书法。
    北魏在迁都洛阳后,书风为之一变,一改平城时代的质朴书风,而代之以北魏新体楷书。以龙门二十品中的《牛厥造像》为始点,此后在邙山墓志中蔚然成风,标志着北魏体楷书的高度成熟。
    北朝大量的刻石主要是以实用为目的,所表现出来的是实用书法之美,而南方文人书家自觉追求个性解放,表现为雅玩的纯艺术化倾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书法家中被人尊为“书圣”的是()

    正确答案: 王羲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青瓷以()窑成就最高。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结合北朝的社会背景,阐述北朝文人书家继承旧体与南方文人书家追求新风的差异。

    正确答案: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经济落后,故而书法发展滞后,依旧沿西晋质朴的老路,而未能象南方东晋的书法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局面。南方禁碑时,北方无禁令,仍然在大规模的立碑、造像,构成了北朝庞大的刻石书法体系。由于崔卢两门书法受到重创,不像二王书法能够形成体系形成代代相传,致使北方的书法发展受到阻碍。
    北朝的书家多与题榜、抄经、写碑、蒙童相关,偏重实用的功效,显然使北方的书家在情性的发挥上远逊于南方书家,而擅长行草书的书家也未能确立领袖的地位,北方文主书家与南方文人书家相去甚远,故竟以南方的王羲之为崇拜的对象。南方的书家一到北方,便陷于书写碑碣之中,而无法自拔,悔恨不如不知书。正说明南北文人书家对于书法认识的差别,以及北方偏执实用书法一端的史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米芾是南北朝著名的大书法家。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这句话是哪一位书法家说的,他的书作和书论如何?

    正确答案: 这是宋黄庭坚的一句论书名言。黄庭坚(公元一○四五——一一○五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双井村)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尝与秦观、张来、晁补之同游苏轼门下,号“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是我国书坛上一位精通笔法,特点突出,具有开创之功的著名书法家。《宋史·黄庭坚传》说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自述早年曾从周越学书,特擅大字书,得《瘗鹤铭》神髓。近年《书法》杂志曾发表他早年所书《伯夷叔齐庙碑》,近似唐褚遂良楷法。他有诗写道:“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见黄庭坚学习书法曾有过长期探究艺术真谛而不获的苦衷。正是这样,又鞭策着他执著地去追求,去奋发。他敬慕王书,恪守“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用笔理论。他从《瘗鹤铭》中去揣摩笔法,悟得“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的要旨。然而,“锋藏笔中”,谓行笔要控制,“意在笔前”又强调运笔要听任自然。他领悟到自己之所以“学书三十余年……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显然是运笔做作的陋习未除的缘故。于是他又从友人苏舜钦处借观张旭、怀素的真迹,反复研究“乃窥笔法之妙”。晚年入峡,见船工荡桨,桨随波起伏而一任波势,于是他“悟笔法”,融于自己的书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辐射式“黄体”书法。
    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成功,最主要是能以势运腕,在腕的运动中控制笔毫的提按顿挫。因此他的书法,笔势开展翻腾,起伏自然,点画丰厚而润泽,正是由于他能“以意为之”地控制笔毫,所以他那中宫紧敛、四面拓展呈辐射状的书法形体既不觉拘敛,又不失野逸,俨然如一高士,为后人学习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他所说的“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一方面强调了笔法的重要,另一方面在写字的时候,确实像禅师寻觅经义要旨那样,把握住用笔这一关键。
    解析: 暂无解析